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當我們從各種不如意的事件中走出來以後,再次回頭看當時的情景,卻發現僅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當時的問題,一切仿佛又太一樣了。好像當時的困境是自己自設的牢籠,将自己綁縛于心靈與意識的困頓中。
為什麼我們生活中有些事看似合理實則不合理,看似理性卻實則不理性呢?為什麼周圍他人的選擇會反過來影響我的行為呢?這些行為背後到底隐藏着怎麼樣的心理學效應呢?接下來我将分幾次來介紹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看完後在仔細去想想,你會發現自己好像都曾經曆過。
心理學效應: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産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
一、登門檻效應(得寸進尺效應)
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緻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台階一級台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在《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有一個乞丐到富人家讨飯。“滾開!”仆人說,“不要來打攪我們。”乞丐說:“我太冷了,我隻想在你們的火爐上烤幹衣服就行了。”仆人一想這又不用給他東西,便讓這個乞丐到廚房火爐旁烤火。乞丐把衣服烘幹後,便對廚娘說:“我可以借用一下你們的鍋嗎?我隻想用鍋煮一點兒石頭湯。”“石頭湯?”廚娘說,“我想看看你怎樣用石頭做成湯。”她爽快地答應了。于是,乞丐到路上撿了塊石頭洗淨後放在鍋裡煮。“可是,我總得放點鹽吧。”他自然地說道。廚娘答應了他的要求,後來又在他一次次的要求下先後給了豌豆、薄荷和香菜,接着又把碎肉末放到了湯裡。最後,這個聰明的乞丐把石頭從鍋裡撈出來,美美地喝了一鍋肉湯。
從被拒之門外到喝上一鍋美味的肉湯,上述例子中乞丐先是借一樣較小的東西,然後再借另一樣小的東西,慢慢一樣一樣,最後就湊齊了一碗肉湯。而那個廚娘卻渾然不覺,隻覺得他是借走了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這便是登門檻效應的運用。
在我們日常的人際交往中,當我們想要要求某人做某件較大的事情又擔心他不願意做時,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類似的、較小的事情。而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發現,有這樣三句話特别符合我們這個心理學效應的運用,他們分别是“大過年的” “孩子還小”“來都來了”。例如:當你與朋友一起出門吃飯,路過一家很好看的服裝店,朋友想進去看看衣服,你的本意是想去吃東西的,但當朋友說“來都來了”進去看看待會再吃也不遲,這時你會發現,你會不知不覺的答應她一起進去看看。
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于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這就是"登門檻效應"對人的影響。
二、責任分散效應
責任分散效應也稱為旁觀者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期望别人多承擔點兒責任。“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
中國有句俗語"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擡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這句話就是責任分散效應的表現,如果隻有一個人在場的話,他對别人的幫助就責無旁貸,稍微具有社會公德的人,都會主動提供幫助。但如果有兩個人或更多的人在場的話,這種責任就會自動地分散到每個人頭上,變得不确定了,因此提供幫助似乎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成了别人的事。
對于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衆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确實是不同的。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産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
感謝觀看!
ps: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