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我們經常用來形容美女的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落雁”,就是指王昭君。王昭君是中國古詩詞中出現次數最多的美女之一,從晉代的石崇,到南北朝的瘐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宋代的王安石、歐陽修、蘇轼等等,曆代諸多大詩人,都寫過吟詠王昭君的詩篇。
據不完全統計,從古至今,有500多位詩人為王昭君寫了700多首詩,在這些詩中,最為人推崇的是杜甫的《詠懷古迹(其三)》。
明人周珽[tǐng]評價杜甫的《詠懷古迹(其三)》時說:“寫怨境愁思,靈通清回,古今詠昭君無出其右。”(《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卷四十三)
清人沈德潛在其《唐詩别裁》中說:“詠昭君詩,此為絕唱,餘皆平平。”
乾隆皇帝主編的《唐宋詩醇》中也評價道:“詠明妃者,此首第一,歐陽修、王安石詩猶落第二乘。”
那麼杜甫的這首《詠懷古迹(其三)》,為何能被評為古今詠王昭君詩第一呢?
通釋詠懷古迹(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詠懷古迹》組詩是杜甫在大曆元年(766)寓居夔州時所寫,這組詩共有五首,各自成篇,分詠庚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明妃:即王昭君,晉人為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改昭君為明君,故稱“明妃”。
尚有村:據《一統志》說:“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裡,”王昭君是湖北興山人,唐此地屬歸州,尚有昭君故居遺址。
首聯點昭君村所在的地方。起句氣勢雄偉,用一個“赴”字讓千山萬壑都有了動感,也将視境的焦點都聚集在了荊門,仿佛天地靈氣都向此集中,從而孕育出了絕世美女王昭君。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去:離開。紫台:即紫宮,指漢皇宮。朔漠:北方沙漠。
青冢[zhǒng],王昭君的墳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仇兆鳌注:“《歸州圖經》:邊地多白草,昭君冢獨青。”
王昭君在漢元帝時選入皇宮,後朝廷為了和親,将她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最終死在匈奴。這兩句詩是說王昭君一個弱女子,一離開煌煌漢宮,便北嫁匈奴,從此再也沒能回來,她在那環境艱苦文化落後的大漠中度過一生,死後,隻留下青冢孤墳,矗立在黃昏的大漠中。
颔聯僅用十四字,便寫盡了王昭君的一生的悲劇,文字精煉,感慨卻無窮。“一去”、“獨留”,顯得那麼寂寞孤獨;“連朔漠”、“向黃昏”,顯得那麼空寂凄清。寂寞孤獨的個人與空寂凄清環境相對照,将王昭君生前死後的寂寞悲涼寫得淋漓盡緻。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畫圖: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宮妃入宮後要由畫工畫像供皇帝鑒定挑選,很多宮妃都賄賂畫工,希望他将自己畫美一點。王昭君貌美,不屑賄賂,于是畫工毛延壽就故意把她畫醜了,所以她一直沒有得到元帝的召見。後匈奴單于呼韓邪入朝,向漢元帝求親,最終選定王昭君。王昭君将去往匈奴時,漢元帝召見,才發現王昭君容貌為後宮第一,舉止娴雅,還善應對,元帝大悔,但又不好悔婚,一怒之下,殺了毛延壽。
春風面:即美麗容顔。
省識:“省”字有兩種解釋:一是省[shěng]約之省,簡省的意思,意即漢文帝隻是通過畫工畫的像簡略的看宮妃的容貌,自然不能看到王昭君真正的美貌;二是省[xǐng]察之省,省識即認識,這種解釋下,全句是一個诘問句,意即通過畫工畫的像怎麼能真正認識到王昭君的美貌呢?
