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巴黎聖母院小說内容

巴黎聖母院小說内容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8 13:19:24

巴黎聖母院小說内容?現實中巴黎聖母院的一把大火,燃起了不少人對小說《巴黎聖母院》的熱情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裡,極品醜男卡西莫多和絕代佳人埃斯梅拉達的圖片又随着火災後聖母院的殘垣斷壁刷了屏,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巴黎聖母院小說内容?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巴黎聖母院小說内容(小說巴黎聖母院)1

巴黎聖母院小說内容

現實中巴黎聖母院的一把大火,燃起了不少人對小說《巴黎聖母院》的熱情。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裡,極品醜男卡西莫多和絕代佳人埃斯梅拉達的圖片又随着火災後聖母院的殘垣斷壁刷了屏。

此情此景,很難讓人察覺到這樣一個事實:《巴黎聖母院》其實在中國是一部非常小衆的名著。大多數人壓根沒讀過或讀完它,更毋甯說讀懂了。我第一次讀這本書是在煙台圖書館借來的,當時就發現上下兩冊《巴黎聖母院》外觀差距明顯。上冊破得不成樣子,顯然被很多人翻閱過;下冊卻光潔如初。

《巴黎聖母院》的作者雨果雖然聲名在外,但其小說的寫作風格對今天大多數人來說卻十分“勸退”。在十九世紀法國群星璀璨的小說大師群中,如果說大仲馬是“小說家中的小說家”,那麼雨果則是“小說家中的散文家”。同樣是以曆史為題材寫作小說,大仲馬能将他想涉及的曆史巧妙地融入故事的發展中,描述得十分自然;而雨果則“放飛自我”,經常寫着寫着就以跑題的筆法,硬生生塞給你一段他想說的曆史——在《悲慘世界》中,他能抛開冉·阿讓的逃亡之旅,硬寫了整整一章滑鐵盧戰役;在《巴黎聖母院》中,他能撇下埃斯梅拉達的命運,興緻勃勃地論述起聖母院的哥特式風格。這種硬加進去的論述,宛如電視劇裡插播的廣告,很不符合現代讀者追求高效的閱讀習慣。若不是雨果洞見深刻、筆調犀利,硬塞進去的這些小散文也值得一讀,相信他的作品是很難在這個年代保住名著地位的。

抛開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接近一半的這種“劇情摻水”不談,該書其實講述了一個現代小說中常見的四角戀故事: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愛上了吉普賽絕色美女埃斯梅拉達,但後者卻傾心于外表帥氣的渣男菲比斯,克洛德在求之不得後因愛生恨,構陷害死了埃斯梅拉達,自己卻被同樣愛上這位美女并受其感化的醜陋敲鐘人卡西莫多推下塔樓摔死,最終卡西莫多也為其心上人殉了葬。

如果光看簡介,這個劇情常見到幾乎爛俗,問題就在于怎樣解讀它。以往受政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中國人對《巴黎聖母院》的解讀牽強到幾乎可笑:副主教克洛德和皇家衛隊隊長菲比斯分别代表了反動腐朽的封建階級中的教士階層和貴族階層,他們僞善、道貌岸然卻又貪得無厭;而卡西莫多和埃斯梅拉達則代表了淳樸善良的勞動人民,他們勤勞、勇敢……

即便近些年來書評家們抛開了階級分析法,對該書中人物的認識依然是臉譜化的:克洛德就是道貌岸然、貪得無厭,而卡西莫多就是面醜心善、品格高尚。到豆瓣等一衆書評網站上去搜,仍能看到這種聲音占主流。由此可以看出,很多讀者的閱讀習慣仍跟小孩子看電影是一樣的——劇幕一拉開,就要先問清楚:“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然而,一部名著與一本爛俗小說最大的區别,就是主人公在故事情節的推進中,必須有成長、有變化。人物性格的嬗變與張力正是人性小說的最大魅力。而雨果正是這方面的行家裡手,在《悲慘世界》中,我們見識了他筆下的冉·阿讓是怎樣從囚徒、匪徒變為聖徒的,而《巴黎聖母院》更令人拍案叫絕之處,就是他竟然成功同時描寫了兩個靈魂的“互化”——克洛德的堕落與卡西莫多的升華。

重讀一遍《巴黎聖母院》,你會發現雨果筆下的克洛德并非天生是個僞君子,相反,他曾經道德高尚、幾近聖人,若非如此,他也不會先後收養失去雙親的弟弟與被遺棄的卡西莫多,更不可能從一個無背景的小教士做起,赢得公衆的承認,最終爬上副主教的高位。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接近聖徒的人,在邂逅埃斯梅拉達後卻堕落了。他對埃斯梅拉達的最初感情也許的确是愛,卻因得不到而變質,最終欲除之而後快。看到心上人被絞死,他所發出的笑聲已經是“魔鬼的獰笑”。

而卡西莫多則剛好是克洛德的反面,與很多衍生影視作品熱衷于将卡西莫多一出場就刻畫的人醜心善不同,原著小說中剛剛出場的卡西莫多實在沒啥“心靈美”。作為飽受世人白眼和嘲諷且幼年就失聰的“醜八怪”,卡西莫多的性格剛開始與他的容貌一樣乖戾。當克洛德要他綁架埃斯梅拉達時,他立刻就照做了。可見那時的卡西莫多處在一種道德不自覺的狀态,隻不過是克洛德的奴仆、命運的奴仆。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因為對埃斯梅拉達的感情而赢得人性的解放,完成了靈魂的升華,最終做出了懲惡揚善的壯舉。

兩個靈魂,一個堕落、一個升華,而他們的催化劑居然是對同一個美麗女郎求之不得的愛慕。這種情節的安排難道不是巧奪天工而又寓意深刻嗎?這就是命運。

雨果在序章中說,他寫作《巴黎聖母院》一書的動機,就是因為在巴黎聖母院遊覽時,看到了不知誰刻下的“ANAΓKH”,這個希臘語的“命運”一詞其實寓意深刻。自古希臘時代起,西方戲劇、小說的最大特點就是承認并刻畫人性在命運的洪流中會身不由己地發生嬗變,也正是因為承認了這種人性的多重和易變,而不是隻做臉譜化的分類,西方文明才能領先其他文明率先結出近代啟蒙思想的碩果。而雨果用他高超的筆法,就描繪了這樣一場人性與命運的激鬥:同樣是對美的愛,能讓一些高尚的靈魂堕落,又讓一些卑微的靈魂偉大。人性之複雜、複雜如斯;命運之多變,多變如此。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昱

壹點号 昱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