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MRP是什麼?一般而言,MRP指的是物資需求計劃,企業在實施了ERP之後,目标之一便是跑通MRP。但是不少企業卻不能實現這一目标,其背後原因在于數據、流程等多方面。本篇文章裡,作者就MRP無法跑通的原因做了總結,一起來看一下。
在實施了ERP的企業,能真正跑物料需求計劃MRP的鳳毛麟角。也就是說,生産和采購計劃還在Excel上做。有些企業即使啟用了MRP模塊,可還是在手工錄入生産計劃。
而ERP能做的呢,隻是自動生成采購計劃而已。企業耗資千百萬元上ERP,一大目标就是跑物料需求計劃MRP。
但現實是大部分企業的ERP與MRP根本不沾邊,充其量是個訂單管理系統,發揮執行記錄的功能而已。
MRP跑不起來,有些公司就習慣性地讓系統背鍋:ERP的功能不行。對那些以進出存為主的小ERP來說,這或許有道理;但對SAP、Oracle那樣功能齊全的大型ERP來說,這顯然不适用。
我們這裡想說的是,MRP跑不起來,表面上是個系統功能問題,背後有深刻的數據、流程和管理問題。
問題之一:物料清單BOM不準物料清單BOM是MRP運作的基礎:需求錄入了ERP系統,系統打開BOM,一層層判斷有沒有庫存;沒有的話,驅動供應鍊來生産、采購。
所以說,MRP能否運行,直接取決于BOM準确與否。
在企業裡,BOM早已不隻是個物料清單的概念,而是一個跨領域、跨專業的管理體系,是制造業信息化系統中核心的基礎數據。它持續整個産品生命周期,涉及了幾乎所有的職能部門,貫穿銷售、研發、工藝、計劃、制造、采購、倉儲、物流、财務、售後等整個供應鍊,是将這些環節聯系在一起的紐帶。
對于BOM來說,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在紛繁複雜的變化中,BOM的準确度很難維持。
常見的BOM數據錯誤有:
這隻是衆多BOM錯誤中的幾種,詳細的錯誤清單可以參考《如何提升BOM的準确率》一文,那裡有個冗長的清單,讓人不由發出“凡是有可能發生的問題,都會發生”的感慨。
更糟糕的問題是根本沒有BOM,或者BOM在一堆一堆的Excel表格中。這在信息化程度低的企業很常見,因為那就是他們傳統的操作方式。
或者說,有了信息系統,BOM也放進去了,BOM不準确的問題也發現了,但很難在ERP系統裡修改,比如BOM的變更要遵循變更流程,公司越大,這些流程就越複雜、越慢,客觀上導緻員工在系統外操作,結果是BOM的“賬實不符”。
要解決BOM的準确度問題,就離不開研發人員。在任何公司,研發都是最忙的一幫人,雖然是BOM的主要責任人,但以開發新産品為主,能有多少時間來維護BOM呢?
況且,那麼多的産品,那麼多的BOM,投入資源把一些做準了,另一些沒有,那還是不行啊。這就陷入沒有能力全部解決,但部分解決又沒法解決問題的窘境。
于是,日積月累,BOM就越來越不可信,最後就變成誰也沒法對付的大問題。BOM不可靠,就如同地基不堅實,作為建在上面的房子,MRP自然是沒法運作了。
問題之二:主數據不準MRP邏輯的運作離不開主數據,比如提前期、最低起訂量、默認供應商等。在管理粗放的企業,主數據一般都很不完整。
一個原因是沒有專職的計劃:本土企業中,相當一部分企業還處在計劃職能的萌芽狀态,主要依靠執行部門之間的靈活配合;計劃和執行不分離,規範主數據的内在需求就不強烈。
比如生産主管做生産計劃,他熟悉産線的每一道工序,每道工序需要多少人力,以及相應的工藝參數,都在他的腦子裡。你說他會給自己找麻煩,花費大量精力,把這些主數據固化在系統裡,并定期維護嗎?
