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粉皮晾曬現場。 田慧 攝
中新網棗莊12月23日電 (記者 沙見龍)晴暖的陽光下,一張張竹簾子上發出輕微噼噼啪啪聲。村民收集起一摞摞晶瑩剔透的粉皮,分揀、包裝、出售。在山東棗莊峄城區陰平鎮石泉村粉皮晾曬場,現場一片忙碌,一張張粉皮好似從藍天上揭裱成無數個鄉村緻富的幸福“圓圈”。
棗莊的石泉粉皮制作技藝曆史悠久,鼎盛時期家家種地瓜、戶戶做粉皮。2021年11月,“陰平石泉粉皮制作技藝”被列入山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據“陰平石泉粉皮制作技藝”棗莊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孫啟考介紹,一張張青藍透亮、口味純正的粉皮從優選地瓜秧苗開始,精選“霜打”後的地瓜,用村中百年石泉水清洗、破碎、過濾,再經過調漿、镟子甩、晾曬等10多道工序才能完工。
村民分揀粉皮打包出售。 吉喆 攝
“镟子甩”是制作粉皮的關鍵環節。孫啟考告訴記者,這項環節看似簡單,不經幾年曆練别想“甩”出厚薄均勻且呈現輻射形狀的“粉皮花”。村民調和好粉糊,取适量放入镟子裡,讓镟子漂浮在鍋中沸騰的熱水上,用力甩動旋轉,使粉糊由盤底向四周勻稱攤開受熱,等盤底“無白點”時取出镟子置于冷水,冷卻片刻将定型後的粉皮快速剝離,然後再放入清水中脫去表面粘性,增加光澤。
圖為非遺傳承人孫啟考(右一)展示陰平石泉粉皮制作技藝。 培京 攝
“粉糊要燙熟,這需要經驗和眼光,方能保證新鮮純正,否則易黏滑、不筋道。”孫啟考說,從事這項營生的村民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天氣,抓住有利時機制作“非遺粉皮”,為人們提供佳肴食材。如今,石泉村70%的村民掌握這項制作技藝,50多家手工作坊年産純地瓜粉皮30多萬公斤,俏銷四面八方,年增收200餘萬元人民币。
據陰平鎮石泉村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促進鄉村産業發展,石泉村采取了“非遺 工坊 農戶”模式,統一規範加工質量标準、接收訂單、生産經營等舉措,推進粉皮産品更高質量發展,從而壯大村集體經濟。“一張張又圓又薄的粉皮,鋪就一張鄉村緻富的地圖。”
圖為制作陰平石泉粉皮現場。 寶珠 攝
如何把這項省級非遺金字招牌世代傳承下去,作為傳承人的孫啟考也有自己的期盼。他希望大家齊心協力,讓這項古老的制作技藝在發展中弘揚,在傳承中發展,攜手走上非遺産業共同富裕之路。(完)
(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