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無車日。全國很多城市舉辦“健步走”“公益跑”“騎行比賽”等活動,也有一些地方宣布了助力綠色出行的政策措施。據北京市交通委消息,“十四五”時期,北京将打造特色騎行路線,五環内12米以上道路将全部施劃自行車道,并打造濱水慢行系統近400公裡。
近年來,騎行在世界範圍内,逐漸成為流行的出行或運動休閑方式。去年5月,歐洲通過全球首份跨國家的自行車交通促進發展規劃;今年3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支持把自行車作為應對氣候變化手段”的決議。複興自行車,呈現出一種全球性的行動,也是綠色出行理念逐漸普及的具體顯現。
在“雙碳”背景下,無法忽視的是燃油機動車暴增、城市碳排放日益成為地球的負擔。數據顯示,我國城市地區碳排放占總量的比例超過75%,交通是城市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其中,北京道路交通碳排放占比達27.0%、上海為27.8%、深圳高達40.4%。減少交通碳排放,自行車就具備很大的替代性。
事實上,我國曾一度被稱為“自行車王國”。上世紀80年代,我國城市自行車出行率普遍超過50%。但随着城鎮化的發展,不少城市在規劃建設中,有意無意地以機動車為導向,導緻自行車道不斷被壓縮、路權逐漸喪失。很多時候,并不是人們不願意騎行了,而是交通道路狀況不允許,缺乏自行車順暢行駛的空間。
近幾年,不少城市已經認識到這一問題,并積極改善。今年7月,《廣州市生态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明确,将适當增加自行車道,到2025年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0%以上;在上海,全長22公裡的浦東濱江騎行道成為滬上騎行者的打卡勝地。鼓勵“慢行”,并不是讓城市的通行效率降下來,而是要把出行體驗提上去。
世界無車日,也不是說在這一天,就不讓所有汽車上路,而是重在傳遞一種健康的、綠色的出行理念。比如,看到今天是世界無車日,正打算開車出門的市民可以衡量下,是不是必須開車,開車的效率、成本、體驗是否就一定高過公共交通或騎行,如果不開車更合适,那就不妨改變一下自己的出行習慣。
如果每個人都有從我做起的意識,就很容易帶動更多的人選擇綠色出行。據統計,北京率先複興自行車交通後,自行車出行率已從2013年的8.6%上升到2020年的15.5%。前不久發布的中國城市夜間經濟指數顯示,上海市民夜間騎行的需求也在持續增長,80後、90後用戶占比超六成,成為上海夜騎低碳出行的主力軍。
一方面,是市民日益高漲的騎行需求;另一方面,是節能減排的大趨勢。當個人需求和全球環境改善的需要碰撞在一起,可以說,複興自行車交通,賦予其更多路權,為城市騎行者打造更友好的騎行環境,勢在必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