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林毅夫就“雙循環”問題發表演講。林毅夫認為,“以國内循環為主體”這一論斷的提出有其短期原因,更是經濟發展基本規律的反映,與此同時,國際循環也跟過去一樣重要。
林毅夫發表演講。(資料圖)
以下為林毅夫演講全文:
我想就“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論斷談兩點心得:第一點是為什麼要提出這個新論斷,第二點是如何落實這個新論斷。
關于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慣常說法是,要充分利用國内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少國内、國際學者進而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出口導向型的;在美國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時,甚至認為是中國推行出口導向的經濟,才導緻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擴大。
假如我們的經濟發展模式像中央現在第一次提出的,要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那麼,考慮到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中國發展模式的改變,将不隻影響到中國自身,也将影響到全球。
雙循環的短期原因與深層規律
我個人的看法是,這個新論斷的提出,有短期原因,就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爆發,全球經濟遭受到很大的沖擊。不少學者認為,這次沖擊是自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在這個局面下,國際貿易會萎縮,世界貿易組織預測,今年的國際貿易可能收縮13%到32%。
因為中國是貿易大國,也是出口大國,中國的産品出口少了,當然更多要靠國内消化,這就是國内循環。另外,大家也知道,由于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産業不斷打壓,比如對華為實施斷供,會影響到相關企業的出口。這些企業要繼續發展,它的産品就要更多靠國内市場來消化,在國内循環。
這是當前中央提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新論斷的短期原因。但是在我這樣研究經濟發展的學者看來,中央之所以提出這一論斷,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是經濟發展基本規律的反映。
中國雖然被說成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但出口占我國經濟總量比重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比值是35.4%,略高于三分之一。但到2019年,出口占我們經濟總量的比重隻有17.4%,也就是減少了50%。2019年,我們經濟總量的82.6%已經是在國内消化,在國内循環的,這意味着我們的經濟已經是以内循環為主體。
為什麼我們的出口占經濟總量的比重,會從2006年的35.4%下降為2019年的17.4%?我想這主要反映兩個基本經濟規律:第一,國家的經濟體量越大,國内循環的比重就越高;第二,服務業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可貿易的,随着服務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提高,出口在經濟總量比重一定會越低。
為什麼出口比重與經濟體量有很大關系?因為現代制造業有很大的規模經濟,小經濟體發展現代制造業,因為它的國内市場有限,國内可以消化的比重偏小,所以生産出來的産品絕大多數要出口。反之,經濟體量大的國家發展現代制造業,因為國内市場大,國内能消化的就多,所以出口的比重就低。
這方面,我們看一下新加坡。2019年,新加坡的出口占經濟總量的比重高達104.9%,大家一定很奇怪,它的出口怎麼會超過經濟總量呢?因為出口中有很多零部件是先從國外進口的,待成品出口之後又計算了一次。我們的出口占經濟總量比重最高的一次是2006年,不過就是35.4%。這是因為中國是個大經濟體,它的出口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就一定低,因為新加坡是小經濟體,隻要它發展現代制造業,它的出口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就一定高。
其次,出口比重與服務業有關。同樣是大經濟體,美國在2019年的出口占它經濟總量的比重隻有7.6%,連10%都不到。原因是什麼?因為美國服務業占它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80%,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可貿易的。
從上述兩個角度分析,我國的出口比重從2006年的35.4%下降到2019年的17.4%,是因為,2006年我國的人均國内生産總值是2099美元,經濟規模占全世界的比重是5.3%。當年,我國的服務業占經濟總量的41.8%。到2019年,我國的人均國内生産總值超過1萬美元,達到10098美元,經濟總量占全球的比重,從2006年的5.3%,上升到2019年的16.4%,2019年是2006年的三倍,同時服務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從41.8%,上升到53.6%。
