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川媽
大家都說,這兩年帶孩子去公立醫院看病,是越來越難了。
尤其一到流感、肺炎高發季,兒童醫院和各大醫院的兒科門診,就擠滿了焦急等待的家長和哇哇大哭的孩子們,經常是“看病三分鐘,排隊三小時”。
但難也沒辦法,國内的兒科醫生太稀缺了。
據2017年《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顯示,我國0-14歲兒童有2.6億,兒科醫生總數僅12萬人,這意味着平均1名兒科醫生就要服務2000多名兒童,兒科醫生的缺口已超過了20萬。
不僅如此,高負荷、高風險、低待遇,再加上當前緊張的醫患關系,讓越來越多兒科醫師選擇辭職或轉崗。
在醫學圈裡,甚至流傳着這麼一句調侃,“金眼科,銀外科,馬馬虎虎婦産科,千萬别幹小兒科”……(可見,兒科有多不受待見)
但随着二胎時代的到來,以及三胎政策的出台,我們對兒科醫生的需求,隻會變得越來越多。
最近,我看了一部以兒科醫生為主角、聚焦兒童醫療的紀錄片,其中的很多話題,都非常值得跟大家來聊聊——《你好,兒科醫生》。
《你好,兒科醫生》号稱國内首部兒童醫療紀錄片,由西瓜視頻和中廣天擇聯合出品。
說起中廣天擇,大家可能比較陌生。
但是,提到他們拍攝的大型警務觀察類紀錄片《守護解放西》,估計很多人都有所耳聞。
它一共播出了兩季,豆瓣評分8.7、9.2,B站播放量破億。
影片圍繞長沙最繁華的商業圈,記錄了當地派出所民警遇到的各種奇葩人、奇葩事,以及辦案時的工作日常,嚴肅中帶着煙火氣,公正裡不乏人情味,難得的好看。
從《守護解放西》就能看得出來,這支制作團隊非常擅于從平凡職業和日常瑣碎中,挖掘人性的閃光點和鮮活的一面。
當得知他們拍完基層民警,又跑去拍兒科醫生後,很多網友都表示超級期待~
連大家熟悉的陶勇醫生,也第一時間在微博上安利它,稱“在悲歡之中,看到了‘治愈的力量’”。
這一次,制作團隊深入中南地區最大的兒童專科醫院——湖南省兒童醫院,将鏡頭對準來自大外科、大内科、急診科的八位中青年醫生。
它采用24小時不間斷、無幹擾式的拍攝,曆時半年,完整記錄了一個又一個發生在醫生和患兒家庭之間的真實故事。
全片一共8集,每集時長為40分鐘。
其中,既呈現了兒科醫生運用專業知識、技能救治孩子們的工作日常,也反映了很多家長在育兒、醫療知識等方面的不足;
既講述了年輕一代醫生在前輩鞭策、鼓勵下,背負着壓力和責任的職場成長,也描繪了兩代醫生聯手“打怪”,對抗病魔的勵志故事。
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看到,兒科醫生們也有溫柔、幽默、感性、包容的一面,在治病救人外,還能及時安撫孩子們的恐懼,治愈他們的心靈~
最溫馨的醫患日常
第一位出場的醫生彭琨,是胎兒與新生兒外科的主治醫師,從業五年,每年都要到急診外科輪科一到兩個月。
急診外科,是處理意外傷害最多的一個科室,常态就是急、快,因為每耽誤一分一秒,就可能延誤到一個生命的救治。
對于彭琨來說,要搞定這些天真可愛,又怕疼愛哭的小朋友,還需要經常“連哄帶騙”,跟他們打成一片。
這天,急診室裡來了一位頭上破了個洞的小男孩。
一問旁邊的爸爸才得知,是騎自行車時被别人撞傷的,幸虧這星期媽媽在外出差,不然爺倆肯定被“罵死”。
聽到這裡,彭琨醫生忍不住笑出聲來。
他立馬get到父子倆的擔憂,一邊說服小男孩配合縫針,在媽媽回來前養好傷口;
一邊答應爸爸把傷口縫得好看些,讓媽媽即使發現了,也不至于太生氣。
