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鵝蛋的孵化上,多數采用前期電機孵化,後期攤床出雛的方式。攤床孵化為自溫孵化,即利用種蛋在孵化後期代謝旺盛、産熱增加的特點,依靠胚蛋本身的熱量作熱源進行孵化和出雛。攤床孵化是我國的傳統方式,多為憑經驗來操作,剛入道的人員難以掌握,現介紹攤床孵化的幾項關鍵措施。
搞好攤床孵化
1、攤床的設置。一般情況下,攤床上鵝蛋溫度應保持在36.5℃左右,為此,出雛室屋頂應有隔熱層,門窗應有防塵、防水、防風裝置和換氣孔。攤床大小按孵化規模而定,多為上下兩層,一般高1.5—1.8米,寬2米左右,這樣便于孵化工人站在兩邊操作,每層攤床高約0.8米,由床闆、紙墊、谷殼、草席、紙被等構成,攤床的中間位置比四周的稍微高一點,四邊圍起約15厘米。攤床還配有毛毯、棉條、被單、蚊帳布等覆蓋物,供不同季節、不同氣候條件下選用。為了使上攤後蛋溫能迅速恢複正常,出雛室的溫度應控制在20—28℃,相對濕度65%—70%,寒冷天時要關閉門窗,打開通氣孔。
2、上攤。采用電孵化機孵化的胚蛋,26天時可移至攤床上繼續孵化,這稱為上攤。上攤時間安排在中午為好,這時室内暖和,避免因搬蛋時間過長使蛋溫下降太大,并且光線充足,有利于工作。在上攤前半小時,應将孵化機溫度提高至38℃左右,然後關機。要先照蛋,檢出死胚蛋,因為死胚蛋溫度低,在攤床上會使它周圍的鵝蛋溫度都降低甚至死亡;照蛋後将鵝蛋搬至攤床上,鋪平,再按各個鵝蛋的發育情況和大小而相應調整位置。發育慢、個大的鵝蛋放在中間,發育快的排在周圍。
3、保持正常的溫濕度。鵝蛋排好後,攤床邊緣用棉條把全部胚蛋嚴嚴實實地圍住。然後噴第一次水(水溫為36—40℃),水要噴得均勻,适量即可,不能有“汗花”;噴完水,蓋上三層蚊帳布,再加一層被單。覆蓋物的多少應視天氣情況和孵化室内環境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攤床外吊挂毛毯遮擋,圍成一個小氣候環境。啄殼前後,胚蛋表面的溫度在38—39.5℃左右,有的甚至更高,要密切注意蛋溫的變化,避免因覆蓋物過多而悶死雛鵝,又要防止因保溫不夠或采取過度的降溫措施使攤床和胚蛋的溫度急劇下降。
4、“搶攤”。由于攤床中間的溫度高而周圍低,為了保持攤床表面各處溫度的均勻,每天要搶攤6次,每次間隔4小時。搶攤就是手工翻蛋并調整蛋的位置,也就是說,使攤床中心的蛋與邊緣的蛋互換位置,以達到各處溫度均勻的目的。先掀開覆蓋物,雙手張開成一鈍角,把攤床邊緣的鵝蛋向中間推,把原來在中間的鵝蛋往邊緣推。搶攤除了使鵝蛋經常變換位置而達到調整溫度的目的外,同時也有翻蛋、促進胚胎正常發育的作用。每次鵝蛋換位後噴一次水,噴水應成霧狀,方法與上攤時一樣,然後覆蓋棉被,待蛋溫上升到正常孵化溫度,這時蛋溫便可達到均勻。
由于孵化後期胚蛋溫度容易驟然升高,搶攤是很重要的工作環節,搶攤後要及時調整覆蓋棉被的層數。
5、及時取走死胚蛋。随着胚胎孵化天齡的增大,胚蛋的覆蓋物可相應減少。至出殼前,把已“閃光”的胚蛋撿出放在一起,以便出雛,也不至影響其周圍鵝蛋的溫度。要強調的是,攤床孵化期間每見一個死胚蛋,都要立即取開,否則,會因其溫度低而影響周圍鵝蛋的發育。
