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獸都有什麼?“寶貝”為何變“神獸”?,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神獸都有什麼?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寶貝”為何變“神獸”?
【專家視角】
編輯部提問
近些年有很多家長把孩子稱作“神獸”,放假了是“神獸出籠”,開學了是“神獸歸籠”。為什麼要把孩子稱作“神獸”呢?是因為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在一家之中被置于最重要的位置,而他們又是網絡原住民一代,有些方面比家長懂得還多,他們比以前更聰明,更成熟,在家長眼裡,管好他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和他們鬥智鬥勇,于是就有了“神獸”之說。“神獸”現象使我們得以從另一個視角觀察當前家庭教育的狀況。強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那麼,“神獸”是怎麼産生的?其背後的教育問題是什麼?如何解決?中國教科院家校共育改革研究課題組對新冠肺炎疫情後我國中小學家校共育的情況及其變化進行了專項調研,請看他們如何解答——
1.“神獸”是怎麼産生的
調查顯示,疫情期間,28.5%的家長認為“管不住孩子”。所謂的“管不住”,對家長而言具體是什麼呢?根據調查,疫情期間,51.8%的家長認為自己“指導不了孩子的學習和作業”,48.9%的家長說自己“沒有時間和精力陪孩子學習”。由此可見,在大多數家長眼裡,“管孩子”就是管孩子的學習。
這個現象的背後,是現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邊界不清晰,功能時有錯位。具體表現:一是家庭教育喪失獨立性,成了學校教育的延伸。部分教師把一些本應該教師承擔的工作,如批改作業推給家長。而家長并非專業教育工作者,沒有接受過專門的訓練,難以承擔這樣的專業工作。上述數據就反映了此種困局;二是家長放棄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把孩子成長的責任都推給學校。認為孩子上了學,學習與育人都是學校的職責。
通常來說,家長管孩子應該是方方面面的,不僅僅是學習。但為何現在家長會一說管孩子就和管學習緊密挂鈎呢?其深層原因是功利化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結出的苦果。在教育功利化傾向影響下,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等現象窄化了家庭教育的育人目标,分數、名次、文憑成了很多家長衡量孩子發展的重要尺子。家長關注的不是孩子人格是否健全,做人是否善良,精神生活是否充實,是否學會了自主管理,而是關注孩子考試是否滿分,排名是否第一,是否能考上清華北大。2018年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四年級學生感受到的家長成績期望人數比例最高的是“班裡前三名”(45.9%)。如此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使孩子的時間、空間和學習内容被安排得滿滿的,孩子的自主空間、内在興趣被抑制,情感淡漠,精神荒蕪,終至社會适應力不良。家長在教育中過于功利化,導緻家庭中的德育缺失,也使親子關系日益緊張,親子沖突不斷加劇,以前家長眼中的“寶貝”變成了“神獸”。
對于“寶貝”變“神獸”現象,每個家庭,甚至學校和社會都要有所重視。“互聯網 ”時代以及随之而來的人工智能時代,社會的動态性、多元性、不确定性增加,每個家庭都要不斷應對各種挑戰,以達到新的平衡。如果家庭不能很好地适應社會變化,就容易出問題。如,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停課不停學”造成的居家學習,使家庭要應對家庭生活場所成為課堂的變化,對家庭功能發揮和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就是一種挑戰。應對不力的家庭,或者“寶貝”變“神獸”,或者家長與孩子一方或雙方出現心理問題。而我們也注意到,凡是疫情前注重育人、注重孩子自主發展的家庭,孩子居家學習适應都比較好。後疫情時代,不僅學生可能居家學習,家長也可能居家辦公。家庭作為重要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場所,要更好地發揮家庭功能,提高家庭的适應力。
2.家長應該管什麼
“寶貝”變“神獸”,也讓我們反思家長應該管什麼。學校與家庭作為學生生存的“小社會”,是相互獨立的關系。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共同的大目标,即培養出合格的社會成員。家長過于功利化,學校把自己管學習的功能又部分地輸出給家長,導緻家長最愛管學習,甚至隻管學習而放縱孩子的其他方面,于是“管孩子”成了“管神獸”。那麼,家長應該管什麼呢?