就這樣,三個男人達成了“秘密結盟”。
但誰知剛來到處置室,小男孩就突然變卦了,拼了命要從手術床上逃出去。
好在爸爸穩住頭部,才順利注射了麻藥。
為了安撫小男孩的恐懼情緒,彭琨用無菌孔巾蓋住他的臉部,讓他先講一個故事,再開始縫針治療。
結果孩子真的信了,立馬不哭不鬧,認真講起故事來……
而與此同時,彭琨醫生根本沒停下手裡的動作,悄沒聲兒地就把傷口縫完了。
但縫合傷口隻是第一關,接下來還要打破傷風。
到了注射室,小男孩再次被其他孩子此起彼伏的哭聲給鎮住了,吓得拔腿跑去找彭琨醫生,非要他親自給自己打針。
彭琨隻好故技重施,佯裝接過注射器,讓男孩轉過頭去。
但沒想到,小男孩吃一塹長一智,猝不及防地回過頭,看到了事情的真相。
望着護士手裡的針頭,他又氣又委屈,頓時怒吼一聲“太長了”,哇地大哭起來……
在急診室,像這樣的清創縫合小手術,每天晚上都會有十幾二十個。
到了淩晨後,來看急診的病患雖然少了,但每隔半小時、一小時,還是會有人來。
夜班醫生往往前腳剛躺下睡覺,後腳就得起來接診,來來回回“仰卧起坐”,壓力自然不小。
但在彭琨看來,隻要能看到孩子們童真可愛的模樣,上急診夜班其實也沒有那麼辛苦。
相比“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急診外科,另一邊急診内科的診室裡就顯得平和多了。
主治醫師是一位溫柔的小姐姐,治療方法也沒那麼“吓人”。
這天,診室裡來了一個“小胖墩”。
醫生一邊摸着小胖墩的肚皮說,“哦得了咯 ,哎呀,你這個肚子就威武啦”,一邊笑眯眯地問他喜歡吃什麼。
而一說到吃,小胖墩立馬來了精神,如數家珍地報出了炸雞、面條、小籠包、餃子、小籠包、烤鴨、薯片……
原來,由于喜歡吃油炸食品,家人又經常無節制投喂,他的體重已超出了正常标準,進而患上了脂肪肝。
為了幫助這個孩子恢複健康,醫生姐姐要求他戒掉油炸食品,堅持健康飲食。
還當場示範了一些在家裡就能做的運動,幫助孩子開啟“減肥大計”~
雖然我們不知道,這份貼心能不能感化片中的小朋友,幫助他早日減肥成功、擺脫脂肪肝。
但起碼屏幕外的不少大朋友,已經看得狠狠心動了,争先恐後要把這套減肥操學起來……
最搞笑的醫療科普
第二集一開場,片中就傳來了孩子們此起彼伏的求救——
“死亡時間到!”“我有一種不祥的預感!”“末日到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
隻見醫生一聲令下,一排排小男孩齊刷刷地脫掉褲子,排着隊,輪流塗麻藥。
原來,他們都是來做包皮手術的。
手術過程中,有的孩子談笑風生,全程淡定。
直到結束後,才如釋重負地大吼一聲“舒服”,然後跳下手術床,事了拂衣去。
有的孩子則全程緊張,“杯弓蛇影”。
一看到醫生拿起手術剪、手術鉗,就瘋狂喊“救命”,吓得後面的孩子也跟着瑟瑟發抖。
還有的孩子在醫生的引導下,不停地唱歌、背唐詩、說英語,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總之,整個場面既混亂又好笑,還時不時分貝爆表~
但既然是兒童醫療紀錄片,光搞笑不夠,肯定還得有一些醫學常識上的科普。
這不,制作團隊替大家向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也就是這些手術的操刀者塗磊醫生,咨詢了一個問題:
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都做包皮手術呢?
