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白居易五律

白居易五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14 16:01:36

前言

上一篇觀唐習律52寫劉禹錫時,提到過他的好友白居易,兩個大詩人一同在洛陽養老,在相互唱和中先後離世。

不過,論起白居易朋友的話,不能不涉及他的另一個摯友元稹。白居易曾經在寫給元稹的信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今仆之詩,人所愛者,悉不過雜律詩與《長恨歌》已下耳。時之所重,仆之所輕。

《與元九書》

我的作品中,别人所看重的,卻是我所看輕的......比如我的雜律詩和《長恨歌》一類的作品......

白居易為什麼這樣說呢?

白居易五律(白居易說你們喜歡我)1

一、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金榜題名,那一年的進士有二十三人,唐末五代時王定保撰《唐摭言》記載道:

白樂天一舉及第,詩曰:“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樂天時年二十七。

據《新唐書》記載,白居易未冠時,即受知于大詩人顧況。顧況見了白居易的詩文,頗為驚訝,感歎道:"吾謂斯文遂絕,今複得子矣!"。

這一段故事在辛文房《唐才子傳》中描寫更加精彩:

白居易,字樂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觀光上國,谒顧況。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及覽詩卷,至“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乃歎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老夫前言戲之爾。”

顧況眼界很高,很少有他瞧得起的人,初見白居易的時候,竟然拿白居易的名字開起了玩笑:居大不易。

等顧況看了白居易詩卷以後,就對這個少年刮目相看了。讀完那首著名的《賦得古原草送别》,顧況感歎道,能寫出這樣的詩來,居天下又有什麼難的,老夫失敬了。

白居易(772年-846年)入京時,還不到二十歲, 應當在792年之前。白居易至少在七年以後才考中了進士。雖然27歲的白居易自誇”十七人中最少年。“但是他和同齡好友劉禹錫、柳宗元相比已經落後不少了。

793年,20歲的柳宗元( 773年— 819年)和21歲的劉禹錫(772-842) 進士及第 。可惜,兩位真正少年成名的柳宗元和劉禹錫,因為跟着王叔文搞”永貞革新“,早早被貶谪到了蠻荒之地。相對來說, 白居易的宦海生涯要幸運得多。

白居易五律(白居易說你們喜歡我)2

二、自信的芝麻官

與柳、劉相比,白居易初期為官波瀾不驚:

貞元年間,登進士第,拔萃皆中,實授校書郎。元和元年(806),對制策乙等,調任周至縣尉,從事集賢校理,月中,召為翰林學士,後為左拾遺。《新唐書·白居易傳》

左拾遺隸屬谏诤機構,顧名思義,就是拾起( 政策決策)遺漏之處。兢兢業業的白居易曾經有十多次著名的進谏被采納。

節度使李師道獻上私款六百萬,準備為魏征的孫子贖故第。白居易勸唐憲宗說,這種事是皇帝幹的,不需要一個大臣去博名聲。

唐憲宗準備授予河東節度使王锷以宰相職位,也被白居易攔了下來,說王锷這個人搜刮财務進獻給朝廷,此是不義之财,如果提拔他做宰相,影響太壞。

白居易雖然人微,但是言不”輕“,這些谏言都被唐憲宗所采納,因此聲名大振。同時白居易也愈發的自信。

另外,也就是這個時期,他的諷喻詩創作頗為豐富,得罪了不少當朝的權臣。往往到這個時候,也就該出現問題了。

白居易五律(白居易說你們喜歡我)3

三、宦海沉浮

唐憲宗時, 王承宗叛亂,皇帝命令吐突承璀率師出讨,吐突承璀是哪位名将呢?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家夥是個太監。

唐憲宗當年依靠宦官發動政變而取得皇帝寶座,因此宦官的地位得到了巨大提升。後來的唐王朝外有節度使割據、内有宦官亂政,唐憲宗難推其責。

白居易上書反對這次任命說,按照唐朝制度,打仗派将帥出征,最近開始安排宦官作擔任監軍,但是還從來沒有讓宦官專任統帥的先例呀。這不是讓各位節度使笑話嗎?後人也會說自古以來讓宦官擔任統帥是由皇帝您開始的,這個名聲可不太好聽呀。

