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着産生同性戀的原因,他們研究了同胞因素和某些基因對性取向的影響,然而新的研究指出,他們的研究過程受到了性取向判斷方法以及政治活動的幹擾。
50年來,同性或雙性戀者在一些國家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政治權利,而在另一些國家則受到了排擠和邊緣化。在許多地方,對同性或雙性戀者的政治和民間支持取決于同性戀的成因和後果,這使得相關的研究變得舉足輕重。
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公衆心理學》雜志上,研究者在文章中稱:“個體對于性取向的政治态度通常與他們對性取向成因的看法有關。”
對此持支持态度的人通常相信性取向是非社會因素造成的,比如基因。持否定态度的人通常相信同性戀是社會因素造成的,比如過早的性行為和對同性戀文化的認同。
文章中來自7所大學的專家繼續稱:“相比性取向的成因,人們更關心的問題是性取向是否是主動選擇的。”
2%到11%的成年人2%至11%的成年人自述體驗過同性感情,但該評論說性取向研究應考慮采取更多的措施而不是僅僅依靠自述。上圖為2013年調查的性取向的平均分布情況。
他們相信,各種不同的生物性因素,包括産前荷爾蒙和某些基因特征,可能共同決定了人類的性取向,而不是某個單一的原因。
有一個觀點非常有趣,即同性戀可能是由于男性在未出生時受到免疫攻擊造成的。該觀點由多倫多大學的精神病學教授Ray Blanchard于2001年第一次提出,他提到了“兄弟順序效應”,即某個男性的哥哥越多,他成為同性戀的可能性越大。
然而,這個效應說并不适用于擁有姐妹或弟弟的男性。
男性胚胎在Y染色體上攜帶有稱為“H-Y抗原”的男性特有蛋白,他認為某些該抗原可能會影響男性的性取向。
由于母體内并沒有H-Y抗原,這可能會觸發母體産生針對H-Y抗原的抗體使之無法正常工作,從而無法打開胚胎大腦内的“直男”開關。
根據先前的研究,性取向一定程度上受到基因因素的影響,因此是可遺傳的。從進化角度來看,這一觀點是有問題的,因為同性戀者通常極少産生後代來遺傳他們的基因物質。
他提出,母親每生1個兒子,該效應就越發強烈。獨子的同性戀概率僅為2%,但如果某個男性擁有4個哥哥,那麼這一概率則上升至6%。
而本月一項研究聲稱,大約半數異性戀男性和女性攜帶潛在所謂同性戀基因,并且可以傳遞給下一代。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同性戀能夠存在于整個人類曆史,即便男同性戀者通常極少産生後代來遺傳他們的基因物質。
喬治亞州伊利亞州立大學的研究者使用計算機模型得出這一結論,該計算機模型考慮了基因特征的多個方面、同性戀男性來自較大家庭的傾向以及其他的因素。
該研究發表于斯普林格出版社的雜志《性行為學檔案》。然而,該研究并沒有發現任何與同性戀有關的特定基因。
該評論文章說,由于社會變得更加寬容,承認自己是同性戀的人數也在逐漸增多。
“同性戀并沒有因為社會寬容而增多,而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表達(行為上和公開承認),”他們寫道。
該評論文章第一作者、西北大學的J Michael Bailey說:“性取向是重要的人類特征,我們應該抛棄恐懼和政治限制來進行研究。”
各種不同的生物性因素,包括産前荷爾蒙和某些基因特征,可能共同決定了人類的性取向,而不是某個單一的原因。科學證據表明生物學和非社會環境因素共同影響了性取向。
版權聲明
蝌蚪五線譜編譯自dailymail,譯者底格裡斯魚。如欲轉載請關注賬号後直接回複“轉載”,按照要求轉載即視為獲得授權,否則一律舉報。
長按指紋識别二維碼,帶你領略科普的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