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作者寫到最後,不知道結論要寫什麼,覺得無話可寫,或者隻是重複正文觀點,但又覺得這樣寫很沒勁。那麼,論文結論如何避免重複正文觀點?結論到底寫什麼,才能讓讀者印象深刻?這裡為大家提供了五個寫作技巧。
一、談“應用”,寫應用的重要性/對策建議
這條寫作技巧,其實是從“理論”到“實踐”。對于非問題解決型論文,論文正文不會直接涉及“應用”。這時,為了避免結論寫作過于單調,就可以在總結主要觀點的基礎上,談一談跟文中的“理論問題”相關的“應用”,可以寫“應用”的重要性,也可以寫對策建議。比如,《“館員—讀者滿意鏡”模型及實證研究》一文,研究的是“圖書館館員滿意度和讀者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在結論部分,該文作者寫道:
這段話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館員—讀者滿意鏡”的研究、實證、評估和實踐是一個動态的、長期的過程,所以要長期做、堅持做;二是,該研究有助于解決圖書館工作的一些實踐問題;三是“滿意度”研究要更多更應用于實踐。作者說的三個意思都跟“應用”相關,主要是在介紹“滿意度應用”的重要性。當然,第三層意思所提到的“納入圖書館的日常考核”,以及利用“滿意鏡”來達到“現狀研究→發掘問題→改進方案→結果評估→工作改進”的良性循環。多少也涉及到了對策建議,但是比較隐晦,作者主要還是談“應用”的重要性。
下面再看一個寫“對策建議”的論文結論。
上面這篇論文寫的是《常用替代計量學工具之比較研究》研究的是“比較多個替代計量學工具”。在結論部分,作者首先介紹了正文所得到的5個工具的比較結果,也即對研究問題做出了回答。之後,針對上述比較結果,又從“用戶使用”和“計量工具發展”等兩個方面給出了對策建議。這也是結論的一種寫法。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兩篇範文的結論雖然都涉及“應用”,但這些“應用”都是由文中的理論問題引申出來的,且作者在結論部分對“應用”的論述,無論是寫“應用”的重要性還是對策建議,都言簡意赅,不拖泥帶水,并沒有因為要談“應用”而大篇幅張揚,以緻遮蓋了論文的理論探讨。
二、對“問題”做評價,寫重要性/價值/意義
有句話叫“問題本身不是問題,看問題的态度或方式才是問題”。論文寫結論,也可以借鑒上面這句話的意思。對“問題”本身做評價,就是告訴讀者自己對這個研究問題所持的态度,以及看待這個問題的具體方式。有态度、有立場,這樣的結論才會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比如下面這個結論:
這個結論很短,也就200字左右,但是作者在裡面給出了自己的鮮明态度和觀點,那就是:“法院獨立而不是法官獨立”這類辯論早就該終結了,它原本就不應該出現。也即,作者對該問題作出了負面評價。寫完這200多字,文章就結束了。這位作者在結論部分沒有就論辯的兩方觀點,告訴讀者自己支持“法官獨立”還是“法院獨立”。因為正文部分,作者已經很充分地回答了誰是誰非。他列舉了9種現象,圍繞我國憲法規定梳理上述論辯産生的根源,列舉論辯雙方的代表性觀點,并考察了域外“法院獨立”與“法官獨立”的特點,最終在正文最後一部分做出了理論澄清。所以到了結論部分,作者直接繞過論辯雙方誰是誰非、誰對誰錯,直接對論題本身做出了整體評價,從而重申了自己的觀點和立場。
在結論部分對“問題”本身作評價,其實就是重申問題的重要性、價值或意義,從而讓結論與論文前言所寫的“研究重要性、為什麼研究”等形成呼應。再如:
上面這個結論,出自《“個人—家庭”運動員培養模式的困境:兩種體制的沖突》。作者研究的是運動員的一種培養模式的困境,這個模式叫“個人—家庭”模式。在結論部分,作者針對自己所研究的這個“困境”問題,對其做出了點評。認為這一模式在我國還處于初級階段,在教育和體育體制之間的矛盾不斷被放大的條件下,要推廣上述模式是很難的。盡管如此,作者又很看好這一模式,因為它符合運動員培養多元化發展的潮流,是現有體制不可比拟的,對于促進我國全民體育事業的發展,推動我國從體育強國向體育大國發展有着積極意義。通過介紹相關的意義和價值,作者重申了該問題的研究重要性,也間接強調了該文的寫作價值。即“個人—家庭”運動員培養模式符合時代潮流,不能因為現在有困難就不研究。
