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之處即故鄉
—記婺源汪口村
婺源,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處,境内山青水秀,空氣清新,森林覆蓋率達到82%,被譽為中國最美鄉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如是贊美他的家鄉婺源。
2022年的中秋,一群愛好文學的女子踏上婺源這個質樸清雅的古鎮。兩天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的,我們到了李坑、江灣、汪口、卧龍谷、彩虹橋、思溪延村等景點。李坑的小橋流水,江灣豐厚的徽州文化底蘊,思溪延村的田園風光和徽州儒商第一村,卧龍谷裡斑駁樹影下和清澈水潭邊的幽靜,飛泉流瀑,奇巧的岩石…讓我感歎婺源如此秀美,環肥燕瘦,濃妝淡抹,各有千秋。而于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汪口。
汪口,古稱永川,位于婺源東部,因其村前碧水汪汪而得名。村子始建于宋大觀三年(1110年)。時年,宋朝議大夫(正三品)俞杲攜家族搬遷到此地并定居下來,距今已有千年曆史。村子一面依山,三面臨水,婺源的母親河星江河由東向西迤逦延伸,呈U字形環繞着村子,河水澄碧如玉,明淨柔美。水的兩側青山聳立。電影《閃閃紅星》中“小小竹排江中遊,巍巍青山兩岸走”中撐竹排的取景點就在婺源汪口村。
這裡是原生态的山水,這裡山清水秀,天然去雕飾。
這裡,飛檐翹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綠水中,與層層梯田,缭繞雲霧相映在一起,從高處望去就如一幅未幹的水墨畫。
這裡,有典型的徽派古建築,保存完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住房,仍保留明清時代的特色和風格。
這裡民風淳樸,文風鼎盛。
我們下車步入村口,最先映入眼簾的是村口那兩隻相望的石獅,威嚴而溫馨。
繼續前行,沿着河邊一路的青石闆路面,欣賞着一路旖旎秀麗的青山綠水,我們走進古村老街。老街裡,古村的建築依山而建,面河而立,戶連戶,屋連屋,有民居、有府宅、有書院、有商鋪、有祠堂……這些房屋均為典型徽派風格,整齊的粉牆黛瓦,高挑的馬頭牆,古樸的高宅深井四合堂,錯落有緻,美觀典雅,更有門楣窗扇、梁架天井上精美的磚木石雕,讓我們歎為觀止,流連其中。
村裡所有建築都由幾十條幽深狹長的小巷隔開,又由這些小巷相互連接,每個巷子裡都可四通八達,巷子都有名稱,有魚塘巷、水碓巷、酒坊巷、柴薪巷、賭坊巷、夜光巷、油榨巷…….我們漫步在這清幽的古街,通過這些巷子的名稱,透過每條直通溪埠碼頭的巷道,依稀感到汪口昔日的繁華。
據《婺源縣志》載,汪口古為重要的水陸碼頭,“通舟止此”。明朝時,明政府在汪口設立了一個“驿站”,用于傳遞官方文書和物資。大多數進出婺源内陸地帶的物資、人員,都必須在汪口村驿站交替。船隻至汪口便不再朝裡面走,就地裝卸貨物或換船換車。作為重要的水陸碼頭,汪口迅速繁華起來。明清時期,汪口商業繁榮,店鋪林立、商賈雲集,船運如梭,18座碼頭通過18條古巷連着60多條縱橫伸展、錯落有緻的小巷,人聲鼎沸,繁榮祥和,一度被稱為“千煙之地”。
數百年的繁華之後,随着公路、高鐵、高速公路的修建,汪口不再是交通要道,漸漸褪去了繁華,但依然秀美,沉澱了更多的恬淡古樸,有天然去雕飾的少女的輕靈,也有承載着厚重曆史的滄桑。
村子裡,家家戶戶門口前都有一句家訓,以鐵皮牌匾釘在門外,上面還寫着家長姓名,内容皆為忠孝勤儉尚學等,讓人感覺和善儒雅之風迎面而來。我們參觀了村裡的養源書屋,感受着古樸的墨韻書香,,,據說,俞氏一族崇尚文學,亦儒亦商,亦耕讀并舉。曆史上這裡文風鼎盛,人文蔚起,人才輩出。經科舉中進士者有14人,出任七品以上官員73人,著書立說,以斐然文采名于世者9人著作達27部,還走出了一大批徽商富賈和精杏林、工篆刻、善書畫的名士賢達。汪口,曆史上曾被稱為“書鄉”。2007年該村入選“中國曆史文化名村”。
村中最著名的建築是俞氏宗祠。整個祠堂青石闆鋪地,飛檐翹角,以細膩的木雕工藝見長,凡梁枋、鬥拱、脊吻、檐椽、雀替、駝峰等處均有巧琢雕飾,雕刻手法有深雕、淺雕、透雕等,雕工細膩逼真,精美絕倫。宗祠整體建築采用了當地名貴的樟樹材質,從而也使得“俞氏宗祠”在建成兩百多年的今天,依舊有三絕:無須拂拭,卻一塵不染;雕梁畫棟,卻蛛網不結;面水背山,卻無群燕築巢。宗祠兩側有花園,園内種有幾棵千年樹齡的古桂樹,枝繁葉茂,桂花含香綻放,香飄十裡。俞氏宗祠被古建築專家譽為“雕刻藝術寶庫”,2006年,“俞氏宗祠”被列入國家級曆史文物保護單位。
漫步在一條條清幽的古巷,斑駁的牆壁與剝落的門楣,秋日的陽光傾灑在小巷裡,舒适而惬意。我突然想,若是在雨季來到汪口,細雨中,撐着一把油紙傘,徘徊走在雨水浸潤中的青石闆路上,兩側牆壁青苔斑駁,迷蒙、悠長又清麗的雨巷…….那是怎樣一副唯美、清麗的畫面,怎樣的意境啊?
