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國演義》,羅貫中先生洋洋灑灑寫了64萬字。可能連他自己也沒想到,這本當年連出版都有難度的小說,會一直火到現在。為了寫好這部書,羅貫中塑造了幾十個經典人物形象,其中卧龍先生諸葛亮是最有意思的一位。
曆史上的諸葛亮比起小說中其實更有趣,文能寫出《出師表》,武能馬上定乾坤,沒事還能發明孔明燈和木牛流馬,成為了不少文人的偶像。杜甫為他寫下了“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李白為他寫下了“赤伏起頹運,卧龍得孔明”,陸遊為他寫下了“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羅貫中先生本就通曉詩詞,在小說中自然也要露一手,于是在小說的第38回,他給諸葛亮安排了一首出場詩。在這一回中,諸葛亮首次出現,場景是劉備第三次造訪茅廬。當時劉備帶着在張飛在門口等着,諸葛亮在屋内睡覺,劉備不讓童子吵醒他。許久後,睡到午後的諸葛亮便念出了這首經典的《大夢誰先覺》:
《大夢誰先覺》
明:羅貫中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與詩仙詩聖和陸遊等詩壇名家相比,羅貫中這首詩确實顯得有些簡單了,但筆者卻認為此詩中的諸葛亮是他最本真的一次。這是一首五言絕句,詩寫得很簡單,但卻是小說中很關鍵的一首詩,它将諸葛亮的懷才不遇和平生之志都寫了進去。雖然它隻有短短20個字,寫得也是通俗易懂,但不少人卻從來沒讀懂過。
詩的前兩句中的“大夢”是相對于“醒”存在的,當時的天下紛争下,别說普通人,就連名士們都過得渾渾噩噩,看不清天下局勢,所以詩人說他們睡着了。第二句“平生我自知”,體現的是諸葛亮的自信,别人沒弄懂的事自己雖居于偏地,卻了然于心。他不但知道自己所想,也知道外面發生的一切。這兩句一問一答,靈動自然,充滿着禅意。
後兩句其實是一組絕妙的一語雙關。這裡的“睡足”既是指自己午睡夠了,也是指自己一直苦苦等待着賢明之主的到來,如今終于等到了,沉睡于隆中的他終于要出山了。最後5個字既是寫窗外的太陽已經緩緩西斜,也是抱怨劉備來得太晚了,讓自己苦等了這麼久。
諸葛亮此時還沒見到劉備,就已經有了出山輔佐他的決心,這是因為他對劉備的才德早就了然于心,再加上對方的三顧茅廬之舉也确實證明了他的誠意。所以這首出場詩已經顯示了諸葛亮的經世之才,與人物的形象十分貼切。年少時沒有讀懂這首詩,覺得它在小說中可有可無,直到如今才算真正明白了羅貫中的高明。一首出場詩,已經将人物的性格、智商都表現了出來,不得不說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羅貫中确實是高手。大家覺得這首詩寫得高明嗎?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