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9 04:09:57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 《提綱》)是馬克思1845年春寫于布魯塞爾的筆記。恩格斯指出:“這是匆匆寫成的供以後研究用的筆記,根本沒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為包含着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是非常寶貴的。”

《提綱》的産生,标志着馬克思和費爾巴哈的徹底決裂。《提綱》的創作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同所有舊唯物主義劃清界限的标志;是馬克思徹底擺脫一切資産階級哲學思想影響的标志;是馬克思為建立完備的、徹底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奠定基礎的标志。《提綱》共11條,主要内容和理論創新在于确立了科學的實踐觀,奠定了唯物史觀的理論基礎。

在這寥寥千言中,馬克思緊緊圍繞着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即感性直觀,完成了對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的批判,确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觀。基于科學的實踐觀,馬克思進一步分析了社會生活的本質以及人的本質屬性,從而形成了正确的曆史觀,确立了實踐在認識論中的決定性地位。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到底說了什麼)1

俄羅斯國家社會曆史檔案館保存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手稿

(一)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脫離實踐

在《提綱》的第一條中,馬克思以批判舊唯物主義為理論出發點,确立了正确的實踐觀。他首先指出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在于“隻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事物”,唯心主義也隻是“抽象地發展了”實踐世界的“能動的方面”的本質。馬克思看到了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的缺陷在于不懂得實踐活動的意義。

因為,在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的新唯物主義那裡,人們是以實踐為基礎同客觀世界發生關系的。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客體,從實踐角度去理解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才能夠正确把握人與客觀世界的關系。在第一條裡,馬克思通過揭示實踐的本質,透過揭示舊哲學不理解實踐的意義,對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進行批判,從而從整體上超越了一切舊哲學,為新哲學的産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分析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在于脫離實踐理解客觀對象後,馬克思并沒有停止工作,而是從人與教育的關系、宗教、認識論三個角度對舊唯物主義不徹底性的根源做出了分析。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到底說了什麼)2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手稿

在《提綱》第三條中,馬克思從人與教育的關系出發,批判了以羅伯特·歐文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者在環境、教育與人的發展關系問題上的錯誤。他們認為,認識是環境和教育的産物,把人的精神面貌歸結為是環境和教育的結果,因而要改變人,就要改變不合理的環境和教育。這種唯物主義的環境決定論對于批判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有着積極意義,馬克思給予肯定。但是,舊唯物主義由于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隻能看到人被動地接受環境的影響,而看不到人還能通過實踐活動能動地改變環境。

在緊接着的第四條中,馬克思立足于實踐觀點又從宗教角度做了分析,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宗教觀。“費爾巴哈是從宗教上的自我異化,從世界被二重化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這一事實出發的。”這是費爾巴哈批判宗教的出發點,馬克思認為這個出發點是正确的。但唯心主義見解使費爾巴哈不主張消滅宗教,而是建立“愛”的宗教,這也就導緻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在曆史觀上是唯心的。

馬克思認為,要消滅宗教,就必須從現實社會的階級對立中去理解宗教,必須通過社會變革的實踐消除宗教的産生和發展的根源。

最後馬克思在第五條中從認識論方面對舊唯物主義不徹底性的根源做了總結,他指出,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超越了以前的唯物主義的抽象思維,力求訴諸感性直觀,但不把感性活動看作是人類的能動的社會實踐活動,使他不能夠脫離唯心主義。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到底說了什麼)3

馬克思的書房(複原圖)

(二)現實的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馬克思在《提綱》第六條中指出:費爾巴哈撇開曆史進程,把人看作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企圖從單個人的孤立的抽象中獲取對人的本質的認識。然而,正是由于他隻是從單個人的孤立的抽象出發,恰恰隻能得到關于個人之間的某種抽象的普遍或是共性,而絕對不是現實的人的本質。

對此,馬克思從科學的實踐觀出發,從人和人的關系方面揭示了人的本質,深刻闡明了唯物史觀關于人的本質的基本觀點。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就說明人不可能孤立地離開社會關系而存在,沒有離開社會關系的單個人,所有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個人,他們具體的社會關系的總和就構成了人的社會本質。

馬克思的這一科學論斷包含着十分豐富的思想内涵。

首先,人的本質并不是他的自然屬性,而是他的社會屬性。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别在于人的社會本質,人與人的本質差别也是在于其所處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屬性的差别。

其次,人的本質也不是由社會關系的某一個方面決定,而是由社會關系的總和決定。這是因為,現實的人一定會從事某種社會實踐活動,存在于某種社會關系之中。人的生存和發展,必然是在以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實踐之中形成一定的生産關系,從而逐步形成家庭、階級、國家等社會關系。

最後,人的本質是具體的、曆史的。這是因為社會關系是在一定的社會曆史條件下形成,這些社會曆史條件總是發生變化,這就決定了社會關系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到底說了什麼)4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手稿

(三)新唯物主義哲學的未來指向:“改變世界”

在批判了包括費爾巴哈在内的一切舊唯物主義之後,馬克思進一步概括了新舊唯物主義之間的本質區别。馬克思在《提綱》第十條中說:“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這是說新舊唯物主義的社會根源和階級立場不同。

舊唯物主義是站在維護資産階級利益的立場上,向人們解釋資産階級社會矛盾是能夠通過宗教情感來化解,是以資産階級社會的長治久安作為出發點。而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通過對市民社會的革命而建立“人類社會”,即馬克思當時所希望的共産主義社會。

馬克思認為,資産階級隻不過是人類曆史特殊條件的産物,并不具有不可反抗性,無産階級和人民群衆是站在自己和人類未來的立場考慮問題,隻有建立起共産主義社會,才能實現人類的解放。

在《提綱》第十一條中,馬克思言簡意赅地總結了自己新哲學的思想方向,指明了新舊唯物主義所承擔的曆史使命和根本任務不同。“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唯物主義實現的偉大革命變革,就是提出科學的實踐觀,并把它作為區别于一切舊哲學的基本觀點,強調以“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改變世界。迄今為止的哲學家們都滿足于解釋世界,把解釋世界看作是認識世界的終極目的,為他們存在的世界辯護,而不願意改變這個世界存在的問題。

與此相反,馬克思主義哲學則是立足于無産階級的革命實踐,從實際出發,按照無産階級革命的立場和觀點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本文來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的思想軌迹——文本導讀的視角》,因篇幅限制,有所删減。】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到底說了什麼)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