走在村子裡,随處可見甯靜的畫面。
窄窄的巷子裡,随處可見門口路邊幾盆月季,紅白相間,含羞斂首,靜悄悄地綻放。路邊兩條大黃狗趴在地上睡覺,人經過都懶得擡下眼。屋前草叢裡幾隻羽毛鮮豔,活潑潑的大母雞,在四處找着蟲子吃。橋下幾隻鴨子在閑庭信步。
老人悠閑的坐在門口石條上,有的奶奶邊納鞋底邊有一句沒一句地唠着嗑。有個老婆婆,拄着拐杖,靠着門,笑眯眯地看着自家孫子和小夥伴在巷子裡玩耍。女人在門口摘菜,準備午餐。幾個孩童坐在石塊上複習功課。村間設有茶亭,銅壺燒水,瓷碗泡茶。婺源的茶水清甜解渴…路邊石闆路上待曬幹的春筍、黃豆、辣椒…
從古巷走向河邊,會看到一個個用木籬笆圍着的菜園地,園門上挂着牌子,寫着某某的菜園,菜園裡有茄子,辣椒,豆角,南瓜……還有些不知名的小花,菜地裡幹淨整潔,一派生機盎然。
河邊的菜地
河邊三三兩兩婦女在洗衣服,一下一下用木錘打着衣裳。幾個小孩在河邊撿起鵝卵石往河裡扔,河水清澈,成群的小魚在水裡嬉戲,鴨子在河裡遊來遊去,偶爾飛過幾隻白鹭,拍打着翅膀掠過河面…
我恍惚間想起小時候老家院子裡,爺爺在家門口守望着我放學回家,奶奶牽着我的手去菜園地,院子裡鄰居大爺奶奶們乘涼聊天,還有很和藹的那個做竹篾手藝、天天一大早挑着擔子去集市賣篾器的隔壁家奶奶,想起小時候在家鄉的小河邊,媽媽和阿姨們在河邊洗衣服,我們小孩在河邊摸小魚,朝河裡扔石頭玩,有時比誰扔的遠,有時比誰可以吃幾碗,樂趣融融。
明明是第一次來到汪口,卻在這有如此多的似曾相識,感到這麼親切,如遇到久違的故鄉,享受到一份難得的安甯,似乎可以在裡面安然倘佯。不知汪口這青山碧波,加一壺不涼不燙的婺源茶,曾撫慰了多少人的鄉愁。
漫步在這臨水古街,突然想到汪曾祺老師的散文:我以為最美的日子,當是晨起侍花,閑來煮茶,陽光下打盹,細雨中漫步,夜燈下讀書…. 還有一段:開間茶館吧。在某一個臨水的地方,不招搖,不繁鬧,有一些古舊,一些單薄,生意冷清,甚至被人遺忘,這些都不重要,隻要還有那麼一個客人,在午後慵懶的陽光下,将一盞茶喝到無味,将一首歌聽到無韻,将一本書讀到無字,将一個人愛到無心。
一晃眼,2個小時的汪口村旅遊結束了。我從汪口古街出來上車後,身邊的文友告訴我,她上車前去了趟出口處的衛生間,發現邊上草地上居然盛開着幾簇彼岸花。我開心地欣賞着她拍的花兒照片,心裡懊悔着怎麼自己上車前沒一起去趟衛生間呢?
汪口的韻味适宜慢慢細品。可以一個人來,也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來,可以住在臨水的房子,品一口婺源皇菊,看山邊雲卷雲舒。這裡的山水能讓人忘卻塵世喧華,覓得鄉愁,守住心安。
期待再遊汪口,品徽派古居,品綠水青山的靈動,品繁華褪卻後沉澱下的古韻和從容,品粉牆黛瓦裡栖身的惬意,品碧水環流、精耕細作的田園生活,重溫久違的鄉愁,再加一壺酒或一壺茶,一竿綸, 一棹春風一葉舟……
(上饒,桐木朱雀,記于2022年9月14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