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歌原創
蕩口古鎮是無錫古代至近代興辦義莊最多的地方。義莊是中國古代鄉村一種自發、自辦、自治的慈善救濟組織機構,體現了淵遠流傳的與人為善、救人于困的道德精神,深入解析義莊,它不僅是一個組織、一種制度,更是一種文脈流傳。#頭條創作挑戰賽#
蕩口華氏義莊内的花園
對于義莊的研究,一直是史學界頗受關注的課題。一般公認江南義莊的曆史起步于北宋,範仲淹是義莊的創辦先驅。當然,也有研究者認為,大家族基于自家資源和經濟實力進行族内救濟,在北宋之前已經出現。但筆者以為,範仲淹不僅購買良田充作義田,創立義莊,還制定了一套關于義莊的管理與運營制度,隻有到了範仲淹這裡,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成熟義莊。後來明清時期的義莊,基本都是學習和延續了範氏義莊的組織形式、運營機制和管理原則。
古代蘇州府的吳縣、吳江縣、常熟縣和常州府的武進縣、無錫縣等都是興辦義莊的高地。無錫的義莊主要集中在與蘇州吳縣相鄰的東鄉區域,而無錫西部與武進相鄰,北部與江陰相鄰,義莊就比較少。這一現象說明蕩口一帶義莊發的發展繁榮,早期是深受蘇州影響的,也說明這一區域古代與蘇州經濟文化的交流非常密切。
蕩口古鎮最早的義莊形式,是明代初期華貞固次子華興叔(字仲諄)創置的“義倉”,這個以數百畝上等良田為支撐的義倉,主要用于赈災和救荒。明代弘治年間,由華守吉父子所籌創,并由其次子華輝正式辦成了一個義莊。華守吉是蕩口最初的開發者華貞固的曾孫,關于這個義莊的記錄甚少,估計後來逐漸湮沒了。
北倉河畔的華氏義莊
明嘉靖年間,退休歸隐的五品官員華察,60歲時拿出自家一半良田分給貧困佃戶,并表示永不收回。他還召集族中長輩和富戶商議設立義田,救助氏族内的孤寡鳏獨和貧困人家。華察兄弟捐出800畝良田,全族一共捐田2400畝。号稱明代文壇領袖的王世貞寫有《延祥鄉役田記》記錄這件事情。華察族兄華雲捐田1000畝,在無錫南門外建立了義莊。
清代乾隆十年(1745),華進思、華公弼父子創設了華氏義莊,置義田1340畝,習稱“老義莊”。經其後裔曆代續捐和運行,至清末老義莊義田總數超過7000畝,成為江南地區規模名列前茅的義莊。
清代道光年間,華氏永喜支華錫鱗倡導創設了永喜義莊,華錫鱗捐田243.15畝,加上三錫支華柱馨、翼望支華裕元等合捐義田,共400餘畝成為這個義莊的基礎,并得近20戶族人的支持,共捐田60多起,華進思的曾孫文标等續捐田290畝、族墓田8畝,使義田總數達1174.22畝。因為參與者衆多,這個義莊被稱為“農民義莊”。
蕩口永喜義莊老照片
清朝晚期,年逾花甲的華清蓮(字芬遠)立下遺命,要四個兒子建立新義莊,于是兒子們置良田千畝,設置了華芬義莊,習稱“新義莊”。新義莊後來不斷續加良田,還加入經營性堆棧的利息助力,經華存寬之孫華鴻模、華鴻模之孫華繹之的不斷助力,新義莊遂成為江南地區實力最為雄厚的義莊。
清末民初,華文奎捐良田300畝又辦了襄義莊,華應齋捐良田500畝辦了春義莊,徐氏、殷氏、等也相繼辦出義莊。至此20世紀5蕩口鎮共辦有義莊7所,其中華氏占5所。
江南地區義莊的制度,均效仿範氏義莊的制度為藍本,蕩口的義莊亦是如此,且管理運營制度更為周密而規範,如新義莊的《議約十八條》《規條十二則》,闡明了辦莊宗旨、管理體制和實施辦法,老義莊的《莊規》則明确每年拿出20%左右的收入用于子弟教育,這些規定清晰地指導和規範了義莊的運營,保證了義莊的公益性、公正性和公平性,這是義莊得以持久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義莊這種公益性、救助性的民間慈善機構,以義田、義倉、義學、義役、義舍、義墓等為基本構成,實施以慈善為主的相對普惠功能,其中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内涵,充滿了倫理精神和人文情懷,正是這種精神和情懷為義莊的功能倍增力量。
其一,是扶貧濟困。這是範仲淹創設義莊的基本指向。範仲淹親身實踐過“慶曆新政”,對鄉村的貧富差别有清晰的認識,通過義莊扶貧濟困是他的直接目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在蕩口義莊的實踐中看到。因為明清時代,鄉村的貧困化和階層分化更甚于宋代,蕩口義莊出現的幾個重要節點,都是社會分化、貧富差别比較突出的時段。扶貧濟困的背後,滲透了自古以來“救人于水火”、“濟人于困窘”的悲憫情懷。孔子說:仁者“愛人”,孟子說:“親親,仁也”,韓愈認為“博愛之謂仁”,義莊的扶貧濟困充分體現了這些思想。
