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每個物體都有其對應的顔色,那麼自然界中是否還有人類尚未發現的顔色呢?懷揣着這個疑問,科學探索菌帶大家走進光與顔色的多彩世界。
陽光的顔色有人認為陽光是橙黃色的,其實這是人類在大氣層中看到的太陽的顔色。太陽的顔色取決于大氣中的物質對陽光的散射情況。不同時段,人類在地球表面所看到的太陽的顔色是不同的。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離不開陽光。陽光總在風雨後,暴雨過後見彩虹。雨後,空中懸浮着小水珠,當陽光被這些高空中的小水珠折射後,在特定的方向,地面上的人就能看見彩虹。彩虹由紅橙黃綠藍靛紫7種顔色依次排列而成,之所以存在彩虹,是因為陽光發生了色散。
牛頓用三棱鏡再現了陽光的色散現象,表明陽光不是單色光,而是複合光。其實我們所能看見的光大部分都是複合光,而像激光這種就屬于單色光。陽光在通過三棱鏡後,紫光的偏轉角最大,而紅光最小,于是便呈現出彩色的光譜。彩虹這種自然現象背後,小水珠就相當于三棱鏡。
牛頓還發現紅綠藍三種色光是不可分解的,而将這三種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卻可以得到多種其它色光,于是人們便把紅綠藍這三種顔色稱為光的三基色。這三種色光等比例混合後,會顯示為白色。
可見,太陽光是一種複合光,太陽光本質上是白色的,由7種基本色光混合而成。
光與物體的顔色在麥克斯韋等人的努力下,人們終于發現光本質上也是一種電磁波,并且隻是電磁波譜中的其中一小段。電磁波本質上并沒有顔色這個特征,隻有波長和頻率這些特征,那麼光也一樣。
電磁波譜很廣,而人眼隻能感知到波長在380~760納米範圍内的電磁波,這個波段的電磁波被稱之為可見光,是人眼可以感知到的。由于不同人對光線的感知能力存在差異,可見光的頻率範圍也并不十分精确。我們根據7種基本顔色,将可見光依波長從長到短劃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7種波段。其實,在可見光的範圍之外,還存在紫外光和紅外光。不做特殊說明時,通常所說的光是指可見光。
物體都有其特定的組成成分和物質結構,物體的顔色反映了該物體吸收和反射電磁波的特性。每個物體之所以擁有特定的顔色,是因為物體所能夠吸收和反射的電磁波的波長或者頻率不同。不透明物體的顔色由它所反射的光決定,透明物體的顔色由它所能夠透過的光決定。當所有光都被吸收,物體看起來就是純黑色;當所有光都被反射,物體看起來就是純白色。
除了暗物質、黑洞和理想中的黑體,自然界中的物體都會發光,或者說都會向外輻射出電磁波。研究發現,任何溫度在絕對零度(-273.15攝氏度)之上的物體都會向外輻射出紅外光。紅外光人眼雖然看不到,但憑借專業的儀器,我們就能夠感知到它的存在。
此外,自然界中能夠被我們看到的物體都能夠反射可見光,除了鏡面反射,絕大部分都屬于漫反射。正是因為存在漫反射,我們才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看到物體的存在。就算是無色透明的物體也還是存在反光現象,不然我們不可能看見它。這個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無色透明的物體。
人眼是如何感知色彩的?顔色的種類很多,人類是如何辨别這些顔色的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就需要弄明白人眼的工作原理。
要想看到這多彩的世界,除了一雙正常的眼睛,還必須要有光。人之所以能看見物體,是因為人眼接收到了該物體發射或反射過來的可見光,并且這些光恰好落在了人眼的視網膜上。
