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液性纖維腺瘤會轉癌嗎?這是一群抗癌明星,也是一曲凡人之歌她們不是什麼流量網紅,也沒有什麼閃光燈,她們是一支特殊的“抗癌鼓隊”每一次擊打,于身患乳腺癌的她們而言,是一種康複訓練,同時也是對命運的頑強回擊在生活的舞台上,這支鼓隊如何長成了今天的樣貌?她們給出的答案是:不以外界為鏡子,而以内心為标準,用勇氣去重塑自身,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粘液性纖維腺瘤會轉癌嗎?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這是一群抗癌明星,也是一曲凡人之歌。她們不是什麼流量網紅,也沒有什麼閃光燈,她們是一支特殊的“抗癌鼓隊”。每一次擊打,于身患乳腺癌的她們而言,是一種康複訓練,同時也是對命運的頑強回擊。在生活的舞台上,這支鼓隊如何長成了今天的樣貌?她們給出的答案是:不以外界為鏡子,而以内心為标準,用勇氣去重塑自身。
失去健康的歲月
上海市楊浦區定海路街道第三睦鄰中心一間教室裡,一眼望去,撲面而來的是一抹鮮豔的粉紅,這是阿姨們最喜愛的顔色。十幾把椅子圍成一個圓圈,左右手伴随着音樂的節拍,敲打着鼓面,一支簡單又不簡單的“抗癌鼓隊”就這樣正式開始她們的表演。
沒有現場觀衆,也沒有主持人報幕,站在圓圈中間的周建中女士,幹練的頭發下,一條精緻的絲巾格外醒目,她将身體重心靠前,踩着韻律指揮着阿姨們。歡快的旋律仿佛插上了翅膀,自由自在地飛舞。
這支鼓隊的全稱,是“楊浦區愛康癌症康複服務中心綻放生命藝術團非洲鼓隊”,成立于2019年,目前共有20名成員,年齡最小的59歲,最大的已經76歲,平均年齡65歲左右。
和其他熱愛音樂的樂隊不一樣,她們都曾是“抗癌明星”,每一位成員都是癌症患者——她們大多數得的是乳腺癌,也有一些是其他婦科癌症。即使是來排練,也需要随身帶着藥物,在休息的間隙用溫水服下。
提到癌症,不少病人都是被兩樣東西給打垮的,一樣是巨額的醫藥費,另外就是被癌症吓破了膽,沒了精氣神。
但她們并不喜歡被别人稱呼為“病人”,“我們什麼也能幹,為什麼要做一個病人呢?”一位姓顧的阿姨向記者說道,隻有回到家裡,她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病人,因為會受到來自于家人們無微不至的照顧。
排練到了休息時刻,阿姨們和我們圍坐成一圈,場景就像是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裡的病友們舉辦的定期故事會,大家分享起那段刻骨銘心的抗癌故事。
朱女士第一個舉起了手。2003年6月,年過四十的朱女士突然發覺身體不舒服,持續高燒的狀态下讓她不得不住院,但就是無法确定到底是什麼疾病。幾番輾轉後,命運的宣判還是來了,朱女士不幸被同時确診了卵巢癌、宮頸癌以及子宮内膜癌三種癌症。看着當時還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朱女士唯一的信念,就是必須活下去。
幸運的是,老天爺似乎露出了一絲憐憫,她被大夫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2018年,癌細胞再次轉移到肝部,但朱女士也再次被幸運之神眷顧,身體狀态變得越來越好。“那時候心理肯定講不出來的難過,但是在親戚朋友們的鼓勵下,我已經走出了自己的困境。”朱女士說道。
一旁的顧阿姨則向我們表示,當時化療一次就需要一萬多的費用,而她前前後後化療了整整二十多次,整個治療費用下來在四十萬以上。但再次回憶起那段經曆,顧阿姨的臉上卻寫滿了雲淡風輕,“錢可以賺回來,我的生命隻有一次。”最讓她感動的是她的丈夫,作為一名标準的理工男,天天晚上熬夜查資料,還一個個地給他的醫生同學打電話去咨詢,她的家人沒有放棄,她又怎麼能輕易地說放棄呢?
