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滴滴再度發聲,将滴滴拉回大衆的視野,在這段時間裡,網約車行業步入了一個新局面。為了獲客各大網約車平台紛紛采取新客優惠方案,以優惠券或紅包的形式吸引用戶注冊,對于網約車司機同樣也有相應的補貼政策。本文對當前網約車市場現狀進行分析,一起來看看吧。
12月3日,網約車市場“一哥”滴滴再度發聲,表示經過認真研究,公司即日起啟動在紐交所的退市的工作,并啟動在香港上市的準備。這一次發聲再一次将滴滴拉回公衆的視野,在這段時間裡,網約車市場再度熱鬧了起來,各大廠商紛紛加大資源投入,有的平台甚至表示“一天占一城”,誓要以最短的時間搶占更多的市場。
就像是當初的網約車大戰和社區團購的低價競争一樣,為了吸引新用戶,許多網約車平台都采用新客優惠方案,紛紛以優惠券或紅包的形式吸引用戶注冊,對于網約車司機,還有專門的補貼方案,如花小豬打車給予司機的連續簽到獎勵等。
由此可見,在這幾個月的“新”網約車競争中,即是搶用戶大戰,也是一場搶司機大戰,各家廠商都在近身肉搏,那麼在這幾個月中,國内網約車市場迎來了哪些變化?
一、網約車市場的變與不變今年7月份之後的國内網約車市場可以用“熱鬧”一詞來形容,對普通消費者來說,除了打車優惠力度變大了之外,另一個感受是可選擇的平台變多了。
一方面,部分原來已退出市場的玩家瞅準時機重回市場,如美團打車App,在滴滴App下架的幾天之後迅速重新上線,登陸蘋果和各大安卓手機應用商店;另一方面,原有的市場玩家加快了“開城速度”,讓部分新開城的用戶産生網約車平台多了的感覺,T3出行今年8月初宣布開通深圳等10座城市的運營業務,加快平台的市場覆蓋率。
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内,各大平台都在重拳出擊,不想錯過此刻難得的市場風口,但從階段性數據來看,滴滴仍是國内網約車市場的“主導”玩家。
根據交通運輸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在今年10月的國内網約車市場中,滴滴當月訂單量較上月上漲了7.5%,考慮到滴滴月活超4億,實際上網約車的市場蛋糕仍是滴滴分得最多。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與今年7月兩位數甚至三位數的訂單增速相比,多數平台10月的增速已有所放緩,像是美團打車等平台還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以此來看,現在的國内網約車市場格局隻能說是出現了松動,但整體上仍未出現較大變化,各種針對用戶和司機的補貼活動隻能造就短期的繁榮,當補貼一過用戶和司機可能還是會選擇自己熟悉的老平台。
此前,面對每日經濟新聞的采訪,司機李師傅表示:這幾天注冊新平台拉活兒,每單在給司機1.3倍流水之外,還會給20%獎勵,此外還有每單6元的獎勵。
面對行業的補貼競争,滴滴也在做調整,前段時間筆者在搭滴滴時,司機表示當接滿一定數量的訂單後就會有對應的補貼,這是自己多年未見過的事情。
其次,除了用戶新鮮感的流失,10月份多數網約車平台訂單增速的下降也與市場環境的變化有關。為了避免網約車市場再次走向惡性競争的老路,今年9月初交通部等多個部門聯合約談11家網約車,要求相關企業檢視自身存在的問題,共同維護公平競争的市場環境。
試着想想,若沒有足夠的優惠力度,那些原來使用滴滴的老用戶還有多少動力更換其它平台?無論是2011年的千團大戰,還是2014年的網約車大戰和剛過去不久的社區團購大戰,在面對市場風口時,玩家們似乎都在比誰能熬,一邊互相燒錢沖市場,一邊又在拉投資回血,試圖把大部分玩家熬沒了再收割市場,這套玩法一度沿用至今。
不過7月之後的網約車市場“二戰”,說明了惡性競争已不符合當下及以後市場發展的要求。當然,網約車市場的變與不變的因素還包括其它方面,如平台商業模式和基礎服務體驗。