塗磊醫生說,原因有三點。
第一,包莖容易引發感染,尤其容易形成包皮垢,導緻孩子出現排尿不适、瘙癢等症狀;
第二,包莖對生殖器官的發育有一定影響;
第三,如果不做包皮手術,成人後患陰莖癌的可能性會增加。
所以,寒暑假就成了孩子們割包皮的高峰期。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兒童醫院泌尿外科的走廊上,都會被家長和孩子們圍得水洩不通。
單看紀錄片拍到的這天,塗磊醫生就一共做了135台包皮手術,中間别說休息了,連喝水的機會都很少。
而且做這種手術,需要從頭到尾一直站着,非常考驗醫生的體力和意志力。
同時,作為兒科醫師,不僅不能表現出急躁的樣子,還得拿出說學逗唱的功夫把孩子們哄好。
其實,包皮手術有局部麻藥,不會很痛。
大部分孩子的哭鬧,都源于心理上對未知的恐懼,這時候能陪他們聊聊天、分散下注意力,是最好的辦法。
所以,塗磊醫生一會逗着小患者給自己講故事,一會又要跟他們比賽背唐詩。
一整天折騰下來,真的是腰酸背痛又口幹舌燥。
難怪其他醫生都說,“鐵打的塗磊老師,流水的包皮手術”。
最淚目的育兒反思
很多網友看了這部紀錄片後,都對兒科醫生們深表敬佩與同情,畢竟,熊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難搞的生物。
但片中也有一些孩子,不僅不“熊”,還早熟得讓人心疼。
第一集中,有一個叫丁宇浩的男孩,隻有8歲,卻患上了先天性膽總管囊腫。
這種病屬于先天性的畸形,手術是唯一的治療方式。
但由于丁宇浩的囊腫比較大,已經占據整個身體寬度的1/3到1/2了,手術的難度比較大,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但沒想到就在動手術的前一晚,丁宇浩偷偷跑去找主治醫師,說自己不想做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丁宇浩剛聽哥哥說,自己的手術要花12萬。
他想到媽媽每天隻能賺十幾塊,還經常加班到很晚,如果再花12萬做手術,不知道要多久、多辛苦才能賺回來。
聽到這裡,普外二科主任醫師李勇醫生,頓時感到很心疼。
他意識到丁宇浩是個心思很重的孩子,如果帶着這種精神包袱來接受手術的話,确實不是一個很好的狀态。
于是,李勇醫生帶着浩浩來到另外的房間,進行了一番促膝長談。
事實上,浩浩的病情之所以這麼嚴重,并非偶然。
早在很久之前,他就經常感覺到肚子痛,但每次媽媽都是以“男子漢要堅強”為由,讓他吃點藥忍一忍。
慢慢地,浩浩養成了忍耐疼痛的習慣。而媽媽見他不再提肚子痛,也就沒再管了。
提起這些時,浩浩媽媽在言語間流露出自豪感。
她認為,自己家的小孩比同齡人都“懂事”、“堅強”,不用自己操心,隻需要放養就行。
其實不光是浩浩媽媽,很多中國家長都把“懂事”“堅強”定義為褒義詞。
但對孩子們來說,過早的懂事會掩蓋了這個年紀應有的童真,讓他們羞于袒露脆弱、不敢向大人求助,反而不利于成長。
尤其像浩浩這種病,雖然一開始隻是肚子痛,但如果反反複複感覺“不舒服”,家長就應該重視起來。
如果早點發現、早點治療的話,他也沒必要忍受這些病痛。
就像李勇醫生說的,孩子的成長中不能光有甜沒有苦,但一味地強調勇敢、堅強、懂事,這也是沒必要的。
最後,李勇醫生為浩浩解開了心結,順利完成了手術。
在術後出院的當天,他還特地帶着一個宇航員蛋糕,為浩浩補過了因為手術錯過的生日。
他鼓勵浩浩早點養好身體,将來實現自己的航天夢想。
而經過這件事情,浩浩媽媽也改變了過去的觀點,告訴兒子感覺到痛苦時,要直接表達出來。
最勵志的職場成長
除了透過兒童醫療故事,展現當下的醫患關系、育兒問題,片中還提到了年輕一代兒科醫生在職場上的成長故事。
還記得前面說過的“鐵打的塗磊醫生,流水的包皮手術”這句話嗎?