唐憲宗不聽。

元和五年(810年), 吐突承璀率領六鎮兵馬進軍讨伐,二十萬唐軍勞而無功。一直到元和十二年(817年),田弘正大破王承宗于南官,王承宗才請降。

後來白居易與皇帝談起此事,堅持認為唐憲宗用吐突承璀是一個錯誤。退朝後,皇帝大怒,對宰相李绛說,白居易是我一手提拔的,竟然如此不尊重我,我一定要罷他的官。 李绛勸導皇帝 ,如果罷黜白居易,等于堵塞了言路,不是一件好事。于是白居易逃過一劫。

不久白居易因為母親去世回家守喪,回到朝廷後,擔任了正五品上的左贊善大夫。

白居易的這一劫還是來了。

公元815年,平盧節度使李師道遣刺客刺死了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不改言官本色,第一個上疏,請亟捕賊,并且要限定期限。

這一下又惹惱了另一位宰相,認為白居易現在是宮官(左贊善大夫是太子身邊的官員,不是言官),這不是你該幹的事。于是白居易被貶為了江州刺史。

人還沒走呢,又有中書舍人王涯人上書說,白居易母親去世,他還在寫詠花詩、賦《新井篇》,有違孝道,白居易接着被貶為了江州司馬。

這次被貶江州,是白居易人生中的巨大挫折,也對他的人生觀産生了重要的影響。在這裡,白居易寫下了他的著名長詩《琵琶行》和文章《與元九書》。

白居易五律(白居易說你們喜歡我)4

四、人生觀的轉折

在《琵琶行》的序言中,白居易寫到: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铮铮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叙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于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谪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在這首詩的序言中,白居易記載了自己被貶谪的時間:”出官二年“。聽了琵琶女的自述,才感到有點被遷谪的失落。看來白居易的心态一直很平和。

這次貶谪對于白居易來說,是其人生觀的轉折點, 他“兼濟天下”的志向漸漸轉向了“獨善其身”。

和好友劉禹錫相比,白居易的生活也因此平穩安适得多。

劉禹錫這個人屢經坎坷卻不屈不撓,這種性格一直堅持到老。在公元815年, 八司馬事件後劉禹錫好容易回到京城,卻嘲笑人家“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結果又被貶黜出去。而白居易卻不會犯這種錯誤了。

元和十五年,信任宦官的唐憲宗終于被宦官謀害,暴死在長安。

唐穆宗繼位後, 白居易被召回, 順風順水地由尚書司門員外郎轉主客郎中、轉上柱國、又轉中書舍人 。兩年後,因為厭倦權貴們的争權奪利,白居易主動申請去了杭州作刺史。我們熟悉的律《錢塘湖春行》就是寫于此時: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莺争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824年,白居易任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洛陽),一年後又被任命為蘇州刺史,臨行之前寫下了這首五言律詩《除蘇州刺史别洛城東花》:

亂雪千花落,新絲兩鬓生。老除吳郡守,春别洛陽城。

江上今重去,城東更一行。别花何用伴,勸酒有殘莺。

亂雪千花落,新絲兩鬓生。這一年,白居易已經53歲了。

在蘇州時,白居易開鑿了虎丘至阊門的山塘河,如今的“山塘街”成了蘇州著名的打卡聖地。

826年,白居易因病去職,路過揚州時與 又一次歸來的劉禹錫相逢,白居易對于好友劉禹錫的遭遇深表同情, 在筵席上寫了一首《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803年,劉禹錫出任監察禦史 ,不久永貞革新失敗,八司馬被貶。蹉跎了十年後,剛剛回到長安不久的劉禹錫就因為玄都觀桃花詩得罪權貴,又被貶黜了十年。如今王叔文去世了20年,好友柳宗元也去世了7年,劉禹錫又回來了。

劉禹錫回贈的這首七律更有名,《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從劉禹錫和白居易的詩中可以看出,兩個人的性格與處世方法已經不同。此時的白居易早就收斂了鋒芒,更加小心地洞察世事,這也是他能夠避開那場驚天政變的原因。

白居易五律(白居易說你們喜歡我)5

五、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

當年白居易因為上書讨論武元衡之事被貶,最初是去擔任江州刺史,中書舍人王涯落井下石,”上言不宜治郡,追貶江州司馬(新唐書·卷119 ·白居易傳)“。

這個王涯在816年擔任了宰相,白居易被貶以後,朝廷關于是否讨伐叛亂時,這個宰相王涯竟然又不發一言了。裴度等人平定了叛亂後, 王涯因"循默不稱職"被罷相。其後王涯長時間在外擔任節度使。太和七年(833年),王涯再次成為了唐文宗的宰相,他的生命不久就走到了終點。