環佩:是女子所佩的玉飾,女子配其用來壓裙腳,多配于膝部以下。《禮記·經解》:“行步則有環佩之聲,升車則有鸾和之音。” 杜甫特意點出環佩聲這個細節,是逗引讀者想象王昭君的身姿,激發内心的憐意。
空歸,魂歸而身不得歸,故雲“空歸”。這一句是說:王昭君死在大漠,隻有魂魄帶着環佩的響聲,在月夜裡重回故國。
颔聯寫王昭君的身世家國之情。“畫圖”句承前“一去”句,;“環佩”句承“獨留”句。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作胡語:琵琶是西域胡人樂器,所奏皆為胡音。
曲中論[lún]:在樂曲中訴說怨恨。相傳王昭君遠嫁匈奴,心中不悅,作《怨曠思惟歌》,後人名為《昭君怨》,這種說話并不可信,但流傳甚廣。
這兩句是說,千年流傳的琵琶曲《昭君怨》,雖是胡人風格的音樂,但在曲中依然能清楚分明地聽出王昭君心中的怨恨。
結尾點明全詩寫昭君“怨恨”的主題。琵琶本是胡人的樂器,經常彈奏的也是具有胡人風格的塞外之曲,但後來許多人同情王昭君,寫了《昭君怨》、《王昭君》等琵琶樂曲,于是琵琶與王昭君,便有了一種潛在的聯系,當人們聽到琵琶樂曲時,就會聯想到王昭君的人生命運,仿佛能從樂曲中聽出王昭君的怨恨之情。
賞析——《詠懷古迹(其三)》為何能成為古今詠昭君詩第一1)全詩起句氣勢非凡
杜甫的這首詠昭君詩,起句就有非凡的氣勢。我們先一看一組别的詩人寫王照君詩的起句:
庾信《昭君辭應诏》:斂眉光祿塞,還望夫人城。
駱賓王《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馬蹄紅顔。
李白《相和歌辭·王昭君二首(其一)》: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白居易《昭君詞》: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
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鬓角垂。
王夫之《明妃曲》:金殿葳蕤鎖漢宮,單于談笑借東風。
然後再看杜甫《詠懷古迹(其三)》的起句:“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對比之下,你能感覺到,杜甫的起句非常有氣勢,簡直就是神來之筆,完全秒殺上面諸詩。
這起句的氣勢,來源于杜甫精準的練字。我們稍微改一下,變成“千山萬水過荊門”,便發現完全失去了原來的氣勢。原句中,“群”字有群聚的潛在含義,比“千”字更有力量感,“壑”字的讀音也比“溝”或者“水”更有氣勢,“赴”字也是出人意表,化靜為動,寫得萬山朝宗一般。整句讀下來,動勢極強,頗有種神界大戰的氣魄。
清人吳瞻泰說:“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鐘靈毓秀,始産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顔,驚天動地。”(《杜詩提要》)
2)詩中營造了充滿藝術美感的情境
詩歌為傳達某種藝術感受,往往需要營造情境。所謂情境就是象的連續體,就是很多象的疊加,形成一種場,形成一種氛圍,形成一種透明的空間,人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共鳴共振之後的那種情緒。要想深切體會詩歌的美,就要細細品味詩歌中的情境。
且看“獨留青冢向黃昏”一句,“青冢”跟“黃昏”形成了句内對仗,鮮明的顔色對比自然形成一種對抗的張力,而這兩個詞都是現成的詞語,尤其顯示出杜甫大巧若拙的藝術匠心。
在日常用語中,“黃昏”本是一個表示時間的詞,但在這一句詩裡,它跟上句中的”朔漠”連在一起,具有了空間的屬性。大漠無邊無際,黃昏籠罩四野,大漠是吞噬生機的,黃昏是吞噬時間的,這個廣大無情的天地,它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有一座青冢,它吞食不了,消化不了。這座青冢在這黃昏的大漠中,獨自對抗天地,大漠吞噬生機,而青冢墓草長青,黃昏吞噬時間,但青冢矗立不倒。
“獨留青冢向黃昏”,這句詩所營造出來的情境,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而沉重的藝術感受。
“環佩空歸夜月魂”也是造境之句,夜月魂歸,有林黛玉“冷月葬花魂”那樣的凄迷冷清之感,環佩聲響,逗引讀者想象王昭君楚楚可憐的身姿,引發讀者的同情。在這句詩營造的凄美的情境中,我們能感受到王昭君對故國的拳拳之心,能看到她楚可憐的身影,從而對她的命運抱以深切的同情。
上述兩句詩,都是通過營造充滿藝術美感的情境,來傳達豐富的意蘊和複雜的感受,這樣的詩句讀起來特别容易感染人,讓人沉醉其中,這是他人昭君詩難以企及的地方。
3)塑造出了最具有悲劇色彩的王昭君形象
王昭君的人生,是具有悲劇色彩的,但是,他人昭君詩,或恨毛延壽,或怨漢元帝,往往隻關注一點,未能将王昭君的悲劇命運徹底傳達出來。
杜甫的《詠懷古迹(其三)》,起句就用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顯示出她天生不凡。她容貌絕倫,同時品性高潔,所以不肯賄賂畫工毛延壽,而昏庸的漢元帝,竟然隻憑畫工畫的畫像來判斷美醜,造成了王昭君遠嫁匈奴的命運,最後死于蠻荒大漠,死後墓草長青,精魂不滅。
王昭君的人生命運,與一切懷才不遇之士有相通的地方,所以杜甫寫王昭君的怨恨,實際是發自己的牢騷。
明人王嗣奭就說:“因昭君樹而悲其人。昭有國色,而入宮見妒;公亦國士,而入朝見疾,正相似也,悲昭以自悲也。”(《杜臆》卷八)
但是,詩中王昭君的“怨恨”,不僅僅是對自己不得元帝寵幸的怨恨,還包含了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故國鄉土的怨恨憂思。那大漠黃昏中的青冢,那夜月歸來的精魂,無不昭示着王昭君對故國鄉土永不磨滅的思念,這是千百年來世代積累起來的對自己鄉土和祖國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正因如此,王昭君人生命運的悲劇色彩才更加深重。
綜上所述,杜甫的《詠懷古迹(其三)》,開篇第一句,便以非凡的氣勢秒殺其它昭君詩,詩中營造出來了充滿藝術美感的情境,使得這詩帶來的美學享受遠非别的昭君詩能比,而此詩中王昭君那“獨留青冢向黃昏”、“環佩空歸夜月魂”的悲劇形象,已經在讀者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
所以,杜甫的這首《詠懷古迹(其三)》,能成為古今詠昭君詩第一。
文 | 謝小樓
精讀《唐詩三百首》094:杜甫《詠懷古迹(其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