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言
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方言,各種方言分布的區域很廣。漢語方言俗稱地方話,内蒙古人也稱之為此地話。方言隻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獨立于民族語之外的另一種語言,而隻是局部地區使用的語言
村子裡的人大多數來自甘肅省民勤縣,他們使用的是蘭銀官話河西片的民勤方言。民勤方言有着豐富的漢語語言和漢語詞彙。那些浸潤着濃郁鄉土氣息的詞語、俗語、習慣用語、歇後語,充分表現出地方特色和風物人情,加之人們喜怒哀樂的表情、一颦一笑,恰似一幅社會生活的風情畫卷,徐徐展現在你的眼前,讓你回味無窮,感慨萬分。
有一次,路過黎明小學,聽到裡面的老師在教學生們生字。随着教鞭有節奏的敲打聲中,老師大聲地領讀:“mai,麥子的麥”,學生們齊聲跟讀:“mai,莫子的莫”。有錯嗎?沒錯!因為在民勤話裡,麥子就讀作莫子。沒錯嗎?有錯!因為普通話裡麥子不能讀作“莫子”。這就是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
這種差異在民勤方言中随處可見:
村子裡的人把鞋叫 hai,當地人自己做鞋叫“家做鞋”,從商店買回來的鞋叫“買鞋”,那時候,穿“買鞋”是有錢人的象征。我們剛下鄉時,大家圍觀時發出“啧啧啧!人家都是買鞋”的感歎聲。後來村子裡如有小夥子出門相親,都會到知青點借雙“買鞋”長長面子。
村子裡的人把走叫做“趱”(zan)。“緊趕趱”意思是快走。這是在字典裡能查到為數不多音意都比較接近民勤方言的字。因為對于民勤方言來說有音無字的占絕大多數。從這個字的運用,可知民勤方言曆史久矣。
村子裡的人把扔叫做“丢”。這個比較好理解,因為“丢”就有扔的意思,例如“丢盔棄甲”。
村子裡的人把第三人稱他稱之為“彼”。“彼人”是指他這個人,“彼家”是說他們家。“彼”的本意為“那,那裡”。民勤方言使用的是引申義“他,對方”,與“此”相對。
村子裡的人把較小的口袋叫“抽抽”。不論是布口袋還是衣服上的口袋,或是小學生背的布書包,統稱為“抽抽”。
村子裡的人把那裡、較遠的地方叫“歐那些”。發音時“歐”拉的較長,“那些”短促有力,發歐聲音的長短取決所指地方的遠近。
相對于這裡或近處,村子裡的人叫“切切”。
村子裡的人如果對某件事感到很驚奇,都會發出“鍋鍋爺”的感歎。他們說“鍋鍋爺”十分動聽,讓你也感到很驚奇。
村子裡的人對某人或某事感到很失望,都會說“木毬事”了。
村子裡的人評價幹活差不多的人,稱之為“喇嘛的帽子,一毬的号子”。這裡的“号子”是指帽子的号碼都一樣。如果幹活各有差别,則嘲笑他們“喇嘛的号子,各吹各的調子”。這裡的“号子”是指喇嘛吹的喇叭。
村子裡的人把有手藝的人統稱為“匠”。鐵匠、木匠、氈匠(用羊毛或牛毛擀制氈子、氈帽、氈靴等等毛制品),繩匠(用馬鬃、馬皮、牛皮、驢皮擰成各種皮繩,用麻擰成各種麻繩,用羊毛紡成線繩,再織成毛布縫制成口袋)。藝人稱為“戲子匠”,老師則尊稱為“教書匠”。