做好雛鵝護理
在正常情況下,經過31天的孵化過程,雛鵝發育完全,即可破殼而出,待雛鵝的絨毛基本已幹,頸部還稍有些濕即可以開始出雛。雛鵝出殼時間要适宜,太早出殼和太遲出殼均不宜,尤其是太遲出的雛鵝,容易變為弱雛。不可将雛長期放置在攤床上,這樣會使雛鵝長時間處于細菌濃度很高的環境,同時高溫将會導緻糊肛的雛數增多。
1、出雛間隔。每4小時出雛一次,将已出雛的雛鵝拿走,并随後清除攤床上的蛋殼,以免套住雛鵝的頭部和降低周圍胚蛋的溫度。
2、未出雛的胚蛋的保溫。随着出殼雛鵝的增多,越來越多的雛鵝和蛋殼被拿走,攤床上所剩餘的胚蛋相對減少。要及時将它們收集在一起,周圍用棉條圍好,上面蓋上被單,加以保溫。
3、破殼鵝蛋的護理。将破殼位置在下面的胚蛋及時翻轉向上,因為殼内胎水多,粘性大,從蛋殼底部的破口流出,一接觸暖氣就很容易凝結,塞住破口,或粘住雛鵝的喙部,如不及時翻轉,常将雛鵝悶死在蛋殼内。為避免這種情況,可通過照蛋,将可能會在胚蛋中間或小頭啄殼的胚蛋挑出,用鉛筆在将要出殼的部位做記号,翻蛋時将有記号的部位向上放置。
4、人工助産
(1)助産對象:有些弱胚雖然有啄殼,但沒有足夠的力氣出殼,必須施行人工助産;在小頭破殼,殼膜發黃,有的已見粘連,外露絨毛已經發幹的鵝胚,也要助産。
(2)人工助産方法:人工助産一般于出雛後期進行,應在胚蛋外殼膜已幹,失去柔軟性,而内殼膜已變黃色的時間進行;可小心地避開殼膜剝離蛋殼,将鵝胚的頭部由翅下拉出,任其自然掙出。切忌撕裂内殼膜,一見血管露出或流血,應立即停止,待過一段時間再行助産。
(3)幾點注意:對于啄殼位置正常的雛鵝,可把破殼孔上面的幹蛋殼除掉一些,留下下半部蛋殼,以待自然出雛,不能用力從蛋殼裡把雛鵝拉出來;對已拉出雛鵝頭頸的胚蛋,不要橫放,應豎立,倚靠在其它胚蛋旁邊,使雛鵝頭頸向上;對于仍然在蛋殼内縮成一團、頭頸還蒙有一層未幹粘液的雛鵝,必須等待粘液幹後或将近幹時才能助産,否則易造成雛鵝死亡;對于蛋殼太厚的,也可将破殼位置周圍的幹蛋殼逐漸揭去,形成一個通氣孔,等待雛鵝自然出雛。所有經人工助産出來的雛鵝,體質都比較差,必須注意保溫防寒。
5、雛鵝護理。雛鵝應在絨毛半幹或将幹時從攤床取出,集中在竹制或厚紙皮做的雛鵝箱裡,用毛毯蓋好,保溫防風。出雛12—24小時後,可以放進育雛室。
育雛期要保暖、防寒,密度不要太大,以防擁擠,以質地軟嫩、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飼料為主飼喂雛鵝。
對于出殼雛鵝中體重過輕、個體太小、手感涼、精神癡呆、腫頭、瞎眼、臍環突出、血臍、跛腿、絨毛枯幹或有畸形者應列為次苗處理。沒有飼養價值的先予以淘汰,剩下的次苗中,凡弱小、大肚臍和太遲出雛的,頭幾天都要單獨飼養,提高育雛溫度,喂給紅糖水或葡萄粘水,為防止弱雛由于身體虛弱、怕冷而擁擠堆壓,造成損傷或癱瘓。除保暖防冷外,還要在育雛室内隔出一個或幾個小格,每小格中放8—10隻鵝苗,以便休息和過夜。晚上要點燈照明,以免鵝苗受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