827年,白居易回到了長安任秘書監,這時候,唐文宗已經繼位。第二年白居易轉任刑部侍郎。 829年春,看到牛李黨争與宦官亂政,白居易稱病改授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又回到了洛陽。

唐憲宗時,宦官勢力越來越大,唐憲宗本人被宦官謀害後。宦官梁守謙擁立李恒登基,是為唐穆宗。唐穆宗在位五年,畋遊無度,長慶四年(824年) 駕崩,兒子唐敬宗繼位。

寶曆二年(826年) ,宦官劉克明等人殺死了唐敬宗,一番宮鬥之後, 另一派宦官王守澄等人擁立了唐敬宗的弟弟唐文宗李昂為帝,李昂當時年僅十八歲。

唐文宗在位期間,朝臣分為牛、李兩派,互相攻擊,朝廷大權幾乎全操縱在宦官的手中。唐文宗用寵臣李訓、鄭注等人,企圖誅滅宦官。于是發生了甘露之變。

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甘露計劃洩露。仇士良等宦官軟禁唐文宗,同時大開殺戒,李訓、賈餗、韓約等衆多官員被宦官殺害。

兵變時,七十多歲的宰相王涯從政事堂逃到大街上的一個茶肆,後被追兵抓獲腰斬,全家遭誅滅。

這時的白居易已經在洛陽優哉遊哉的生活了6年。甘露之變傳到洛陽後,白居易不勝唏噓,寫下了這首《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其日獨遊香山》:

禍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

顧索素琴應不暇 ,憶牽黃犬定難追 。麒麟作脯龍為醢 ,何似泥中曳尾龜 ?

是福是禍誰能猜得出來呢,提前退出的人都像先知一樣。

白首同歸,典出晉朝潘嶽《金谷集作詩》:"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 潘嶽後來被害,與好友石崇共赴刑場提到過此詩。王涯這些人被殺的時候,白居易一個人正在香山快樂地遊玩。

顧索素琴,用嵇康典故。嵇康臨死時,索琴彈了一曲《廣陵散》,但是王涯們被宦官殺害的時候,估計沒有這個機會了。

憶牽黃犬,典出《史記·李斯列傳》。秦丞相李斯父子被腰斬時,思念當年牽狗打獵的時光。 富貴臨門時,哪裡想到有一天是這種結果呢,欲求蓬門一百姓而不能了。

泥中曳尾龜,典出《莊子·秋水》。麒麟被做成肉幹,龍被做成了肉醬,哪裡如泥巴裡的烏龜生活自在呢?

關于這首詩,有人認為白居易幸災樂禍。喜愛白居易的蘇轼不這樣認為,他在《仇池筆記》中說:

樂天為王涯所讒,谪江州司馬。甘露之禍,樂天有詩雲:“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不知者以為幸禍,樂天豈幸人之禍者哉?蓋悲之也。

蘇轼說, 白居易不是這樣的人,這是悲天憫人也。

白居易看破了世事,能夠急流勇退,因此避免了甘露之禍。此後,他一直在洛陽養老,繼續過着閑适的生活。

開成五年(840年),唐文宗李昂抑郁而終,唐武宗繼位。第二年,白居易好友劉禹錫也來到了洛陽, 晚年二人常常相互唱和,直到終老。

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年) ,白居易去世于洛陽,享年75歲。同年,唐武宗死,其弟李忱為宦官馬元贽等擁立為帝,是為唐宣宗。

唐宣宗繼位後,曾經寫詩悼念白居易: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由當朝皇帝寫詩悼念,對白居易一家來說,也算巨大的榮譽了。

白居易五律(白居易說你們喜歡我)6

六、彼所重,我所輕

雖然一起變老,但是白居易最好的朋友還不是劉禹錫,而是這個叫做元九的詩人。《唐才子傳》中說:

微之與白樂天最密,雖骨肉未至,愛慕之情,可欺金石,千裡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無逾二公者。

元稹,字微之,因為排行第九被稱為元九。辛文房說他和白居易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二人之間的唱和,還引發了詩人次韻的雅好。

在白居易的詩集中,關于元稹的作品不計其數:寄微之、答微之、賀微之、憶微之、酬微之、與微之、别微之、哭微之、報微之、夢微之、見微之、贈元九、和元九......