化療的痛苦,往往是任何人都難以承受的,在這群阿姨們造型各異的一頭秀發背後,都曾經曆過掉光頭發的痛苦。此時,王阿姨眯起了眼睛,笑着對我們說,那年真的沖到了醫院九樓的窗邊,打算一頭紮下去,但身邊的丈夫拼命拽着她不松手,“人家都說十八層地獄,我就是從十六層地獄爬上來的。
用鼓打出的勇氣
和住院部鏡子裡形容憔悴的顔面相比,現在的阿姨們穿着漂亮的衣服,化着淡淡的美妝,嘴角輕輕上翹,露出笑意,與生病時判若兩人。
馮阿姨告訴我們,現在隊員們的狀态都已經穩定了。在這支鼓隊裡,愛唱愛笑的阿姨們找到了一個家。在這個“家”裡,關上門,就像把病魔關在了門外,留下的都是開心的回憶。
人們無法拒絕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浸潤。鼓隊成立後,她們生命的一部分交融在一起,互相支援和補充,也在面對“癌症患者”的身份時更有力量。
朱女士說,丈夫去世後,兒子和隊友的陪伴幫助她遠離了孤獨。之前的一次大手術,是隊友周建中和兒子一起送她進了手術室,一直守到手術結束。每天,周建中還會騎車到醫院陪她、開導她,直至出院。“從她家到我住的醫院,挺遠的。”這份情誼,也讓她對鼓隊有了更深的感情。
非洲鼓的鼓聲沉厚有力、清脆明亮,節奏歡快,用來激勵阿姨們的“鬥志”正合适。對乳腺癌患者來說,它還是一種音樂治療的方法。乳腺癌患者往往存在術後上肢水腫的問題,嚴重的還會緻殘。因為血液回流不暢,乳腺癌患者的手臂往往腫脹嚴重,甚至衣服都穿不上。敲打非洲鼓,正好可以提高手部的活動量,改善血液循環,減輕腫脹和不适。
隊友陳勝利說,這支隊伍從誕生到現在,得到了楊浦區愛康癌症康複服務中心的很多支持。中心的創辦人施月波幫助過很多癌症患者,也為鼓隊傾注心血,知道隊員們此刻最需要精神上的力量,組建這樣一支鼓隊,正可以滿足她們的需求。
一台非洲鼓有七八斤重,但醫囑說,乳腺癌患者的手部承重能力在三到五斤範圍。演奏時,阿姨們把非洲鼓放在地上或是挂在肩上,不用拿手舉着。難的是,之前排練沒有固定場地,阿姨們隻能“到處流浪”,鼓也要随身帶着。
找不到場地的原因是,非洲鼓敲起來分貝不小,一般的室内空間滿足不了隔音要求,難免打擾到鄰居。
周建中覺得這樣不行,更何況隊員們都是病人,哪能背着鼓到處跑呢。她輾轉找人,聯系到了定海路街道第三睦鄰中心的負責人,把抗癌故事講給他們聽。
“我被這群阿姨感動了。在病魔面前,她們真的很有勇氣,也很勇敢。”這位負責人後來說。
為了支持這支鼓隊,負責人答應,阿姨們可以選擇睦鄰中心教室的空閑時段過來排練。鼓就統一放在睦鄰中心裡,不用背來背去,減輕阿姨們的負擔。阿姨們一看這場地,樂了,“窗戶是雙層玻璃的,隔音效果好,離對面的居民樓也尚有距離。”有了固定的場地,就像有了可以依靠的港灣,阿姨們對這個新家很滿意。在這裡,骨幹隊員扮演了志願者的角色,帶領新來的隊員一起走上康複之路。
活在此刻的人生
從鬼門關走一遭,這些阿姨們都是與病魔鬥争的勝利者,然而,她們也曾目睹了許多的送别,“我這個病房大概進來二十多個人,真正剩下的隻有兩三個,每一天都目睹着生死,有很多玩得很好的朋友都離開了。”說到這裡,朱女士的眼中滿是傷心。
但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人生遭遇,她們比常人更加活得通透。阿姨們有句共同的口号:“忘記了昨天,不考慮明天”。在她們眼裡,沒有什麼比活在此刻更重要。
而重生的勇氣,正是這支抗癌鼓隊所給予的,對于她們每個人來說,這是一個來了就再也不想退出的團隊,“有時候我情緒低落了,隊友們就會對我說,你一直待在家裡幹嘛?出來活動啊!”朱女士說道,一晃眼,她的兒子已經從小學生成長為上海财經大學的研究生,而自己也越來越願意和他人交流,不再把自己封閉起來。對于她們而言,最歡樂的時刻就是坐在一起打鼓,鼓聲伴随着笑聲,可以治愈一切烏雲。
除了組隊演奏非洲鼓來進行康複訓練以外,這群阿姨們還自發地組織去逛街、農家樂、卡拉OK,當然,也計劃着在某個周日午後,集體出現在前灘太古裡擺pose,“現在有很多年輕人不是都乘地鐵嘛,他們看到我們回家後,一定會告訴父母,今天看到一群阿姨穿的比年輕人都好看!”洋氣十足的馮阿姨說完這句話,現場的人都被她逗笑了。
如果有一天發現有隊友沒來,所有人都會馬上詢問是啥情況。而家人和朋友是希望看到她們能走出來,“我女兒和我說,侬隻要走出去就是好的。”王阿姨說。
“我們最大的願望,就是不給小輩太大的壓力,他們工作壓力已經很大了,我們一有病,他們還得跟着我們受罪。”談及人生未了的心願,顧阿姨的眼睛飄起了雨滴,她至今記得,自己開刀動手術的那一天,女兒隔着門窗外看着母親嚎啕大哭,而她當時卻沒留下一滴眼淚,“有什麼好哭的!你看,我這不都活過來了。”
如今,69歲的顧阿姨甚至學會了遊泳,每天都要來回遊個七八百米。
“如果有一天疾病再次降臨,甚至要面對死亡時,你們是什麼态度?”采訪接近尾聲,我們問了阿姨們這樣一個問題。
聽罷,她們齊刷刷地搖了搖頭,大聲地回了三個字“無所謂”,“反正都是第二次活,怎麼活都是賺的。”年紀最大的沈阿姨,目光堅定地說。
來源: 新聞晨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