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知識點?在我們日常的表達與交流過程中,有很多語言現象我們似乎習以為常、習見習用,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卻發現也饒有意思“我差點掉進河裡”和“我差點沒進到河裡”兩個句子,句意表達完全相反,而整個句子的意思卻完全一樣“差點”和“差點沒”說的是一個意思,即都是沒有掉到河裡的意思而“小王差點被北京大學錄取”和“小王差點沒被北京大學錄取”兩個句子,也是“差點”的肯定和否定形式,而兩個句子的意思卻完全不同這又是為何?,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說文解字知識點?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在我們日常的表達與交流過程中,有很多語言現象我們似乎習以為常、習見習用,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卻發現也饒有意思。“我差點掉進河裡”和“我差點沒進到河裡”兩個句子,句意表達完全相反,而整個句子的意思卻完全一樣。“差點”和“差點沒”說的是一個意思,即都是沒有掉到河裡的意思。而“小王差點被北京大學錄取”和“小王差點沒被北京大學錄取”兩個句子,也是“差點”的肯定和否定形式,而兩個句子的意思卻完全不同。這又是為何?
總體上來看這種語言現象,我們隻能把它歸于語言的約定俗成。“約定俗成”一語,最早出現于荀子的《正名篇》,荀子以為,“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意思是,名字和事物的本質并無必然聯系,事物的名稱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慢慢地自然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誰來要求,也沒有誰來規定,在使用的過程中,大家不約而同地就形成一種習慣,久而久之,也就為大衆所接受和使用。雖然我們不一定明白為什麼這樣說而不那樣說,但大家都能講得出、聽得懂,也不會誤解誤會。這就是語言的約定俗成。它是不成文的法則,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着人們的交流和表達,甚至是生活。
比如,“四季如春”乃人所共知的成語,但我們如果細細想來,卻會發現這個說法不妥也不當。四季皆如春,說“冬如春”、“夏如春”、“秋如春”,都好理解。“如春”意謂舒适惬意、心情舒暢、生命充滿活力。但如果說“春如春”,豈不是地道的廢話?春天本來就是春天,哪還有什麼“如”或“不如”?但既然大家都這樣說,久而久之,人們也就不再追究這一表達究竟合不合語法或者合不合事理。這就是語言的約定俗成。
我們再回到話題上來。“差點”和“差點沒"的不同表達以及其所表達除了的複雜的句意,從約定俗成的角度來看,其實有一個其背後隐藏着的界限的。如果句意表達的是人們所不希望發生或不願意看到的事情,那麼,“差點”和“差點沒”這兩種相反的表達,其句意是相同的。回到上例,“掉進河裡”是我們所不希望其發生的事情,故其肯定形式(掉進河裡)和否定形式(沒掉進河裡)所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即都是指沒有掉進河裡去。
反之,如果句意表達的内容是人們所希望其發生或願意看到的事情,那麼,“差點”和“差點沒”所表達的句意就不同甚至相反。上述例子所言之“差點錄取”,就是沒被錄取,落榜了,落第了,沒考上大學。而“差點沒被錄取”則是剛好被大學錄取了,考上了,高中了。上大學是萬千學子的夢想,被大學錄取當然是學子們夢寐以求的願望。在這一點上,我們講的比較多的,除了“錄取”,還有“選舉”這一類事情。“差點選上”和“差點沒選上”也是兩種相反相對的不同表達。除此之外,在其他事情上,似乎也不多見和“差點”這種表達相關的句子。
語言的約定俗成是随着語言的産生和發展所形成的一種特别的現象,它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緊密。我們往往把不能從語法的角度作分析的一些語言現象,歸之于語言的約定俗成。所以,約定俗成的語言現象,其存在具有合理性,雖然有時候看上去不合邏輯或事理。“曬太陽”、“看醫生”、“考大學”,就是例子。太陽怎麼能“曬”?誰來“曬”?怎麼“曬”?其實,它們也隻是句子結構的變化所造成的。“曬太陽”的意思就是“被太陽所曬”的意思。在這個被動句中,“太陽”是“曬”這個行為的主動者或施行者,“曬”的行為由“太陽”發出。在表達這個意思的時候,卻可以有不同的句式。“太陽曬(他)。”或寫成“(他)被太陽曬。”都是一個意思。而在“(他)曬太陽”這個句子中,主動者“太陽”卻放在了“曬”的後面。之所以如此安排句中的語序,是為了句子句意表達的需要。句子的主語是句子的話題,即用以回答“誰”或“什麼”。主語由主動者還是被動者來充當,這要看句子表達以及整個語境的需要。“(他)曬太陽”,“他”就是句子的話題。如果整個段落的話題是“他”,那麼,“他曬太陽”這個表達就是合理的。因為隻有這樣說,整個語段的話題才能盡可能保持一緻。“看醫生”和“考大學”也同理。“考大學”是大學考你,而非你“考”大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