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三天
一輛白色的電瓶車都會出現
在蔡甸區九康大道上
騎車的老人叫劉敦炎
是蔡甸經濟技術開發區
(奓山街道)興力村村民
車後坐着的是他的老伴吳小運
一名尿毒症患者
從興力村至蔡甸城關的醫院
單程26公裡
這樣的單騎載妻送醫之路
81歲的老人劉敦炎走了12年
八旬老人自帶生物鐘
每天淩晨4時30分起床
9月7日,星期三,又到了吳小運去醫院透析的日子。
淩晨4時30分,天未亮,劉敦炎自然醒來。因為12年的日常,他已自帶生物鐘,每天早起不再需要鬧鐘。
穿衣、起床、洗漱之後,劉敦炎移步廚房,淘米、煮飯、溫菜。一系列的動作,老人始終輕手輕腳、小心翼翼,避免發出任何聲響。他怕影響到還在熟睡的老伴。
每天晚上12時睡覺,第二天早上4時30分準時起床,劉敦炎已養成習慣。“老伴白天吸氧2小時,睡前吸氧3個小時,我要在邊上陪着。等處理完一些家務也就接近淩晨。”他說。
煮完飯,炒好菜,天光放亮,時針指向6時。
劉敦炎轉身進房,輕拍睡夢中的老伴:“起床咯,穿衣服咯。”劉敦炎單腿跪到床上,雙手扶老伴坐定。吳小運愛幹淨、愛美,劉敦炎為她挑選了一件翠綠色印花短袖襯衣。
穿戴整齊後的吳小運,在劉敦炎的攙扶下起身下床,洗漱後坐到客廳中央的餐桌前。
桌上的清炒娃娃菜、藕片燒肉還冒着熱氣,劉敦炎端起妻子的飯碗,用筷子挑起一小團米飯放入自己口中,确定不會燙着嘴後,在吳小運的耳邊耳語:“不燙了,吃了我們就出發。”
“老伴不僅有糖尿病及并發症尿毒症,還有心髒病、高血壓、骨質疏松等老年病。稀飯、肥肉、雞皮、動物内髒不能吃。”談起對老伴的飲食照料,劉敦炎很有經驗。
為了給老伴加強營養,他每個星期還會熬一次脊骨湯,“湯也不能多喝,喝多了水排不出來”。
吃完早飯,吳小運說腿上有些癢,劉敦炎俯下身子輕輕地為她撓了撓,并打來一盆溫水打濕毛巾敷在她的瘙癢處,之後又拿來藥膏細細塗抹。
劉敦炎伸出雙手,他的指甲修剪得幹幹淨淨,“長了容易撓破,糖尿病患者皮膚破了不容易愈合。”劉敦炎說。
怕老伴摔着
他用被單把兩人捆在一起
上午7時30分,攙扶着老伴上了自家的電瓶車,劉敦炎開始了當天帶妻的求醫之路。車上還裝了一個菜籃子,菜籃子裡裝有當天的午飯、水壺、眼藥等物品。
從家裡到位于蔡甸城關的濟和醫院距離約26公裡。盡管家門口通了公交,但劉敦炎依舊選擇騎電瓶車往返。老人解釋,老伴坐公交不方便,騎車可随時停車,她能下車歇歇。
回首12年夫妻倆一同走過的路,劉敦炎感慨:路程遠,已經騎壞了兩輛電瓶車,“但隻要老伴活着,一切都值得”。
“去年這個時候,我騎車帶着老伴走到10公裡外的常福街上,車突然壞了,車行老闆把我們接到店裡,檢查車子說不能再用了。”劉敦炎說,老伴看病耽誤不起,可他身上又沒有現金,隻有求助于遠在廣東工作的兩個兒子。“兩個兒子孝順,心疼母親。打完電話5分鐘後,他們直接打了8000多元給車行老闆。”
最初的8年,吳小運在漢陽一家醫院接受治療。從村裡到街上趕公交有近7公裡路,兩人到了漢陽再轉一趟公交,耗時接近兩個小時。“那時從村裡到街上的道路,還不像現在這樣好走,高低起伏,道路坑窪。”劉敦炎說,好幾次,老伴還從電瓶車上摔了下來,“沒辦法,我隻好用被單把婆婆和我捆在一起。”
2018年,蔡甸區民政部門主動找到劉敦炎,為他聯系了蔡甸當地醫院,并為其購買了商業保險。