元稹在831年就早早去世了,否則在甘露之變中,他能否全身而退不得而知,甚至他屬于哪一派還真難說 。

除了二人之間的唱和以外,白居易的一封《與元九書》也彌足珍貴。在這篇文章裡,白居易闡述了關于詩學的認識,以及對于自己作品的評價。

白居易認為,詩歌應該反映現實:

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

《新唐書》中也節選了其中的幾段話 :

其自叙言:"關美刺者,謂之諷谕;詠性情者,謂之閑适;觸事而發,謂之感傷;其它為雜律。"

又譏"世人所愛惟雜律詩,彼所重,我所輕。至諷谕意激而言質,閑适思澹而辭迂,以質合迂,宜人之不愛也"。

今視其文,信然。《新唐書·白居易傳》

白居易說,我的詩歌裡最有價值的是那些諷喻詩,可惜大家喜愛的是雜律詩,卻不是這些諷喻詩。

白居易的諷喻詩主要創作于元和初任左拾遺時期,那時的白居易還年輕,無所畏懼。 其中的代表作有《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選材真實、典型, 常令權貴們忌恨。

例如《新樂府詩》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是著名的《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鬓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将惜不得。半匹紅绡一丈绫,系向牛頭充炭直。

又如《秦中吟·輕肥》:

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軍。尊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鱗。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

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

凡聞仆《賀雨詩 》,衆口籍籍 ,以為非宜 矣;聞仆《哭孔戡詩 》,衆面脈脈 ,盡不悅矣;聞《秦中吟 》,則權豪貴近者 ,相目而變色矣;聞《登樂遊園 》寄足下詩,則執政柄者扼腕 矣;聞《宿紫閣村 》詩,則握軍要者 切齒矣!大率 如此,不可遍舉。不相與者 ,号為沽譽,号為诋讦 ,号為讪謗 。苟相與者,則如牛僧孺之誡焉。乃至骨肉妻孥 ,皆以我為非也。

白居易說,我的這些諷喻詩呀,大家都認為不合時宜。或者不悅、或者變色、或者扼腕、或者切齒。 沒有深交的人說我沽名釣譽,惡意攻擊 。 與我有交誼的,例如牛僧孺也勸戒我, 而我的親人們也認為我這樣寫不對。

白居易寫《與元九書》 ,正是他被貶江州司馬的時候。從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白居易的激憤。同時也能說明,為什麼前途大好的白居易會被權貴們打壓,被貶谪到江州做一個小小的司馬。

來到江州後,白居易的佛道思想滋長,漸漸隐藏了自己原有的鋒芒。他的一首七律《詠懷》可以看出此時的心理變化:

自從委順任浮沉,漸覺年多功用深。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

妻兒不問唯耽酒,冠帶皆慵隻抱琴。長笑靈均不知命,江蓠叢畔苦悲吟。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沒有了是非之心,也就沒有憂喜之色。也不會像被貶谪的屈原那樣,在江畔憂國憂民的悲吟了。

白居易五律(白居易說你們喜歡我)7

結束語

蘇轼很崇敬白居易,他的東坡之号就取自于白居易在忠州種花的東坡。

蘇轼的詞中曾經寫過:

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沁園春 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

東坡先生可算是讀透了白居易吧。蘇轼的達觀精神多多少少也受到了白居易的影響,無論他被貶到天涯海角,依然是個樂天派。隻是蘇轼沒有白居易那麼聰明和機敏,搞得自己一生奔波流離。

認為”彼所重,我所輕“的白居易,當時隻有四十四歲。看透了一切的白居易,其後來31年的光陰,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白居易能夠在洛陽幸福終老,可知一個激憤的詩人安靜下來,是多麼得聰明睿智。

結束時,按照慣例作一首七律為習作。《讀白樂天九年十一月獨遊香山有感》:

宦海浮沉事不期,激流勇退恨誰知。香山有徑行吟處,甘露無功灑淚時。

綴玉聯珠閑裡過,聞雞擊楫夢難追。足泉多竹塵埃少,惬意東都曳尾龜。

@老街味道

觀唐習律52 三黜名慚柳士師 不得不歎服劉禹錫七律用典妙不可言

蘇轼題西林壁與王安石登飛來峰同樣寫山,王安石為何受到質疑?

作詩找不到合适的韻腳怎麼辦呢?告訴您3個笨辦法

為何有些不懂詩詞格律的人振振有詞,要打破格律的束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