眼睛是人類感知外部世界的視覺器官,人眼中有視錐細胞和視杆細胞,這些感光細胞能夠将光學信号轉化成生物電流,并傳輸給腦部負責處理視覺信号的區域,經過腦神經的加工之後,我們便看見了世界的樣子。
其中視錐細胞負責感知色彩和強光,大約有700萬個;視杆細胞大約有1.2億個,負責感知弱光。生物學家發現,正常人的視錐細胞一般有三種,每一種視錐細胞都隻對特定波長的光最敏感。而人眼中的三種視錐細胞分别對三個特定波長範圍内的光最敏感,人腦對這三種光分别賦予紅色、綠色和藍色的概念,于是光便擁有了顔色。人類所感知到的其他顔色,都是基于這三種基本顔色在大腦的加工下産生的。
(上圖為視覺沖動的傳導路徑)
這麼看來,光之所以存在三基色原理,也與人類色覺的形成原理有關。因為人隻有三種感知色彩的細胞,分别對應着紅綠藍這三種不同波長的光,而其餘的色彩都是在此基礎上疊加複合而成的。如果人類擁有四種視錐細胞,那麼将會出現“四基色”的概念。
人的視力并不是動物界中最好的,自然界中有些動物的視力就比人類強很多,它們能感知到可見光範圍以外的光。某些擁有夜視能力的動物,就能夠看見紅外光,在那些動物眼中夜晚就如同白天一樣。皮皮蝦就擁有16種視錐細胞,這意味着它們能看到人眼所看不到的顔色。
(上圖為紅外熱成像儀下的鴕鳥照片,顔色是人為添加的)
因為基因缺陷,某些人天生會缺失某一種視錐細胞,成為色盲。對于色盲來說,他們眼中的世界與正常人眼中世界的顔色是不同的。對于擁有16種視錐細胞的動物來說,我們實在無法想象它們眼中的世界。比如人類看着是紅色的蘋果,在那些動物的眼裡,應該還存在别的顔色。
究竟有多少種顔色?顔色是人類對感知到的電磁波所産生的反應。說到顔色的種類,先了解一下色彩的三要素。一種顔色包含色相、飽和度(純度)和明度三個要素。
色相,從物理學上來說,是由射入人眼的光線的光譜決定的,本質上的差異是光的波長不同;飽和度就是色彩的鮮豔程度;明度就是顔色的明暗程度,與人眼對色彩的主觀感受有關,一般光線越強,我們看到的也就越明亮。太陽光譜中有7種基本色光,而人類大概能夠分辨出180種不同色相的顔色。
如果人類沒有色彩感知能力,那麼在我們眼中将隻有黑與白的明暗變化。黑白灰雖然也稱之為顔色,不過本質上是明暗變化。
(黑白照片與彩色照片的對比)
三種基本色光按不同比例可以混合出許多種顔色,我們将三基色分别劃分為256個等級,那麼這三種色光混合之後就會形成1677萬種顔色,這被稱之為NTSC色域。科學研究表明,人眼理論上最多能夠感知1000多萬種顔色,我們所說的sRGB色域就恰好在人類的色彩感知能力範圍内。
視錐細胞的種類越多,那麼人類看到的顔色種類也将更加豐富。既然不同的波長對應着不同的顔色,理論上對光譜進行無限細分,就能産生無數種顔色。不過,從量子力學角度來看,連續兩個波長之間存在最小變化間隔——普朗克長度(1.6x10^-35米),并不能無限精确。這樣看來,顔色的種類也存在上限,并且生物的視錐細胞也不可能有無限多種。
總結綜上所述,顔色本質上是不同波長的光對視錐細胞的刺激,經由大腦處理後,便形成了色覺。如果我們擁有種類更加豐富的視錐細胞,就能在腦中産生更多種類的顔色概念。人眼的色彩感知能力決定着我們所能看到的顔色種類。
在人類現有的視覺感知能力上,我們已經不可能發現新顔色了,除非人類的視覺能力發生增強。其實,除了可見光會映入人們的眼簾,紫外光和紅外光也會,隻是人類沒有相關識别能力。也就是說,從人類的角度來看,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人類尚未發現的顔色。
熱愛科學的朋友,歡迎關注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