往前展望,我國的經濟還會繼續發展,收入水平還會繼續提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的經濟占世界的比重,會從現在的16.4%增加到18%、20%,慢慢地向25%逼進。我國的服務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會從現在的53.6%,逐漸向60%、70%、80%逼近。在這兩個因素的疊加之下,我國的出口占經濟總量的比重,會從現在的17.4%,逐漸降到15%、12%、10%。
也就是說,國内循環的比重會從現在的82.6%,逐漸向90%逼近。所以,現在是,将來更會是,以國内循環為主體。
中央現在提出上述論斷,是澄清了一個事實:中國是一個大經濟體,随着我們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務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會越來越高,國内循環的比重會越來越大。
澄清這個事實很重要。過去人們總說,中國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國際上這麼講,國内也這麼講。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國外很多人說是因為全球貿易不均衡造成的,而全球貿易不均衡,是因為中國推行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國内也有人這麼說。這是因為沒有看到中國經濟的實際情況。現在這個澄清,有利于駁斥相關說法。
同時如果将中國看成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如果出口受到比如新冠疫情或中美摩擦的影響,給外界的印象會是,現在我們的出口表現不好,經濟就不行了。現在中央出面澄清這個事實,我們的經濟是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這有利于增強我們自己發展的信心。
國際循環跟過去一樣重要
現在講中國經濟要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那麼原先我們說的,要充分利用國内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就不重要了嗎?我認為,國際循環跟過去一樣重要。
我是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的院長,倡導新結構經濟學。新結構經濟學強調,發展經濟要充分考慮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比較優勢。有比較優秀的産業,要發展得好,不僅要在國内市場流通,也應該進入國際市場。
中國是一個大經濟體,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是全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按市場彙率計算,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按市場彙率計算,2019年,中國的經濟總量不過就占世界的16.4%,這是什麼含義?國際市場還有83.6%啊!所以,中國有比較優勢的産業,當然要充分利用國内市場、國内循環,但也要充分利用那83.6%的國際市場。
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就意味着,有很多産業我們是沒有比較優勢的。對中國來講,許多自然資源是短缺的;在一些資本、技術很密集的産業,與發達國家比,中國也還不具有比較優勢。另外,對我國過去很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産業,随着經濟發展、工資水平上升,這些産業的比較優勢會不斷消失。對沒有比較優勢的産業的産品,能進口當然要多進口。要利用好國際資源,這包括自然資源、技術資源和勞動力資源。隻有少數關系到國家安全、經濟安全的高科技産品,我們可能會被某些國家卡脖子的,才作為例外。
我們想一想,現在真會卡我們脖子的是哪個國家?歐洲?它沒有積極性卡我們脖子,如果說高科技産業它有比較優勢,它也會充分利用國内國際市場。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它會有積極性,将具有比較優勢的産品賣給我們。會卡我們脖子的是美國,我們發展這麼快,體量馬上要超過美國了,影響力要超過美國了,它為了打壓我國的發展,才會對我們實施技術封鎖,這樣做,美國要犧牲利用我國的市場來發展美國經濟的機會。
在這種狀況下,對那些我國沒有比較優勢的高科技産品——我們要了解到,絕大多數這些産品,不僅美國有,歐洲有,日本也有——就要像任正非先生所講的,隻要買得到,而且買比自己生産更便宜,那就要買。隻有那些美國獨有,歐洲沒有,日本也沒有,買不到的産品,對那些産業,我們當然要發揮舉國優勢,自力更生。但我相信,這個比重會非常低。
所以,在當前,經濟要發展好,确實要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但還是要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怎樣才能真正循環起來?
