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聯合采購辦公室發布公告,實施骨科脊柱類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
自 2019 年《治理高值醫用耗材改革方案》以來,國家、區域聯盟、省級開展多輪高值耗材便開啟持續性的集采降價,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5月,國内高值耗材已經曆經約61輪集采,包括2輪國采、25輪區域聯盟集采和34輪省級集采,采購産品包括骨科植入、血管介入、眼科、神經外科等大約17類耗材。
在骨科脊柱類耗材全國集采前夕,一起來回顧前兩輪高值耗材國家集采情況及對中選企業造成的影響。
冠脈支架集采
中選企業業績承壓
2020年11月5日,冠脈支架集采開标,拟中選産品10個,分屬8家企業。經過本次集采,支架價格從均價1.3萬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國内産品平均降價92%,進口産品平均降價95%,按意向采購量計算,預計節約109億元。
國家組織冠脈支架集采帶量采購拟定中選結果
2021年1月1日,冠脈支架國家集采開始落地執行。2021年全年,受冠脈支架集采帶來的價格下降影響,中選企業營收及淨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微創醫療為本次冠脈支架集采份額最高企業,意向采購26萬套,實際采購量超過100萬套,市場份額從23%增長到了47%,但心血管業務收入仍然出現下滑,下降10%至139.5百萬美元。
營收不理想,但渠道擴張效益卻十分明顯。2021年微創醫療球囊及配件産品新增覆蓋約455家醫院,全球銷售收入24.5百萬美元,大幅提升47.5%。
意向集采量第二的樂普醫療,中選産品藥物洗脫支架系統GuReater降價超過90%,受到集采影響,樂普醫療傳統金屬藥物支架業務顯著下降,但由于介入創新産品(可降解支架、藥物球囊、切割球囊等)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27.36%,有效抵消集采帶來的利潤下降,2021年醫療器械闆塊營收入61.69億元,同比增長81.43%,占總營收的比重也從上年的42.30%上升至57.88%。
骨科人工關節集采
加速國産頭部企業洗牌
進口替代一直是國内醫療器械領域的熱門話題,近年來,國家醫療器械産業相關的扶持政策紮堆出台,積極推動醫療器械行業的進口替代,通過鼓勵優先采購國産設備、帶量采購等措施降低高質量國産産品的準入壁壘,有針對性地扶持國産企業做大做強。
相較于國産化率超過70%的冠脈支架,骨科人工關節國家集采被認為對推動國産替代有着更為積極的意義。我國人工關節市場由外資品牌主導,國産人工關節僅占據全國市場的3成份額,國産化水平偏低。
2021年9月,第二批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采公布結果,人工髋關節平均價格從3.5萬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人工膝關節平均價格從3.2萬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價82%,降價幅度較冠脈支架溫和。
從采購量來看,國産髋關節占比約 59.6%,膝關節占比約 44.1%,國産化率不足30%的膝關節受益明顯。
骨科高值耗材集采後加速了國産頭部企業洗牌。從業績表現來看,2021年營業收入在10億元以上的三家龍頭企業分别為威高骨科、大博醫療和春立醫療,愛康醫療退出前三。愛康醫療在2021年年報中表示,業績下滑主要是人工關節集采價格下跌導緻經銷商減少采購量所緻。春立醫療表示,其在2021年積極應對國家人工關節集采,加快新工藝、新産品的研發進度,關節假體産品收入有所增長,帶動公司整體業績持續增長。
脊柱類耗材集采
加速進口替代
經過近兩個月的征求意見,骨科脊柱類耗材于7月11日被正式納入國家集采。此次集采會對市場格局造成什麼影響?
據衆成數科統計,截至目前,我國的脊柱植入物有效産品注冊數量為645件,國産産品428件,占比66%,進口産品217件,占比34%。整體來看,國産産品數量占優,但市場格局仍然由外資把控。國内企業呈現小而散局面,6個二級類别中就有3個最大注冊數量被外企占據。公開數據顯示,我國骨科脊柱植入物市場中,強生、美敦力合計市場份額占比超一半。
在脊柱類高值耗材領域,國内主要參與企業有威高骨科、春立醫療、三友醫療、大博醫療等,其中威高骨科産品線齊備,有明顯市場競争力,2021年脊柱植入物營收超10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别為47.41%,市占率位居行業第三,國内企業第一。
三友醫療則在脊柱類領域中有突出的技術優勢,是國内脊柱類植入耗材領域少數具備從臨床需求出發進行原始創新能力的企業之一,脊柱植入物業務營收占營業總收入的比例為87%;大博醫療在創傷類領域更有優勢,脊柱類産品的收入比重占整體營收的28.35%。
從第一批冠脈支架集采到第二批的人工關節,集采價格降幅趨于緩和。對于此次脊柱耗材集采價格降幅,業内人士預測應該較為溫和。
目前國内脊柱類耗材市場目前仍由外資品牌主導,進口替代潛力仍較大,國産品牌有望通過集采進而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