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洵為什麼取名蘇轼蘇轍

蘇洵為什麼取名蘇轼蘇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6 17:19:19

在四川眉山這個名氣不大的小城,卻有一個人氣挺旺的景點,門口挂着一個牌匾“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沒錯!這就是蘇家三父子的老家。1056年,47歲的蘇洵就是從這裡出發,帶着19歲的蘇轼,17歲的蘇轍,踏上了進京的征程。而後的事可用“轟動京師”來形容,兩兒同時榜上有名,蘇家三父子成了京城最耀眼的明星。

蘇洵為什麼取名蘇轼蘇轍(蘇洵蘇轼蘇轍父子三人同行)1

但頗為耐人尋味的是,作為父親蘇洵自己早年卻落第,兒子雙雙成名後,宋仁宗曾親自勸他再參考,他拒絕了。有人說他拒絕是因為自己已有名氣和官職,沒必要再考;也有人認為他是生怕自己考不中,在兩兒子面前丢人。不過蘇洵自己寫詩為文的水平到底如何?我們倒是可以一窺究竟的。

1059年父子三人二次進京,出發時每人寫下了一首同名詩,詩名《初發嘉州》,而這一次蘇轼兄弟倆都輸給了老爹,令人不得不感慨:姜還是老的辣。讓我們先來讀一讀都老爹蘇洵的作品:

蘇洵為什麼取名蘇轼蘇轍(蘇洵蘇轼蘇轍父子三人同行)2

《初發嘉州》

家托舟航千裡速,心期京國十年還。

烏牛山下水如箭。忽失峨眉枕席間。

蘇洵寫的是一首七言絕句,寫得是靈動而又大氣。因為這一次兩個兒子都有功名在身,所以他們是打算長期定居京城的。開篇“家托舟航千裡速”指的是這次帶上了全部家眷,這一艘帆船上載着的就是他的家。“千裡速”說明此時他的心情是不錯的,有點兒李白“千裡江陵一日還”的意思,與後一句的“水如箭”遙相呼應,都是形容舟行得快。

蘇洵為什麼取名蘇轼蘇轍(蘇洵蘇轼蘇轍父子三人同行)3

頗有意思是最後一句,因為舟快所以峨眉群山似一晃而過,枕席小睡的功夫它就像忽然不見了似的,詩人用了一個誇張的比喻,可謂十分巧妙了。縱觀這首小詩,明快俊朗,頗有氣勢,令人眼前一亮。我們再來看看蘇轼的詩:

《初發嘉州》

朝發鼓阗阗,西風獵畫旃。故鄉飄已遠,往意浩無邊。

錦水細不見,蠻江清更鮮。奔騰過佛腳,曠蕩造平川。

野市有禅客,釣台尋暮煙。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這是蘇轼最早的詩作之一,與其後來的經典放在一起,自然是沒法比的。蘇轼寫的是一首五言古詩,全詩主要寫的是自己舟中見到的一路美景,既有鼓阗阗的聲音入詩,又有平川細水的美景,再加上了禅客垂釣,可謂美不勝收。縱觀全詩,無論是粘對還是韻律,都是十分工整的。但在對水的詠歎中,過于繁複,相對于蘇洵的作品少了一絲靈動。

蘇洵為什麼取名蘇轼蘇轍(蘇洵蘇轼蘇轍父子三人同行)4

而弟弟蘇轍則顯然是受到了哥哥的影響,同樣寫的是一首五言古詩,洋洋灑灑寫了170個,也是寫的一路美景,現截取部分大家來看一看:

《初發嘉州》(節選)

飛舟過山足,佛腳見江浒。

舟人盡斂容,競欲揖其拇。

俄頃已不見,烏牛在中渚。

移舟近山陰,壁峭上無路。

在這首詩中蘇轍由船上寫到岸邊,再由岸邊寫到水中,而後回憶經過的每一次風景。詩中之景受到了蘇轼的影響,寫景的層次不夠鮮明,對仗上也不及哥哥工整,總體來說和老爹蘇洵的詩還是有較大差距的。

蘇洵為什麼取名蘇轼蘇轍(蘇洵蘇轼蘇轍父子三人同行)5

事實上,這一次的出行,父子三人一路拼詩寫詩,一共寫下了百餘首詩篇,編成了一部《南行集》。據說因為三人當時又名動京師,路上每有所作必被傳至京城,文人墨客紛紛吟誦,成一時美談。

蘇洵若是再考進士是否能中,我們不得而知,但能培養出這樣的兩個兒子,蘇老泉或許早就不屑所謂功名了。畢竟天下才子那麼多,但能與兩兒子一起博奕飲酒,對詩唱和,這樣的美事不是每個進士都能經曆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