三、對答案/答案所指向的現象做評價,寫注意事項、新的争議問題
在結論部分對研究問題做出評價,可以避免重複正文觀點。與之類似,對論文問題的答案或答案所指向的現象做評價,也能起到這樣的作用。當然,在結論部分對答案或答案所指向的現象做評價,可以是寫答案的重要性、價值或意義,也可以寫答案内容本身的注意事項,還可以強調答案所指向的反常識或對立沖突的事實,從而抛出一個與答案相關的争議問題。
上面這個結論的主要觀點是“法院有權審查地方性法規”,這是作者對“法院有權審查地方性法規嗎”這一問題的回答。順着這個回答,作者談到了“法院有權審查地方性法規”的重要意義——既是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要求,也是維護國家法制統一的要求。之後,作者又從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司法權糾紛、司法專業性等角度,進一步細化了“有權審查”的價值和意義。這是圍繞答案的重要性、價值或意義所寫的結論。寫結論,還可以圍繞答案的注意事項、争議問題去寫。下面以《“大數據”是“大趨勢”嗎:基于關鍵詞共現方法的反事實分析》為例,進行說明。
在這篇論文的結論裡,作者一上來分三條介紹了自己論文的結論。之後,他開始結合自己的研究談注意事項。比如,作者一方面提醒讀者注意自己的研究貢獻,即不同于此前科學計量學“靜态拍照”似的關鍵詞共現研究,該文試圖以反事實思想實驗的方式去探尋其中的因果機制,另一方面作者又承認該文所做的還隻是初步的探索。這實際上是在講提醒讀者留意該文的研究局限。到了最後,作者又借助“大數據不是大趨勢”這一反常識的研究發現,談到了“反事實”的價值,即“由于反事實問題的存在,單一個案不能确定因果關系的簡單道理。而反事實問題的重要性,就恰在于能夠提供新的研究視野”。這就借助對問題答案的評價,把結論推向了深入。
四、回到“現實”,寫後世影響/當代啟示
結論寫後世影響或當代啟示,其實是從正文所講的“曆史”,過渡到了“現實”。從“曆史”到“現實”,也是論文結論的一種寫作方式,同樣可以避免重複正文内容。假如正文本身是研究“過去的曆史”,那麼結論寫“現實”、寫後世影響或當代啟示,自然就可以既與正文相關,又能避免簡單重複正文觀點。而且,寫後世影響或當代啟示,也代表了一種“向前看”的姿态,體現一定的前瞻性。
比如,《變動的“群”與轉型的“學”——簡論“社會”一詞的中國演變?,作者在正文部分論述由梳理“社會”概念開始,讨論了從“群”到“族”直到“國家”的範疇脈絡及相互關聯。到了結論部分,作者分别提到了幾個時間節點——“距今一百多年前”“百年過去/百年以來”“20世紀的十年”“如今”,具體論述了嚴複引進西方人類學對後世的影響。比如,嚴複在“引西入中”的過程中過于強調自己看重的“群主義”,忽視了西方思想中的自由主義傳統,導緻百年以來中國的人類學,國家和民族層面的成果突出,但也帶來“天下的破碎”和“個人的消隐”等負面後果。這其實,就是在圍繞“後世影響”寫結論。當然,作者所寫的“後世影響”還不止于此。他還提到,如今漢語中的“群”和“社會”的含義早已不同于嚴複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但是中國學界仍然需要像當年的嚴複一樣,對Society這一概念做出诠釋并接受檢驗。因為上述任務的開展,不僅關系到怎麼處理“群”與人類及個體的關系,而且關系到如何闡明當代中國作為立國基礎的“社會主義”。這就把“群”及其相關研究的後世影響進一步升華了,也再次強調了論文的研究價值。