主數據很不完整、不準确,很多企業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跨越式進入信息化時代,希望通過ERP實施,倒逼流程和管理,同時解決數據的問題,但往往事倍功半。
常見的場景是,顧問在實施ERP系統,把所有的産品都導入系統後,就要用戶部門提供相應的生産工藝參數、提前期、工藝路線、産能數據,以及單位成本等。企業突然發現,因為曆來都是人工排産,執行者兼職計劃,這些主數據很多還沒有正式計算過。于是就惡補,那麼多的數據,在很短的時間裡整出來,準确度肯定不高,導緻MRP生成的計劃無法執行。
這是真正考驗倒逼的時刻了,但隻有極個别的企業會持續和主數據搏鬥,一個一個地糾正,那是條人迹罕至的路,需要長年累月的堅持;大部分企業呢,則揀了條阻力小的路,讓系統和顧問背黑鍋了事——ERP系統不會争辯,實施顧問拿錢走人,主數據的差距就一直沒法關閉。
這說的是生産主數據。因為牽扯衆多的内部職能,很難搞定,很多企業就繼續沿用老做法,在Excel上做生産計劃。
采購主數據主要跟供應商相關,相對比較容易對付,那至少還可讓MRP來跑采購計劃吧。
是的,有些企業自己内部搞不定,但還是搞定了供應商,所以手工做好生産計劃後,導入到ERP裡,好歹把采購計劃通過MRP跑起來了。
但對相當多的企業來說,供應商相關的主數據也搞不定,因為供應商在不停地換;物料的提前期、采購批量和包裝規格等參數也一直在變;主數據的管理職責不明,這些主數據的更新也很不及時。
就算有一天,供應商終于固定下來了,但主數據還是困難重重。就拿采購提前期來說,你不能簡單地通過曆史訂單來确定,因為有些訂單是早早發出,但要求供應商遲遲發貨;或者是一攬子訂單,同一日期發出,但多批次收貨,這都導緻實際的訂單發送日期、交付日期不準确,基于兩者計算的采購提前期自然不可靠。
那就隻好要求供應商提供,結果供應商發來一個很長的提前期,并告知,實際上不會這麼長,但合同上必須這麼說。背後的原因呢,“小采購”們一直關注的是價格、質量、退貨等所謂的“關鍵”采購指标,對提前期、按時交付等服務指标就從來沒有認真約定過;現在生意做了多時後,要供應商确認提前期,供應商就非常警惕,報個大數字來保護自己。
采購呢,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供應商的績效就是采購的績效。不管是生産還是采購,主數據不準的原因多樣,但結果都一樣:主數據不準确,MRP的結果就不可靠;結果沒人信,MRP就自然沒法跑了。
問題之三:訂單數據不準有個用戶挑戰MRP的邏輯,說明明讓它購買100千克,結果它隻生成了95千克的訂單。
系統有這麼蠢嗎?當然沒有。仔細查看,原來ERP裡已經有一個訂單,數量是5千克,懸挂在那裡多時了,還沒有到貨,系統在計算淨需求時,就扣減掉這5千克,隻生成95千克的訂單。
這時候,需求是100千克,供應是100千克,供需平衡,這不正是你希望MRP做的嘛。
在運作粗放企業的系統裡,大量尾單沒及時關閉是個普遍現象。比如客戶訂單取消了,需求預測改變了,安全庫存調整了等多種原因,采購訂單也不需要了,或許給供應商的訂單取消了,但在ERP裡還沒有及時關閉,就成了懸空訂單。
或許這個懸空訂單确實是有用的,原因注明在某個人的Excel表格中,手工做MRP的活兒時,這個人會手工調整;但當系統運行MRP時,ERP沒法知道那麼多,自然不會去調整了。
懸空訂單如此,懸空需求也是——實際需求沒了,但需求預測甚至客戶訂單還挂在那裡。有些銷售故意把需求懸着,期望以此來“占貨”,萬一以後有需求的話也好盡快滿足。
手工運行MRP時,這會注明在某個人的Excel表格中,在執行時做出适當的調整,比如暫時不要發送供應商訂單;但當自動運行MRP時,系統沒有那麼靈活,這不就一股腦兒轉化成采購訂單,等一堆堆的貨到了,積壓在那裡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這後面的問題呢,是對基本規則的不尊重。比如需求與供應匹配,這是MRP的最基本要求:有需求,你就得有供應去匹配;如果需求沒了,你就得把相應的供應拿掉。
但在很多企業裡,基本的業務操作規則不明确,或者雖然明确但過于強調靈活性,權威大于規則,所以像供需平衡這樣極其簡單、極其基礎的規則,也沒法落實下去。
時間長了,就有大量的例外。手工操作時,員工可以繞過這些例外;ERP系統沒那麼“靈活”,該幹啥就幹啥,一跑MRP,就跑出一堆的“麻煩”來,成為沒法跑MRP的一個原因。
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跑得起MRP的企業都差不多,跑不起MRP的原因各種各樣,這裡提到的隻是冰山一角。
很多原因,比如庫存數據不準,我們這裡就根本提都沒有提,因為那個罐子一揭開,裡面的蛆蟲就更多了。
這些問題其實都反映了企業的運營水平。運營越是粗放的企業,操作越是“靈活”,也越不遵守基本規則,各種例外就越多,遠非結構化的MRP能對付得了。
這不,千百萬元投資的ERP系統自然就敗下陣來,成了擺設。
本文由@山人小道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