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持續向好,城市生活逐漸複蘇,垃圾分類又成了居民生活中最熟悉的一件小事。從如火如荼的宣傳推廣到防疫階段的常态化運行,一切熱鬧與苦難終會過去,垃圾分類如何更好地走向日常?帶着疑問記者走訪市内多個社區,發現我市垃圾分類工作正從“摸着石頭”向“各具特色”轉變,不少小區湧現出更實際、更接地氣的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與回收的創新舉措。
怎麼分:線上課堂宣傳 線下定時投放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居民的生活節奏,長時間宅在家中除了廚餘垃圾增量明顯外,口罩、一次性手套等用于個人防護的廢棄物明顯增多;居民不願過多碰觸垃圾的擔憂,打斷了分類習慣的養成……面對新挑戰,曲江新區不少小區紛紛增設了“廢棄口罩投放專用桶”,還專門在線上開設“雲課堂”,鞏固垃圾分類成效。
“垃圾分類不進則退,特殊時期無法面對面展開教學,我們就利用線上公共平台,邀請專業講師在鏡頭前為居民定期帶來生動有趣的垃圾分類網課。”曲江新區城市管理服務中心市容園林局管理人員劉偉說,樹立生态意識、環保理念,正确處理垃圾已慢慢成為一種社會共識,網課寓教于樂的形式受到了居民的歡迎與點贊。
萬科金域曲江小區内保潔人員對居民投放垃圾進行二次分揀。
實際上,現階段垃圾分類想要落地有聲,除了宣傳教育和居民自覺踐行外,還離不開管理者持之以恒的引導及監督。5月26日,萬科金域曲江小區垃圾分類站前,保潔員分時段“盯桶”指引居民按規定正确分類,助推其實現垃圾精準投放。原來,小區内有36棟多層及高層,居住着1820多戶居民,考慮到小區規模大、人口多,規範居民精準分類和投放垃圾顯的至關重要。物業與業委會商讨決定,設置7個垃圾分類點位,采取定時投放的方式,避免分類過程中的“散、亂、差”。
“去年小區撤過桶,定時投放效果還挺明顯的,保潔阿姨都是翻袋檢查、講錯誤,還對桶内垃圾進行二次分揀,鄰裡也都守規分類投放,我也不能拖後腿,遇上不确定的垃圾都會先查資料再分類。”萬科金域曲江小區居民劉先生直言,卡時間點投放雖然麻煩,但卻實實在在規範了大家的行為。
數據顯示,萬科金域曲江小區未進行垃圾分類前,每天園區産生垃圾160桶左右。定時分類投放後,每天廚餘和其他垃圾産生140桶左右,實現垃圾源頭減量12.5%。萬科金域曲江項目經理劉妍表示,目前物業正積極與業委會商議投放時間、分類點位及數量等細節,“疫情過後,撤桶還需要居民的理解與支持”。
文藝路街道心晴雅苑小區内,居民自覺踐行垃圾分類。
怎麼管:堆肥變廢為寶 科技賦能監管
5月25日,記者走入位于碑林區文藝路街道的心晴雅苑小區内,花圃裡滿是新植的小草,一簇簇綻放的月季随風搖曳,垃圾分類回收點整齊擺放着紙殼、木材等可回收資源,老大爺提着廚餘垃圾破袋投放,保潔人員将切碎的落葉、雜草及花瓣放入好氧堆肥區,盡是生機勃勃的模樣。
心晴雅苑小區有4棟高層,7個單元共236戶,對于這裡的居民來說,垃圾分類投放是一件即有益,又有趣的事。曾經,小區還是通過環衛車輛運輸的方式,将綠化垃圾送至填埋場。去年秋天以來,枯黃的落葉、雜草和粉碎的樹枝、木屑等便再未離開過這裡,在業委會和居民志願者的巧手下,将其切碎與環保酵素堆放在一起變成了肥料,回填到小區的花圃及菜園中,開啟了“變廢為寶”的探索。
“在文藝路街道環衛所、社區和熱心居民的鼎力相助下,現在小區的綠化垃圾全部‘落葉歸根’,這種環保無公害的處理方式,省出了一筆可觀的清運費,用于鼓勵居民參與垃圾分類‘掙積分兌現金’的活動。”心晴雅苑小區業委會主任周洪斌算了一筆賬,通過堆肥和銷售可回收資源實現了垃圾源頭減量13.5噸,節約了近1萬元的運輸開銷,同時利用富含營養的肥料,改善了小區花園土質差、易闆結等問題,為居民打造了鮮花叢生的居住環境。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這是不少心晴雅苑居民對垃圾分類實踐的感悟,而分類正是一個把垃圾變得有價值的過程。碑林區文藝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馬西峰表示,堆肥是一個低成本、易操作、見效快的綠化垃圾處理途徑,下一步将在轄區有條件的小區複制推廣,用接地氣的方式吸引居民參與垃圾分類,踐行環保理念。
除了“變廢為寶”的減量探索外,經開區白桦林居小區則打出了“智能管理 便民服務”的組合拳,推出了“螢石雲”智能監控系統。記者觀察到,小區垃圾收集點設有監控器,畫面實時連接APP及物業指揮中心,智能平台将通過手機語音對話播報的方式,及時提醒未按要求進行垃圾分類和定時定點投放的居民。
怎麼做:細化分類工作 動員居民參與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想要改掉一扔了之的“老習慣”,把垃圾分類變成“新日常”,歸根到底需要全社會人人參與、共同監督。從物業或業委會引導的角度來看,讓居民在參與垃圾回收再利用時獲得成就感,不斷探索完善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形成閉環,才能從“盯着分”走向“自覺分”。
“疫情改變了居民的公共衛生習慣,也讓他們對政府管理的效果有了認同感,此時正是推進垃圾分類再深入的好時機。”西安市委黨校管理學教研部教師楊蕊認為,眼下我市積極推進複工複産,生活垃圾日益增多,分類工作逐漸恢複常态,管理部門應該借助疫情防控形成的全社會參與的良好形勢,再次動員社會各方資源與群體投入到生活垃圾正确分類的行動中。
“四類垃圾桶配比不合理,實際上家庭産生的有害垃圾較少,可回收物與廚餘垃圾較多,清理不及時就會導緻垃圾堆積桶外;物業對垃圾分類不上心,應付檢查時會将垃圾桶撤走;業主不聽勸不分類,物業也沒轍。”走訪中,不少市民和物業管理者吐槽說。
對此,楊蕊建議,推進垃圾分類既要嚴格執行硬性約束,也要充分考慮居民訴求,不盲目跟從試點小區的經驗,要探索屬于自己行之有效的途徑,以“一院一策”的模式細化工作,破解垃圾分類的“槽點”。例如小區執行定時投放,不僅要關注當下居民的行為,還要統籌所有居民的投放記錄,對于長時間沒有投放記錄的居民,可采取入戶走訪溝通,了解其日常生活垃圾的去處。
對于垃圾分類,總有人說“等等看”,可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呢?眼下,《西安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草案修改稿)》已提交審議,對西安市生活垃圾的分類标準、付費主體、投放和收集方式等進行了全面規定;市城管局在加快推進《西安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立法工作;垃圾焚燒場和餐廚垃圾處理廠等末端設施正提速建設……面對垃圾分類,我們早已不必等待。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郭沛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