圍繞“現實”寫結論,除了寫後世影響,還可以寫當代啟示。當然,前提是論文本身不是啟示類論文,否則結論會與正文重複。比如,《“幹祿不為貪”——對兩漢士大夫官僚食祿心态與取向的宏觀考察》一文,作者寫的是秦漢社會轉型變局下,士人群體傳統食祿模式遭遇困境與沖突,兩漢士大夫官僚為此作出因應與調整,形成新的食祿心态與取向。這是正文的主要内容。到了結論部分,作者抛出了一個古人遭遇過、今人也面臨的一個問題——“在經濟不獨立的基礎之上,保持獨立的政治人格是困難的”。中國上古時期的知識分子為保持精神獨立所做的這些嘗試,盡管論文作者不确定是“是屬于某種沉淪與倒退,還是某種意義上的與時俱進”,但他還是認為“至少,兩千多年前士人群體的這一可貴嘗試,是值得我們于現世喧嚣中凝神傾聽的空谷回音”。寫到這裡,論文就結束了。雖然,作者寫到最後也沒明确給出具體的啟示,但我們讀完還是收獲了啟示,那就是“以退為進,學會在曆史中妥協”。而且從作者的這種欲言又止的寫作表述中,讀者也能從中感受到人格獨立或精神獨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從這個角度說,兩漢士大夫當年的舉動雖然不完美,但已經是當時條件下所能做出的最好的選擇了。
五、超越正文,以小見大
很多人都知道,論文的研究問題要以小見大。實際上,“以小見大”也可以應用到論文結論的寫作中,從而避免重複正文觀點。那麼,論文結論的寫作如何以小見大?可以借助結構功能論、上下層概念進行操作。這裡以兩篇範文為例,進行說明。
第一篇範文是《“被遺忘的傳統”:傳統的别一種存續形态》,探讨的是一個有趣的社會現象——人們在意識層面容易遺忘傳統,但人們的某些行為卻又體現着特定的傳統。在結論部分,作者将“被遺忘的傳統”歸因為傳統與現代的張力。如果寫到這裡,論文就結束了,那麼作者并沒有提出什麼洞見。這篇論文結論的亮點在後面:作者由“被遺忘的傳統”,談到了“有形的傳統”“無形的傳統”;由“傳統”分為精華和糟粕,談到了“被遺忘的傳統”也有正面作用和負面影響之分,而且作者尖銳地指出——将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道德滑坡、誠信缺失等社會問題,歸咎于傳統文化式微,以及要求用傳統文化來拯救現代困境,實際上多少有一些南轅北轍、隔靴搔癢。
因為當代社會的諸多問題和弊病,事實上跟傳統文化的“暗面”也有關系,傳統文化的“暗面”在當代社會中的存續形态同樣可以是隐形的、被遺忘的。至此,作者在結論中完成了“以小見大”。而作者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提到了“正面作用”和“負面影響”。這顯然是對結構功能論的運用。該理論主張,整個社會系統中各個組成部分所具有的一定的能力、功效和作用。而這些能力、功效和作用,按屬性又可分為顯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正功能和反功能。因此,借助不同屬性的社會功能,我們就能在論文結論中“以小見大”,給出更有深度的認識,避免重複正文觀點。
第二篇範文是《“翻譯暴力”從何而來?——韋努蒂理論術語violence探究》。這篇文章正文的主要工作,是澄清人們對“翻譯暴力”的誤解。到了結論部分,作者再次重申論文的主要觀點:翻譯不是暴力。翻譯與暴力不可等量齊觀。譯者并非暴力的實施者。正常的翻譯過程中沒有暴力行為。中國譯學界的“翻譯暴力”實際上是對韋努蒂理論術語 violence 誤讀誤譯的結果。之後,作者進一步談到了“借鑒西方翻譯理論”的問題。顯然,從具體的西方術語violence到“西方翻譯理論”,作者的結論得以“以小見大”。violence是一個具體的名詞,是一個下層概念,而“西方翻譯理論”相比violence,是一個上層概念,後者包含前者。通過從下層概念過渡到上層概念,論文的結論超越了正文本身所論證的具體術語,而上升到對一個更為普遍的學術問題的探讨,最終提出“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不能僅憑幾個新鮮時髦的術語發一通自己都不甚明了的議論”這樣發人省醒的觀點。
作者:劉小華(科研寫作研究所編教研總監)
請尊重原創,未經許可,拒絕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