村子裡的人把小動物叫做“兒子”。例如:雞兒子、狗兒子、驢兒子、豬兒子。小孩則叫“娃”。例如:女娃子、男娃子、賊娃子。
民勤方言中疊詞特别多。方言疊詞是地方語言的一種特殊現象,它可以使所描述的對象更形象、更生動。
胡麻開花藍茵茵,妹子走路一陣風。
棗樹不害羞,一年紅丢丢。
白生生的大腿,水靈靈的眊眼眼。
腌下的鹹菜翠森森,炒哈的土豆絲酸啾啾,攤下雞蛋餅餅香噴噴。
臉上無光稱之為灰塌塌。
形容人多聚集叫做格嚷嚷。
形容安靜或是沉默叫悄滅灰。
把無動于衷的做法叫瓷習習。
把苦味道稱為苦習習。
形容驕傲看不起人叫毬勢勢。
黃河邊的岸邊邊,賀蘭山的山尖尖,大紅公雞紅冠冠,五經魁首一點點。
男人是個耙耙,女人是個匣匣,不怕耙耙沒齒齒,就怕匣匣沒底底。
形容不順心或是生病叫做“難活”,相對應的是“好活”。“好活死了”相當于現在的“爽歪歪”。
村子裡的人見面以後,一定要相互挖苦調侃一番。好像不這樣一天都過不好似的,而且還是一套一套的說詞,讓人忍不住佩服民勤方言獨特魅力。
“鍋鍋爺!今天刮的什麼風,把彼個閑逼蛋刮毬出來了。大尾巴騷羊把門帶上哈,冷風習習的,歡歡上炕。”
“漬漬漬!羞死彼家酸先人,高牆上尿尿(sui)也有彼出頭的日子。葛針地裡放毛驢,哪有你下嘴的地方。倒竈鬼,忘了彼是民勤娃哈!‘進門不關門是個民勤人,上炕不脫鞋(hai)剛從正凡來’,武式朝天地挂喊,木逼臉!”。
這就是村子裡人的說話特點,語言簡練而且風趣幽默。說話很少帶髒字眼,如果帶出“日你媽”、“鬼日的”、“驢下的”、“倒竈喪門神”等等的話,那可能是真的生氣了。
村子裡的人把讨厭叫做“日眼死了”。
把不愛關門的人稱之為“大尾巴騷羊”。
把不要臉叫“木逼臉”。
把不知道羞恥叫“木險生”。把沉不住氣叫“武式朝天”。
把有本事能幹叫“日能的很”。若帶有嘲笑的成分叫做“看把你日能的”。若是帶有看不起的成分則叫做“日能的閑逼歪拐”。
把做不出成績的人叫“閑逼蛋”。
把壞人叫做“雜八孫”、“龜兒子”、“賊娃子”。
把亂喊亂叫稱為“挂喊”。
把小氣鬼叫做“惜比家”或是“窮逼網梁”。
把過不起日子的人叫“倒竈鬼”。
把做不成事叫做“木哈數”。
把幹活利索叫做“三把兩下”,與之對應的反意詞是“磨逼擦癢”。
把脾氣倔強或不聽話的人稱為“沒毬胖,比毬犟”。
把能幹的人叫做“幹吧幹,幹去彎”,前一個“幹”平聲是指身體瘦,後一個“幹”去聲是指幹活,“彎”意思是能幹。與之對應的反意詞是“胖吧胖,上不去炕”。
把盡力而為的做事,稱為“小公雞打鳴,可腔腔搧”。
實際上民勤話的源于日常的生活和勞動中,雖然都是順口而出,但從現代漢語的角度來分析,民勤方言還是使用了很多修辭手法。例如:比喻、對比、誇張、比似、雙關、比興、對仗等等,正是這修詞方法的靈活運用,才使的民勤方言具有了生動活潑、且風趣幽默的顯著特點。
文章中所舉的例子,隻是當地民勤方言的常用的一小部分。是民勤話之滄海一粟。如果大家對此感興趣的話,可以去那裡采風,那裡的風土人情會使你大開眼界。
野宿孤村月已殘,不眠山老夜絮談。
春播秋收喜迎客,雞飛狗跳懼見官。
天似有情壽常駐,人到無求心自寬。
千古不泯青山翠,赤日金光照茅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