首先,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歸位,明确各自培養目标。學校教育是制度化教育,是目的性、系統性、組織性最強的教育活動。學校制定的培養目标,相對理想和抽象。而家庭教育雖然也受不同時代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但在具體目标的确定上,與學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的培養目标,大多體現家長的意志,受家長經曆、價值觀念、自身素養、職業、志趣和愛好影響。也有部分家長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綜合确定培養目标。一般情況下,學生的培養目标是雙重的,即家庭的和學校的。當學校和家庭教育目标一緻時,家校容易達成共識,家校溝通與合作也順暢。而兩者教育目标不一緻時,教師與家長容易造成矛盾,家校溝通受阻,對受教育者的影響可能産生沖突和抵消。
其次,分清各自職責。學校教育是在學校組織中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目的在于對個體傳遞社會生産和生活經驗,發展個體身心,促使個體社會化。這一活動突出體現出目的性、計劃性、系統性、場域性四個特征。而對于家庭教育來說,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進行的。與其說它是教育,毋甯說是一種社會化更為貼切。現代社會,家庭最重要的功能分别為情感維系、養育子女和促進社會化功能。一是情感維系功能。随着社會變遷,家庭的其他功能削弱或轉移時,當代家庭的情感維系卻更加重要。确保家庭成員精神愉悅安定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職能。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安全感的最主要來源是知道父母相愛”。夫妻感情和睦,家庭關系融洽,孩子有安全感,是孩子發展健全人格、順利完成社會化的基礎;二是養育子女功能。包括生育、養育和教育。生育子女,保護其健康成長。孩子從家長那裡學到價值觀念、信仰、處世态度,且學會與他人建立合适的依戀關系。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即使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還是最長久而深遠的;三是社會化功能。每個人的社會行為都是經過社會化的曆程而建立的。每個人的一生都在學習中不斷适應社會,調整自己與社會的關系。社會化是個體終生的曆程。家庭是介于個人與社會之間的一種團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舉足輕重。當代家庭的社會化功能一部分移交給學校,但家庭角色的代際文化傳遞功能仍很重要。在變遷迅速的社會中,家庭幫助其成員适應現代社會,建立合情合理合法的社會行為規範。通過社會化,個體實現社會性和個性發展的有機統一。
最後,厘清各自教育内容。學校教育内容,是由國家教育機關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培養目标,按照各級各類學校的不同性質、任務、學科本身的邏輯體系和各學科之間的關系,以及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來确定。學校教育以教學為中心,通過系統、完整、科學設計的各科課程,使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社會規範,形成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教育教學内容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課程标準為指導,選用相對穩定,系統、科學的教材為依據。教育教學内容一般不能随意更改。家庭教育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随時随地進行。在許多情況下,家庭給孩子提供一個較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于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成長。家庭教育的内容,多側重于思想品德和社會規範,注重培養孩子的适應能力和自立能力。未成年人在家庭生活中學習與成長,形成基本的社會生活規範,奠定個體人格發展和社會化的初步基礎。家庭教育的内容确定一般沒有什麼計劃性,也無系統、固定的内容。家長的教育具有随意性,認為需要什麼就引導孩子做什麼。一旦發現問題或缺失,就進行相應的教育或引導。
家庭和學校作為兩個社會子系統,需要教育功能的明确分工和職責邊界的清晰劃分。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應有以下權利:一是了解學校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二是了解學校的政策和計劃并發揮一定影響力;三是采取必要措施保護子女的受教育權不受任何人剝奪侵犯;四是認可學校在學生學習生活及教育教學上承擔的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監護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條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配合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對其未成年子女或者被監護人進行教育。家長的義務主要是:一是保障子女獲得同等的教育機會和合适的教育;二是為學校教育其子女提供必要的條件和便利;三是為子女創設一定的家庭學習環境;四是與學校合作并支持學校的工作。
(作者:單志豔,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