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華流淌,丹桂飄香,推開秋的門楣,從七月流火,轉眼便到了八月中秋。
這是秋色平分的時節,亦是團圓相聚的節日。
皓月灑清輝,中秋分外明,蒼茫的夜色裡,潑墨着一場又一場的團圓。
想家時,讀讀這三首古詩詞,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1.萬裡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
出自唐代殷文圭的《八月十五夜》
殷文圭是唐朝末年的詩人,乾甯年間曾高中進士,與另一詩人杜荀鶴同為池州人,兩人交情匪淺。
根據記載,殷文圭能詩善文,著述頗豐,原本有《登龍集》、《筆耕詞》、《從軍稿》等書傳世,可惜如今大多失傳了,現存詩篇僅餘三十首。
《唐才子傳》有言“唐季,文體澆漓,才調荒穢……文圭稍入風度,間見奇崛,其殆庶幾乎”,比不上李白杜甫這些盛唐大咖,但在唐末詩壇上也算有一席之地,這個評價也是很中肯。
這首《八月十五夜》便是他的代表作,意境闊大,情感豁達,曆來為後世所推崇。
八月十五的夜裡,萬裡無雲,一輪明月如明鏡般,照耀着九州大地。
人們的衣裳仿佛結滿五彩的冰霜,月光滿地,好似緩緩流淌的水面。
遠處的高山落滿了清露,在月光的照耀下更顯蒼翠;山的另一邊是廣闊無垠的大海,風急浪高,波濤洶湧。
在這團圓之夜,即使未能與家人相聚,詩人心中也不覺愁苦,因為有這輪明月陪伴着他。
天涯共此時,千裡共婵娟,每個人的心底都住着一輪明月。
這個中秋,沐浴在月光下,不言離愁,不訴悲傷,不問天涯何處。
月華流淌,潑墨畫卷,時光清淺,山水共歡。
2.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出自明代徐有貞的《中秋月·中秋月》
徐有貞這個人物一直很有争議,他博學多才,地理、兵法、水利、陰陽方術之書,無不谙究。
他擅長書法,尤其是行草最為精妙,頗有懷素、米芾之神韻,備受後世贊賞。
他所寫的詩歌曾令當時的國子祭酒胡俨驚歎不已,“此乃鼎铉之器也”。
清初盟主錢謙益曾盛贊他“至今吳下推風流儒雅,亦必以武功(徐有貞)為領袖”。
然而也有不少人唾罵他,因為他曾以“意欲”的罪名誣陷一代名臣于謙,正如秦桧以“莫須有”之罪冤殺嶽飛。
但不管其人品如何,不可否認的是這首《中秋月》确實是難得一見的歡樂之作,讀來令人心生喜悅。
從寫法上來說,這首詞采用了頂針的手法,形成了一種回環往複的藝術效果,讀來朗朗上口。
而從字詞方面來看,作者并沒有刻意求工雕琢,而是以最簡白的語言,卻道出了人們心底的美好願景,這是最能鞭辟到感情最深處的描寫,引人共鳴。
清風吹開浮雲,月光灑向萬水千山。
溶溶月色下,有重逢的喜悅,有團聚的溫暖,它給世人帶來了祥和與甯靜,喜悅與溫馨。
惟願年年,常見中秋月。
3.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出自明代王守仁的《中秋》。
衆所周知,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他提出了“緻良知,知行合一”的理論,對後世影響深遠,其地位足以與孔孟相提并論。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思想,他在軍事、文學、書法方面也頗有成就。
這首《中秋》便是他的詩歌代表作,詩中融入了他對人生的思考,表現了其豁達豪邁的心境,讀後令人豁然開朗。
去年的中秋,白日裡重雲如蓋,但到了晚上卻是雲散月出,然而今年的中秋卻始終陰雲密布。
人的一生能夠看到幾回中秋圓月呢?何況又到了鬓發添霜的年紀。
不過,隻要我心懷明媚,那麼那輪明月便會永駐心間,千古無缺。
它的光輝足以籠罩山河大地,這樣的賞心樂事,何必一定要中秋節才有呢?
行走在紅塵陌上,不念過往,不畏将來,淡然面對月亮的陰晴圓缺,人世的悲歡離合。
就像林清玄所言“心美一切皆美,情深萬象皆深”。
往後餘生,心懷明月,清風自來,處處花開。
光陰砸地,歲月如梭,一輪明月穿越千年,那些年輪裡泛黃的故事,玲珑地舒展在月光下。
有天涯風霜的苦楚,有相隔千裡的思念,也有阖家團圓的盡歡。
天上的明月照着離人,屋前的燈光等着歸人。
萬裡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三首古詩詞祝願花好月圓人團圓。
-END-
作者:解憂詩詞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