這句神一樣的彩虹屁,就出自接下來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泌尿外科的90後醫生李創業。
從實習接觸臨床開始,塗磊醫生就一直是李創業的帶教老師,要求非常嚴格,眼睛裡容不得沙子。
他甚至可以提前預判到,這個學生會在哪個地方犯錯誤,讓李創業細思極恐。
這天晚上,李創業獨自接到一個陰道口撕裂的急診,受傷的是個女童,流了很多血,情況非常棘手。
他先是給塗磊老師打了個電話,請對方趕緊到醫院裡來看一下。
與此同時,李創業一路小跑沖進急診室,給患兒上藥包紮,把傷情穩定了下來。
結果等塗磊老師趕到科室時,他才意識到自己處理完病人,卻忘了通知老師不用過來了,當場吓到冒汗……
幸好,塗磊老師早就預想到了這種情況。
他不僅沒有批評李創業,還鼓勵學生再遇到類似問題,也要及時向上級醫生彙報。
其實,在面對一些病情比較嚴峻的病例時,倆人既是師徒,也是并肩“打怪”的戰友。
有一次,師徒倆遇到一位患有睾丸占位的小男孩。
經過多項檢查發現,男孩左側的睾丸組織中有3/4都是腫塊,将正常的睾丸壓迫到隻有薄薄的一層。
按照過往手術經驗來看,這種情況一般就叫睾丸腫瘤,要麼是良性的畸胎瘤(也有少部分是惡性的),要麼是惡性的卵黃囊瘤。
即使是良性的畸胎瘤,如果與周圍的組織相互融合長到一起,這個腫瘤就很難切除幹淨,甚至要連同睾丸一起切除。
在手術前,師徒倆分工合作,一個負責向家屬解釋病情及治療方法,一個負責安撫小朋友的恐懼情緒。
手術時,由于睾丸組織與腫塊粘連嚴重,稍不留意就可能戳破薄膜,造成二次感染。
李創業全程用手術鉗穩住睾丸組織的位置,好讓塗磊老師有更好的視野條件,将腫瘤完整地剝離下來,
最後不僅保住了孩子的睾丸,還通過病檢确認了,切除下來的腫塊是良性畸胎瘤,讓家屬和醫生們都松了口氣。
在這集快結束的時候,李創業即将接任“總住院醫師”。
所謂“總住院”并不是一種職稱,而是醫生崗位的一種,要在科主任和醫療組長領導下,協助做好科内各項醫療業務和日常醫療、行政總管理工作。
由于這個崗位需要“總是住在醫院裡”,或者是在醫院附近,确保10分鐘内就要到場,所以才叫“總住院”。
對此,李創業不僅擔心自己搞不定科裡的業務,有事沒事就要麻煩上級醫生,更害怕因為工作太忙導緻感情涼涼……
其實,從上面這個故事就能看出,這部紀錄片并沒有一味渲染醫生們無私奉獻的白衣天使形象,同樣描繪出他們鮮活、立體的方面。
很多時候,這些醫生跟我們中的大部分人一樣,普通、平凡,甚至有些調皮和可愛。
他們也會因為上班遲到,不敢直視上級的眼睛;
自我介紹時,玩梗說自己是“青銅醫生”;
好不容易畫了一隻小豬佩奇,打算簽上名送給小朋友,卻被無情吐槽像豬媽媽;
為了和孩子們打成一片,在白大褂裡裝上玩具和糖果,戴上熊貓帽子賣萌;
還會因為看着太顯年輕,遭到患兒家長的質疑,要求“陣前換将”。
但隻要上了手術台,他們就會化身真正的“白衣天使”,用科學與病魔搏鬥。
而兒科醫生,尤其如此。
這讓我想起前不久,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産科,因暴雨停電,幾名醫生打着備用燈接生,最終讓小寶寶順利誕生。
手術結束後,一位護士姑娘的朋友圈,更是讓無數人當場破防:
“你出生的第一天,就要面對這世界的洪水猛獸。即使隻剩下一束光,我們也用盡全力為你點亮,為你保駕護航。”
正如《你好,兒科醫生》中,神經外科範雙石醫生說的——
“每個醫生不一定都能成為一名英雄,但我們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去成為患者生命中的英雄。”
希望大家都能來看看這部紀錄片,不僅通過它多了解一些有用的育兒、醫療知識,也關注一下這些可敬、可愛的白衣天使們~
川媽說說
一天135台手術,想都不敢想的數字!更不敢想,他們該有多累。以前,帶娃看病,一等就是幾個小時,覺得很辛苦;終于等到,匆忙看幾分鐘,覺得很虧。現在換個角度想,哪怕隻要5分鐘,乘以135都會變成一個龐大的、非常辛苦的數字。
所以,多理解一下他們的匆忙吧,他們快一點就可以多看幾個孩子。如果他們平易近人、親切風趣當然好,但如果沒有,專業認真就夠啦。他們真的是稀有寶貝,千萬别再把他們吓跑了。
拓展閱讀如果沒有這次“曝光”,1500萬個孩子的噩夢不知道還要繼續多久
mom看世界:跟着二胎博士媽媽一起學育兒、看世界;這兒既有我所崇尚的自然生活分享,還有獨家的科學課程、閱讀課程;來吧,養娃路上永遠缺個好朋友!對啦,目前我在“頭條号、公衆号”兩個平台發布文章,名字均為【mom看世界】,歡迎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