二、為何原有的市場格局難以改變網約車市場的商業模式可以大緻分為C2C和B2C兩種,前者屬于輕資産模式,平台上的主要運營車輛為私家車,如滴滴出行,而後者屬于重資産模式,運營車輛主要來自平台的統一采購,如T3出行和曹操出行。在運營模式上,還有專門的聚合型網約車平台,用戶可以同時呼叫部分不同平台的車輛,美團打車、高德和滴滴都屬于這一模式。
以平台短期的快速市場擴張角度去考慮,B2C不如C2C模式靈活,該模式的玩家不僅要在新市場投放車輛,還要建立運營和後勤等配套服務,所以我們會看到在今年7月的訂單增速數據中,T3出行等部分重資産平台的訂單增速并不如滴滴。
B2C網約車的主要優勢是,在車輛和駕駛員方面的可控度更高,解決部分乘客的安全焦慮,提供差異化的打車體驗。
其次是聚合模式,美團打車和滴滴除了本平台運營的車輛外,皆可呼叫第三方平台服務,其實聚合模式更像是原有平台服務的延伸,通過吸引第三方服務去補足平台自己運營車輛的不足,本質上這一模式是在擴圈,高德地圖需要增加平台用戶粘性、美團打車和滴滴則是為了提升用戶的選擇範圍。
滴滴自己都在發展聚合模式,至少能夠說明該模式對自己的影響利大于弊。
也就是說,即使這段時間滴滴變得“低調”了,網約車B2C和聚合模式的平台在短期内難以撬動足夠多的市場份額,而市場上剩下的C2C平台在不能任性的燒錢後,面臨“後勁不足”的發展問題。
另一方面,部分網約車平台還面臨平台“資源匮乏”的窘境,這不是短期内燒錢和挖人能夠解決的。
攜華出行CEO莊智強曾表示,一條線路的導航策略衆多,至于要選擇哪種路徑,需要強大的算法和數據予以支持,即大平台背後擁有完整的數據庫和經過市場檢驗的算法做支撐,進而提升平台的基礎服務體驗,而小平台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積累,在這其中,時間恰恰也是一大壁壘。
據前瞻産業研究院整理的數據顯示,取得“網約車平台經營許可”的平台在不斷增加,2021年3月時共有227家平台取得該資質。
若沒有資本的支持和一定的技術積累,行業新玩家還難以在短期内對市場主流玩家造成威脅,反而更多時候是新玩家和新玩家間的互搏。
與市場“萌新”相比,部分老玩家的背後可都是大型車企,曹操出行依靠吉利、T3出行則是依托東風和一汽、首汽約車的背後為首汽集團。
當行業發展到成熟階段後,行業的格局往往更難打破,智能手機和電腦行業亦是如此,新玩家若不能找到新技術或新模式,僅靠燒錢等方式難以找到市場突破口,畢竟,滴滴等廠商就是這麼過來的,以己之短攻彼之長的後果不言而喻。
三、尾聲事實證明,許多事物的改變并非一蹴而就,現在的滴滴仍是國内網約車市場的主角,多數玩家在這三個多月裡所做的“努力”,并未給行業市場格局帶來根本性變化,其中的原因包括用戶市場環境、商業模式、平台基礎服務體驗和用戶使用習慣等方面。
11月30日,交通運輸部聯合八部門發布《關于加強交通運輸新業态從業人員權益保障工作的意見》,要求相關企業設置平台抽成的比例上限,推動平台抽成的透明化建設。
網約車作為我們衣食住行中的重要一環,行業規範化是網約車未來的發展趨勢,對于部分B2C網約車平台來說,這也正是平台發展的關鍵時機,更規範的車輛和素質更高的駕駛員正是自己的底氣所在。
有媒體報道稱,吉利集團将推出全新的網約車聚合平台,而曹操出行和T3出行等平台正完成新一輪融資。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一段時間内滴滴的市場地位依舊穩固,一超多強的市場格局還将持續下去,但這場自七月初開始的網約車“二戰”還遠未到結束的時候,他們還将在滴滴的“空窗期”内尋找新的破局方法。
作者:鋒見 ,編輯:半個月亮,鋒見(feng_keji)
本文由 @雷科技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