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健康】
當前,由于學生課内外負擔加重,手機、電腦等電子産品普及,用眼過度、不科學用眼、戶外活動缺乏等因素,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近視率居高不下且不斷攀升,近視低齡化、重度化日益嚴重,已成為一個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問題。9月1日,全國迎來了開學季,在新學年的開始,專家提醒,一定要注意保護好視力,在年級升上去的同時,千萬别讓近視跟着“升級”。
據統計,目前我國近視患者達6億,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高中生和大學生的近視率均已超過七成并逐年上升,小學生的近視率也接近40%。專家強調,近視防控是國家戰略,需要全民行動。
瞿佳(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院長)
近視防控牢記“一減一加”和“三個一”
很多人會發現,如今身邊的“小眼鏡”越來越多。不僅僅是中小學生,很多幼兒園的孩子,竟然早早加入到“近視大軍”中。以前,農村孩子的近視率比城市孩子低,但現在,農村孩子的近視率也在不斷增長。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各種電子産品的使用,不科學用眼等,都使得近視發生率不斷攀升。這一現狀如果不能得到遏制,後果非常嚴重。
我認為,防控兒童及青少年近視,僅靠自覺自律遠遠不夠,當務之急是全社會要群策群力,拿出有效的綜合防治方案和措施,明确學校、家庭、政府、企業等各方面責任,形成多方合力。同時提醒廣大兒童和青少年以及孩子們的家長,要從改變學習和生活的小習慣開始,做好近視防控。可記住近視防控的兩個關鍵,即“一減一加”和“三個一”:所謂“一減一加”,就是減少近距離學習,包括閱讀、書寫的時間和強度;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同時,在學習過程中,還應遵循“三個一”,也就是“一尺一寸一拳”。“一尺”指眼睛要離課本一尺;一寸指握筆手指離筆尖約一寸;一拳指看書寫字時胸口離書桌一拳。另外,每連續看書30分鐘,就要停下來遠望,同時還要減少看電子産品的時間。
呂帆(溫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
完善兒童青少年近視情況的“本底數據”
2018年,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8部門聯合印發了《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将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上升為國家戰略。近一年來,該戰略深入人心,通過政府、學校、家庭、醫療機構和學生等五方協同,國家有關青少年近視防控的戰略和措施正以非常有效的方式滲透到各個方面。教育教學相關措施也層層傳遞,諸多學校都已經開始付之行動,比如增加戶外活動減少學業負擔等。與此同時,近視防控工作基礎不斷夯實,各地通過抽查或普查方式對中小學開展近視檢測,形成兒童青少年近視發生的“本底數據”。
需要強調的是,“本底數據”非常重要,它是評價防控工作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據,也是研究近視發生發展規律的重要科學指标。這項工作看上去簡單,實際上卻非常艱巨,因為我國有2.7億在校學生,如果沒有政府支持和多部門合作,這一步是很難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溫州市委市政府将近視防控的“明眸皓齒工程”作為為民辦實事的一号工程,多個部門與溫醫大通力合作,在很短時間内完成全市106萬中小學生的近視普查,為國家近視防控工作提供借鑒經驗。
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既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又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作為專業人員,要将科普作為重要抓手,把眼健康和近視科學研究,以深入淺出和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家長和孩子欣然接受,并将科學的眼健康和近視防控理念付諸近視防控行動之中。
趙明威(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科與眼視光中心主任)
高度近視的危害不僅僅是眼鏡片厚度增加
近視不僅是屈光狀态的異常,進展到一定階段還會伴發器質性改變,如白内障、斜視、弱視,甚至視網膜脫離、黃斑劈裂、黃斑裂孔等,造成嚴重視功能損傷,不僅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還會限制患者職業選擇。所以,千萬不要讓孩子的近視進展為高度近視。
需要強調的是,中低度近視并不可怕,佩戴合适的眼鏡就可以了,但高度近視的危害,并不隻是眼鏡片厚度的增加,而是高度近視會導緻眼軸不斷拉長,随之視網膜慢慢變薄了甚至還會拉破,眼底也會缺血,整個眼睛結構被破壞。所以從防控的角度,我們需要考慮的是,怎麼能不要讓孩子的普通近視發展成為病理性近視、高度近視。我認為,兒童近視防治核心是“不加重”。除了加強戶外運動,減少不良用眼等,還可使用角膜塑形眼鏡來延緩近視加重。角膜塑形鏡能有效延緩青少年近視的進展,這在全世界範圍内已經有共識,但目前的困窘之處恰恰是,眼科醫生決定不了患者戴什麼眼鏡,别說角膜塑形鏡不能進醫院,就連普通的眼鏡也不能進醫院。這種情況使得角膜塑形鏡市場魚龍混雜,在标準、質控、數據普查上仍有難度,專業眼科醫生無法更好地參與近視防控。
王雁(天津市眼科醫院副院長)
AI有望大大提升眼科醫療水平和診療效率
當前,随着人工智能(AI)技術不斷發展,其在眼科學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多。
青少年近視防控人群大、數據多、涉及面廣,AI輔助可實現更有效的數據管理與分析,深度挖掘近視發生發展内在規律;AI的大數據儲存功能有利于“經驗積累”,對于兒童青少年近視的診療也有重要輔助作用。
當前,屈光不正已成為我國甚至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尋求安全有效的視覺矯正方法也越來越多受到關注,而人工智能的出現和應用,或許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人工智能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及發展速度之快,既是意料之中更是意料之外。AI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相信AI的出現,不但不會取代人反而會使得人類更加進步。醫學人工智能也将不再僅局限于圖像診斷、遠程醫療,而是進入新的階段——平行智能。借助不斷強大的AI技術和不斷更新的理論,實現真正的人機交互,精準治療,可以使得某些複雜的眼科問題,得到部分解決并有所突破,AI技術在醫療領域會越來越有價值。在不久的将來,必将會大大提升眼科醫療水平和診療效率,最終實現精準的個性化的醫療服務,造福于人類。
近兩年,我們的團隊在人工智能與眼科學結合應用方面積極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對于屈光不正和視覺矯正領域面臨的挑戰,借助信息化和智能化構建,以及科學探索與人工智能的有機結合等,有望得到解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