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孟子做過齊宣王客卿,因為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所以反對霸道,提倡孝悌忠信,宣揚人性本善。
一日,齊宣王與孟子讨論自己想要稱霸一事。齊宣王稱要用王道統一天下,孟子卻主張用德行,施仁政。勸齊宣王,以民為貴。
(齊宣王)說:“要有什麼樣的德行,才可以稱王于天下呢?”
(孟子)說:“使人民安定才能稱王,沒有人可以抵禦他。”
(齊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保全百姓嗎?”
(孟子)說:“可以。”
(齊宣王)說:“從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說:“我聽胡龁說(我從胡龁那聽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裡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的血)來塗在鐘上行祭。’您說:‘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懼戰栗的樣子,這樣沒有罪過卻走向死地。’(那人問)道:‘那麼既然這樣,(需要)廢棄祭鐘的儀式嗎?’你說:‘怎麼可以廢除呢?用羊來換它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有這事。”
(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稱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認為大王吝啬(一頭牛)。(但是)誠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緣故)。”
(齊宣王)說:“是的。的确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麼至于吝啬一頭牛?就是因為不忍看它那恐懼戰栗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卻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換它。”
(孟子)說:“您不要對百姓認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動物)換下大(的動物),他們怎麼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沒有罪過卻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麼牛和羊又有什麼區别呢?”
齊宣王笑着說:“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想法呢?我(的确)不是(因為)吝啬錢财才以羊換掉牛的,(這麼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啬是理所應當的了。”
(孟子)說:“沒有關系,這是體現了仁愛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對于飛禽走獸:看見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廚房。” 所以因為于心不忍,不忍殺生,君子才不接近廚房。
知道這個故事以前我都會認為,君子遠庖廚是自認為是君子的人,是讀書的人,或者是古時候的男子因為封建思想,不願接近廚房。 其實是有仁德之心的人,不忍殺害生靈而遠離廚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