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過海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在曆史上關于八仙其人,也是有原型人物,而這個故事之所以深入人心,正是由于每一位人物都代表着各個不同的階層;畢竟有一些人物很接地氣,所要呈現的正是社會的方方面面,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富貴與貧窮;隻要把這八位放在現實的生活中,可以一一對應,所以這個故事才會在民間紮根。
世人杜撰關于八仙的故事,無非就是表達一種美好的願望,在現實的生活中無法滿足,隻好通過那種虛構的故事,以此來表達對于生活的訴求。那麼在八位中人氣最高的則是呂洞賓,關于他的故事也是比比皆是,而且呂洞賓也是有原型人物,在各種古籍有相關的記載。
呂洞賓,原名呂岩,生活的年代大約是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國那個時期,号純陽子,又自稱回道人。最早的記載是來自于宋朝的讀書筆記,後來逐漸被神話,成為了八仙中的人物。呂岩雖然是一位道士,但是學富五車,通詩文會創作,同樣留下了很多優秀的作品。
唐朝的文人大多會寫詩,呂岩所生活的時代,盡管是唐朝後期,但是在那樣的環境下,由于耳目濡染自然會創作,其詩也是意境唯美,以這首《牧童》來說,雖然隻有寥寥數語,但是寫得生動有趣,把一位小小的牧童描寫得活靈活現;側面也說明了詩人對于生活觀察細膩,從而才能夠寫得那麼傳神。
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牧童在唐詩中也是經常出現,而這一形象也是深入人心,古代的兒童在讀書之餘,還需要幫家裡幹農活,放牛就是其中之一。有一些詩人正是在田間地頭采風,看到了牧童,于是寫進了詩歌中。呂岩在這首《牧童》一詩中,用很平淡的筆觸來描寫,并沒有高超的技巧,也沒有引用典故,隻是那麼淡淡着筆,但是寫得生動有趣。
牧童在傍晚時分開始打算回家,呂岩正是看到了遠處小小的牧童,于是在第一二句中,先是描寫周圍的環境,以此為切入點,所要重點突出的是牧童身上最純真,也最天真爛漫的一面;遠處的青草一直伸向遠方,猶如是從地面上鋪展開來一樣,方圓六七裡地的都是茂盛的草地,在晚風中還隐隐約約傳來了牧童的笛聲,那聲音斷斷續續聽得讓人入迷。
呂岩雖然并沒有正面描寫牧童,而是從另一個角度來描寫,但是同樣寫出了新意,讓開篇顯得與衆不同,讓讀者會有一種聲臨其境之感,這也正是詩人最了不起的地方,看似好像隻是信手拈來,可是短短的兩句,卻讓開篇有着一種獨特美,也使得牧童的形象更加的生動。
最後兩句還是沒有描寫牧童的相貌,同樣是以另一種方式來呈現,描寫的正是牧童平淡而悠閑的生活,“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當牧童歸來之後,在家裡吃過了晚飯,還吃得很飽,這個時候已經是快要接近黃昏了;牧童連身上的蓑衣都沒有來得及脫,便躺在草地上看着天空中的一輪明月。
整首詩生動有趣,充滿了生活氣息,由此可見詩人對于生活的感知,還有對于事物的看法,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明明是很尋常的風景,還有極為普通的牧童,可是到了詩人的筆下,卻又是煥發出了勃勃生機。當我們讀完了這首詩,腦海中立馬有了一幅唯美的畫面,遠處是一望無際的草原,當天色漸漸暗下來時,一位牧童正好躺在草地上,欣賞着夜色中的一輪明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