“當初在漢陽的醫院看病,醫療費可以報銷的比例不高。”劉敦炎說,現在有新農合和商業險兩個保險,看病基本不再為錢發愁。每年政府還會發放困難群體補貼。逢年過節,也有志願者前來送些米、油等物資。說到這些,老人的臉上露出笑意。
紙片上一串
密密麻麻的數字寫滿深情
上午9時30分,劉敦炎騎車帶老伴抵達濟和醫院時,被汗水打濕的衣服已緊貼在他的後背。
“預約12時30分透析,大概4時30分下機。”劉敦炎說,清晨出門涼快,下午回家恰好可以躲過中午的太陽。
剛踏進醫院8樓透析室,劉敦炎的手機鈴聲響起,來電顯示為遠在廣東湛江的大兒子。電話裡,大兒子告知劉敦炎,媽媽想吃的海鮮,他已發快遞,讓老人注意查收。
“小兒子每天一個電話問候,大兒子内向些,不像小兒子會表達,曉得媽媽愛吃海魚,經常會快遞一些回來。”談起兒子,劉敦炎嘴角上揚,疲憊的臉上露出笑容。
劉敦炎扶老伴到透析室門前的醫療電子體重秤稱重,并将體重記錄在菜籃裡的一張小紙片上。
紙片上,密密麻麻記錄着一串手寫數字。劉敦炎說,這是老伴每次透析前後的體重數據。
“剛剛量的是54.8公斤,星期一透析後的體重是51.6公斤,體重增加了3.2公斤,這說明老伴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星期一透析前的體重是53.2公斤,比上周五透析完僅增加了1.6公斤。”劉敦炎說,他把每一次的數據記在紙片上,隻為心裡有數,了解老伴的身體狀況。還可根據這些數據與醫生商量治療方案。
濟和醫院血液透析室醫生餘運軍表示,吳小運透析12年,還患有心髒病、高血壓等多種老年病。她能堅持至今,離不開劉敦炎老人的悉心照料。
2個半小時的等待過程中,劉敦炎忙個不停。
先是将保溫杯裡的開水倒入瓶蓋放涼後再遞給老伴。吳小運喝過水,劉敦炎又從籃子裡取出眼藥水,為老伴細心地滴上。還不時為老伴揉揉腿,并攙扶她在候診大廳走走轉轉,活動筋骨。臨近飯點,劉敦炎拿出飯盒遞上,讓老伴先吃,劉敦炎在一旁靜靜地看着,眼裡透露着溫暖……
候診大廳牆面上的時鐘指向12時15分。劉敦炎起身,佝偻着背,送吳小運進入血透室。
4小時的透析時間,也是劉敦炎難得的休息時間。他靠在候診大廳的椅子上,疲憊地睡着了。
“少是夫妻老是伴
走了一個就不好辦咯”
12年風雨送醫路,之所以能堅持,用劉敦炎的話說,照顧老伴一生是他結婚時的承諾。
1967年,27歲的劉敦炎經嬸娘介紹,認識了鄰村18歲的姑娘吳小運。劉敦炎長相帥氣,性格開朗。吳小運溫柔賢惠,種地麻利,兩人一見傾心迅速定了婚期。
婚後那些年,劉敦炎在蔡甸城關武漢市第二造紙廠工作,一個月休息一兩次,每次休息也隻能在家待一天。家裡十畝田、一頭牛、一頭豬,耕田、耙地、栽秧、割谷樣樣都是吳小運一個人幹,還帶大兩個孩子。“灣子裡的人都知道她勤快,喊她‘能幹人’。”劉敦炎說。
1998年劉敦炎退休,他和老伴被兩個兒子接到廣東湛江。劉敦炎看守電廠大門,老伴在賓館幫忙洗被單。2010年,吳小運被确診為尿毒症。
劉敦炎說:“結婚51年我們從未紅過臉。不管她現在如何,我願意一直陪她。”
在興力村,每逢傍晚天氣晴好,村民們都會看到吳小運雙手緊抓着輪椅把手,慢步行走,劉敦炎則佝偻着腰小心翼翼跟在後面。
有一句話,時常被劉敦炎挂在嘴邊:“少是夫妻老是伴,走了一個就不好辦咯。”
長江日報出品 采寫:記者張衡 通訊員徐兵 周雄攝影:記者張衡
來源: 長江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