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一個鬼域世界,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裡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
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
神荼、郁壘畫像
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将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
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
神荼、郁壘
後來,人們幹脆在桃木闆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闆後來就被叫做“桃符”。這也是最早的春聯。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認為桃有辟邪的作用。
這種想法是怎麼來的呢?
桃樹
考古資料證明,中國人早在75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之人就已開始種植桃子了。
桃,春開花,夏結果。品種多,産量大,易于種植。《山海經》和《本草綱目》中,均有對桃的記載。
到了現代,桃分食用桃和觀賞桃兩大類共3000餘種。
五月鮮
在我國幾乎四季皆有鮮桃,
如江西有“四月白”,
北京有“五月鮮”,
浙江有“六月團”,
東北有“七月紅”,
南京有“八月壽”,
山西有“九月菊”,
河北西部有10月成熟的“雪裡埋”,
河北易縣有11月上市的“大雪桃”,
而陝西商縣12月始熟的“冬桃”隻要留在樹上不摘,
甚至可自然貯存到春節!
桃渾身是寶,仁、花、葉、實、莖、毛、膠皆可入藥,祛病美容、益壽延年。
桃仁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桃仁的藥用價值就已得到高度重視。從先秦流傳下來的我國第一部植物藥書《神農本草經》說它:“主瘀血,血閉、症瘕、邪氣、殺小蟲”。
桃仁
至今,桃仁一直是中醫的基礎藥物,除具有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的作用外,現代研究表明:桃仁能促進初産婦子宮收縮及出血;水煎劑及提取物有鎮痛、抗炎、抗菌、抗過敏作用;桃仁中的苦杏仁苷有鎮咳平喘及抗肝纖維化的作用;
桃仁或含有桃仁的複方在臨床上還用于治療脈管炎、急性腎功能衰竭、急慢性腎炎、精神病症、肺炎、冠心病等。
枝、葉、花晉葛洪的《肘後方》則收了諸多關于桃的民間秘方,如:“卒得心痛,東引桃枝一把,切,以酒一升煎,半升頓服,大效”;
“足上生瘡,桃葉搗和苦酒敷之”。
桃枝
宋朝陳元靓《歲時廣記》還記載:“三月三日,收桃花漬酒服之,好顔色,治百病”。“好顔色”即美容。古人甚至對桃花泉水也很迷信,認為洗過後可以變成俊男靓女。
桃花
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不僅肯定了桃花的美容功能,說桃花“氣味苦平無毒,主治殺蛀惡鬼,令人好顔色,悅澤人面”。
而且在他的《本草綱目》中還以十多頁的篇幅分析了桃仁、桃皮、桃根、桃葉、桃花、桃毛、桃膠等入藥或與其他藥相配,治療包括婦科、兒科在内近百種常見病中的應用。
蟠桃
桃的藥用價值引起先民的頂禮膜拜,所以古代人認為桃是上天對他們的恩賜。
桃的功能不斷被古人加以神化。
因此流傳出王母以仙桃待漢武帝(《漢武内傳》)、蜀中王侯貴人因飽食山桃而成仙、高丘公食桃膠成仙的故事(《列仙傳》)。
在《西遊記》中,“仙桃”更是厲害,三千年一熟的蟠桃凡人食後可以“成仙了道,體健身輕”;六千年一熟的可以令人“霞舉飛升,長生不老”:九千年一熟的,人吃了可以“與天地齊壽,日月同庚”。
蟠桃會
農曆三月初三王母娘娘慶壽舉辦“蟠桃會”的神話傳說,自然使人們廣泛地堅信桃是長生不老,長命百歲的象征。
壽星
後世在為長輩祝壽時,又紅又甜的桃是給老人祝壽時的最佳禮品,稱“壽桃”:慶壽時将九顆桃子疊為一盤,三盤并列,陳于壽堂幾案上,以示敬賀。
壽桃
若新桃未熟,作為壽禮上不可或缺的特色禮品,人們會以面粉蒸制的“面桃”取而代之。至于畫桃獻壽,更是文人墨客們的保留節目。
如今,民間還流傳“麻姑獻壽”、“南極壽星圖”等祝壽用的吉慶圖案,其畫面主題幾乎都離不開桃果。
麻姑獻壽圖
桃的藥用、美容功能和“長壽果”的傳說,自然就寄托着人們“長生不老”的美好願望。
可生活中的種種“災害”也是他們困惑與擔憂的事情。在古人的觀念中,人間處處充滿邪氣惡鬼,疾病和死亡同樣與邪氣惡鬼有關,需要時刻加以預防。
由于桃能治病,所以認為它充滿陽氣,具有辟邪祛兇制鬼的功能。才有了我們文章開頭提到的,桃符辟邪的故事。而這種故事還不少。
正因為這種種傳說,也使得“桃能辟邪”流傳至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