蕩口古鎮影像
其二,是鞏固宗法家族。古代中國所謂“家國天下”,就是指周朝以來建立在宗法家族基礎上的封建國家,秦漢以後建立專制集權政體,宗法家族依然是社會支柱,但隋唐不遺餘力打擊門閥,皇帝甚至發布“禁婚令”,禁止相關門閥之間的結親,使宗法家族受到很大打擊,到宋朝社會家族已經渙散乏力。義莊的一大功能,就是通過對家族的扶持和影響,強化家族觀念,穩定社會,凝聚力量。所以範氏義莊的創設立即能夠得到皇帝支持。蕩口一帶在太平天國時代可以拉出一支團練,保衛家鄉,保衛财産,保衛生命,正是這種宗法家族力量的一種體現。
其三,是弘揚倫理道德。義莊運營以慈善關懷為主題,體現了主辦者何施惠者對于宗族、社會、區域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表現出公益性、自願性、無償性等多種倫理道德性特征。蕩口義莊的制度規定:捐出田地财物者不能管理屬于義莊的田地财物,不能占用義莊的各種便利和設施,其中貫穿着的是責任、奉獻、自覺、不求回報等意識,這種意識和精神對于受惠者無疑是深刻的教育,推動他們學會并建立這種道德理念,從現在的受惠者變成将來的實惠者。從這個意義上看,蕩口義莊實踐的本質就是對道德精神的弘揚、傳播和教育。
其四,是推動社會教育。大部分義莊辦有義學,義學起初是為家族子弟讀書所辦,以私塾為基本形制,以造就家族人才為最高目标,這屬于傳統家族教育範疇。它與近代社會教育的根本區别在于:家族教育奉行宗法原則,面向家族;社會教育奉行開放性原則,以滿足大衆的受教育權、培養近代社會新型人才為宗旨。從蕩口義莊興辦義學的曆史過程中,可以看到義學從傳統家族教育向社會教育的轉型:清朝以來,蕩口義學培養造就了數百年桃李芬芳,家族英才輩出的奇觀;廢科舉、興新學以後,學校免費教育擴大至周邊鄉鎮,選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培養之,異姓子弟大量入學,逐步具有了近代社會化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從懷芬書院到果育學堂,再到果育鴻模學校,從學海書院到學海中學,生動地展示了這一轉型過程。
蕩口古鎮是魚米之鄉
其五,推動了社會公益事業。義莊最初的慈善救助主要針對同姓和相關家族,範圍一般囿于宗族之内,或以五服為斷,或以始遷祖以下子姓為度,實力雄厚的義莊也有贍恤姻親的規定。這相對屬于小慈善。但随着社會的發展,許多義莊與時俱進,逐步走向大慈善,即社會化慈善,具有了廣泛的社會公益性。
蕩口華氏新義莊每屆寒冬,備棉衣“以百領為率”,除“僧道不與,江湖不與”外,“其餘實在赤貧者,不拘一姓,眼見給之。但因衣數有限, 隻可施給同裡之人。”雖然規定範圍限制于同鄉同村,但已經超出了同姓家族局限。新義莊還捐置公墓一所,10多畝地,鄉民無力營葬者,全部可以歸葬于這個公墓。因擔心有人因循不願葬入,華氏還報告縣府,請求谕饬所在南延鄉各圖董保督催無力貧民,将久停之棺柩,限定年月,一律必須歸葬此地。這個公墓同樣具有超出家族的公益性。1934年,蕩口老義莊用于地方公益慈善的租米為202.02石,占當年義莊總支出1074.99石的18.9%,反映了近代義莊積極參與地方救助事業、不斷擴大慈善社會公益化的大緻趨勢。
其六,是提升鄉村大衆文化。義莊的舉辦者都為鄉村士紳,一般為取得功名和官職并退居鄉裡者,如華察和華雲,也為經營農作和商業緻富者,大體受過良好教育,對鄉村管理、經濟文化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士紳與多數無法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下層勞苦大衆構成鄉村文化的兩極。而在舉辦和運營義莊的活動中,士紳會依據他們的宗法家族理念、道德倫理思想,來盡量規範施惠一方和受惠一方的思想行為,比如義莊有規定,對違反族規家規鄉規者不予救助,對人品優秀、學習傑出者進行獎勵,從而天長地久地把士紳所恪守并推行的價值觀念和倫理逐步滲透到民衆的心中,教育民衆提升認知。
古代義莊是與人為善的濟渡之舟
華貞固在其《慮得集》中表達的治家觀點是:“不憂子孫之乏财,唯憂子孫之不德”,“财不足為後世計,德則可緻後世綿遠也”。義莊就是這種“德文化”的一種實踐,本質上這是一種文化認同的輻射,其結果是推動家族和區域大衆文化的普遍提高,造就良好的鄉風、村風、家風,這一點對于古代中國凝聚家族、穩定基層起到了重要的曆史作用。
備注:本文為2022年11月江南義莊文化(蕩口)研讨會專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