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Diamond Is Forever鑽石恒久遠,一顆永留傳”這句全球知名的廣告語來自DeBeers戴比爾斯集團,相信幾代人都不會陌生。
ღ 因為這句話,13年來女性鑽飾擁有率從0%漲到62%
最近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重溫了戴比爾斯集團的經典廣告,看着那個女生對着鏡子欣賞自己的鑽石項鍊,而玻璃另一頭正在約會的男人完全不顧對面逐漸憤怒的女伴,死死盯着鑽石(也許是妹子吧),差點笑成聲來。
這個帶有獨特的八九十年代複古畫面的廣告,直擊内心,那一幕幕完全似乎從記憶深處被發掘了出來,清晰浮現。這樣的廣告如今看來都似乎不多了——現場觀看的時候,真的心情開始起伏不定。
畢竟,這是被《廣告時代》雜志評為的20世紀最偉大的廣告語。它的偉大應該在于創造了一個新的龐大的消費領域,定義了一個門類的價值。
這個廣告語在今年1月在全球範圍回歸,這是戴比爾斯集團做出的一個決定,它将會供Forevermark永恒印記來使用。
其實它的誕生看似也很偶然。1947年時,費城廣告公司N. W. Ayer的文案弗朗西絲蓋瑞提 (Frances Gerety)正在沒日沒夜地伏案工作,她要為戴比爾斯集團創作一句廣告語,這句廣告語必須充分體現一個人擁有一顆鑽石所獲得的情感和浪漫,并用鑽石的永恒折射愛和承諾的永恒。
于是她連續工作到深夜,經過反複推敲,最終在一張紙上寫下了A Diamond Is Forever (鑽石恒久遠,一顆永留傳)這幾個詞。第二天她有些猶豫地把這句話交給同事看。最初,大家對于這句話不尋常的風格拿捏不定,但慢慢地它演變成當時公認最成功的廣告語。
更驚人的是這句話帶來的銷售價值
其實在1930年以前,除了歐洲的皇室貴族,鑽石戒指極少被用于求婚。不過從20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全球婚嫁鑽飾占比升到80%。
第一大市場是美國,從1988年到1997年,單顆鑽石手鍊銷量從40萬件上升到260萬件,結婚十周年鑽戒銷售大幅上升。
日本是第二大求婚鑽戒市場,從20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末,求婚鑽戒比例上升到77%,34歲以下的女性擁有鑽飾從1980年的25%升到1995年的80%。
印度也從黃金消費轉型到了鑽石消費。而在中國香港,90%的女性有鑽石飾品,從1980年到1993年,結婚鑽戒的占比從3%提升到55%,中國香港也緊随日本成為亞太地區的老二。
至于中國内地市場屬于從無到有,比如1993年時上海還沒有一對新婚夫婦用鑽戒作為求婚信物。而之後的13年,鑽飾擁有率從0%增長到62%,求婚鑽戒18年間則上升了48%。
鑽石屬于一個被創造出來的消費領域,是非常成功的案例,很多時候,某個産品的價值往往就在于接受的人群數量,能否共同支撐這個價值體系。
對戴比爾斯集團來說,最初的基礎戰打得相當漂亮,但問題終究是有的。2014年時鑽石需求創下新高,但2015年略降,出現了庫存消化不量的現象,而2016年好不容易恢複到一個正常水平,并且同年開始,有3個全新礦場投入生産,每年産能增加了700萬克拉。
那麼,誰來消化這些增量呢?
自然是被各大商家看中的千禧一代(15至34歲)。來自2016鑽石行業分析報告的數據顯示,2015年,千禧一代在最大的四個市場共花了近260億美元購買鑽飾,占這些市場零售總額的45%。他們的需求僅在美國就由1999年的100億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160億美元。在共占全球需求73%的四大鑽飾市場——包括美國、中國、印度和日本,千禧一代的潛在市場超過2.2億人,占2015年四大鑽飾市場鑽石消費人口的39%。
和早幾代把鑽石當成終身定情或者結婚信物的女人相比,千禧一代的需求更自我。“鑽戒隻是她們開銷的很小一部分,我這兒有不少客人一個月就能買四五件鑽飾品,從戒指、耳環一直買到項鍊,而且從來沒有‘買夠了’的概念。”在上海做定制珠寶生意的小餘說,“關鍵是東西設計夠不夠有特色,而且大部分就是女人買給自己戴的,男人贈送結婚鑽戒的比例其實越來越少了。”
千禧一代更偏好自購,這個趨勢與前幾代的購買行為完全不同。所以對鑽石消費來說,這個經典廣告的回歸更像是一種懷念。它早已完成了打下消費基礎的曆史使命,對如今的年輕人而言,鑽石也絕對不是“一顆留傳”了。
正是時尚化的選擇讓鑽石消費更多元化,除了大克拉訂婚鑽戒依然擁有收藏價值外,年輕人對設計審美的需求逐漸會超過鑽石本身,也就是說,唯有獨特的設計和功能才可能讓她們願意越買越多。
好在,大家似乎還有個緩沖機會,因為10年後才是千禧一代的經濟成熟期。廣告帶來的心動隻是一瞬間,而真正的功夫還是在産品中。
歡迎關注财富品質微信公衆号 Fortune Character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