那麼怎樣才能真正循環起來?我覺得,要實現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最重要的是,必須讓經濟體量越來越大,讓國民的收入水平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經濟體量在世界的占比以及服務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會越來越高,随之而來的必然是,出口比重下降,國内循環的比重越來越高。
怎樣讓經濟體量越來越大?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需要不斷實施技術創新、産業升級。在技術創新和産業升級方面,中國具有兩大優勢。
首先,在傳統産業方面,中國有後來者優勢。
2019年我們的人均國内生産總值是10098美元,美國是6萬多美元,德國差不多5萬美元,日本是4萬美元,都比我們高。它們的人均國内生産總值比我們高,代表平均勞動生産水平比我們高,産業技術比我們先進,産品附加值比我們高。
不過,傳統産業都是成熟産業,這意味着那些産業的大部分技術,通過買設備就能擁有,那些有技術的國家會樂意把設備賣給中國,否則沒辦法實現那些技術的價值。所以我國還是有引進技術實現技術創新産業升級的後來者優勢。
後來者優勢有多大,如何衡量呢?2010年,我國的人均國内生産總值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是美國的19.2%,這相當于日本在1953年、新加坡在1970年、我國台灣在1971年、韓國在1980年的水平。這些東亞經濟體利用與美國的收入差距所代表的生産力水平和産業技術上的差距,利用這種後來者優勢,日本實現了二十年每年9.3%的增長,新加坡實現了二十年每年8.4%的增長,台灣實現了二十年每年8.9%的增長,韓國實現了二十年的每年8.4%的增長。這些東亞經濟體利用了傳統産業的後來者優勢,實現了二十年8%到9%的增長,代表我國利用同樣的後來者優勢,有實現二十年平均每年8%增長的潛力。
實際上,我們從2010年到2019年的平均增長率是7.42%,這與我的分析是很接近的。這意味着,展望未來十年,到2030年,我們還有8%的增長潛力。
第二個優勢,我國有而前面提到的東亞經濟體在追趕階段沒有的,是新經濟革命的換道超車優勢。
新經濟有一個特點,它的研發周期特别短,投入以人力資本為主。有的是涉及軟件的新經濟,比如互聯網、人工智能;有的是涉及硬件的新經濟,比如大疆的無人機、華為的手機。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力資本多,而産業和供應鍊齊全,在新經濟革命上具有優勢。根據胡潤研究院發布的全球獨角獸榜,2019年全球有494家獨角獸企業,其中中國有206家,美國有203家。2020年,截至3月31日,全球獨角獸企業有586家,其中中國有227家,美國有233家。也就是說,在新經濟的彎道超車方面,我們有和發達國家直接競争的優勢。
從上面提到的兩大優勢來看,雖然總是被人批評說太樂觀,但我個人仍然相信,中國經濟有8%的增長潛力。
那麼這個潛力怎麼挖掘?一要深化改革,二要擴大開放。
怎麼深化改革?中國改革是漸進、雙軌的,各方面改革的速度不一樣,現在産品市場基本都放開了,但在要素市場,還存在很多結構性的障礙。
比如在金融市場方面,實體經濟中有50%是民營的中小型、微型企業,還有農戶,它們在以大銀行、股票市場為主的金融體系中,需求得不到滿足,所以金融要實現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在改革中需要補為農戶和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短闆。在勞動力市場方面,要推動戶籍制度改革,以利于人才流動;要解決高房價問題,讓房價回歸“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在土地市場,要解決農村集體土地入市的問題,政策已經有了,就看怎麼推行。在産權方面,要落實“兩個毫不動搖”,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國有企業,同時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企業的發展,要讓民營企業在市場上不受因為産權安排的不同而形成的準入或運行方面障礙的影響。
在深化改革方面,經濟特區應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中國的改革是漸進、雙軌的,在漸進過程中,深圳等經濟特區要先行先試,效果好的改革要向全國推廣。
在擴大開放方面,過去我們的開放也是雙軌制的,符合比較優勢的産業開放,不符合比較優勢的産業不開放。現在需要擴大開放來更充分地利用國際資源,一方面要降低關稅,另一方面,對外資要實施負面清單,而且清單範圍應越來越小。在這方面,先要擴大自貿區的範圍,在自貿區試點成功的政策要在全國推行。這樣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外國資源,包括技術資源、金融資源。
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加上其他國家也要發展,也得利用它們國内國際的市場,而中國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市場,它們就不會加入美國封鎖中國的行動中,如果美國想孤立我國,被孤立的反而會是美國自己。這有利于化解我國目前遭遇的不利局面。
總的來講,面對百年不遇之大變局,我們要保持定力,認清形勢,做好自己的事。最重要的是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利用我們的優勢發展經濟,提高我們的收入水平,這樣國内循環的比重會繼續提高。
而且,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能夠更好地利用國内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樣,中國的發展将不僅有利于自身,而且有利于世界其他國家。(來源:澎湃研究所,編輯:周佳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