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旅行最重要的主題之一,湘菜風格百變,并且包容了很多的民族特色,讓人垂涎欲滴!土家傳世佳釀——土家人酒土家人酒釀造工藝分為五步:第一步工藝:采 采梅花古泉源頭活水。神秘湘西,武陵中段,風光靈秀,一汪流淌了千年的土家文化從梅花古泉裡涓涓而來.......第二步工藝:傳 土家人酒的傳統工藝是端午節踩曲,重陽投料。一年一個生産周期,再經三年以上陳釀窖存,加上原料進廠,總存放至少5年時間以上才能出産品。長時間的醞釀,方可培育出土家人酒獨特的個性,使土家人酒顯得優雅細膩,協調豐盈。第三步工藝:投 土家人酒全年分兩次投料,有異于其他一般白酒四季投料。每年九月九重陽佳節,是第一次投料的大好時光;一個月後,再投第二料,全年投放即告完成。第四步工藝:蒸 土家人酒同一批原料要經過9次蒸煮、8次加曲、堆積發酵、入池發酵、7次取酒、曆時一年,且每次入窖前要噴灑一次“尾酒”,形成了獨特而科學的釀酒技術。第五步工藝:出 土家人酒利用了高溫制曲、高溫堆積、高溫入池、高溫發酵、高溫潤料、高溫按酒、低糖化曲、低出酒率、低酒精濃度等工藝。
鳳凰社飯
吃社飯是鳳凰流傳很久的民間**俗。這種風俗是古人社祭遺風。吃社飯,主要在社日(即立春後第五個戊日,進行,民間**慣稱為“過社”,“攔社”等。鳳凰人的社飯,就是古人春社時獻給土地神的祭品。這無疑是宗教文化的産物,今已成一種民族的飲食文化。鳳凰社飯的作料是山坡上的鮮嫩蒿菜用刀切碎,焙幹;挖山上的香郁的野蔥,把過冬臘肉切細成丁,稍微榨出油,再把蒿菜和野蔥放進去。這就成了做社飯的作料了。做社飯常用鐵鍋,有鍋蓋的那種,柴火燒出的社飯很香。社飯其味鮮美,芳香撲鼻,松軟可口,老少皆宜。
桐葉粑
桐葉粑由糯米,大米,篙菜揉和并以臘肉,鹽菜,芝麻,紅豆,白糖為餡,再用桐葉包之而成!桐葉粑是純真的綠色食品。桐葉粑其味香甜柔軟,美味可口,是鳳凰著名的傳統食品之一,也是苗族人民逢年過節走親訪友的最佳禮品!
手工龍須糖
龍須糖據傳已流傳民間二千年,正德皇帝遊民間時,發現此糖,民間稱之銀絲糖,入口極香感到非常特别,因而對此物産生好感,于是下旨帶回宮中,并取名為龍須糖,及後再傳入民間,亦叫龍須糖,一直流傳至今,是深受人們喜愛的食品!
龍須糖因其外觀潔白綿密,細如龍須而得名。龍須糖色澤乳白,細絲萬縷,層次清晰,營養豐富,口感酥松綿甜,香酥可口,入口即化。龍須糖是以**精制小麥粉,白砂糖,奶油,芝麻等原料為主,經由七道工序最後拉絲而成,工藝精密,配方獨特,口感極佳。
湘西糍粑
糍粑,就湘西土家族苗族人民拜年打節,送親訪友和紅白喜事回禮親朋好友的傳統禮品,品種多樣;白色是糯米粑,黃色是小米(黃米)粑,包谷(玉米)粑,紅色是高梁粑,綠色是蒿草粑。品種多樣,有除舊迎新的“年粑”,迎娶新娘的“喜粑”,祝壽賀喜的“壽粑”,女子出閨的“哭嫁粑”,修造華堂的“上梁粑”等。其主要原料為:糯米,小米,高梁,玉米,野生蒿草等,均為全手工制作而成。
燈盞窩
盞窩燈是湘西山區的一種特色小吃,用大米和黃豆打漿加蔥與水調勻成漿,然後把漿倒在勺子裡,放入油鍋中慢慢炸,等油鍋面劑慢慢變成金黃色,就夾起來放在漏網裡濾油,漏幹油就可食用。因勺子是平底類似當時桐油燈盞,因此得名燈盞窩。燈盞窩吃起來清香不膩,厚外松軟,薄外酥脆,很有味道,流傳湘西已一百多年,成為一種價廉物美的特色小吃。
湘西酸蘿蔔
鳳凰城鄉的腌蘿蔔風味獨特。
過去,因為貧窮,少鹽,酸菜基本上是鳳凰城鄉的主食。因此酸味影響到了鳳凰飲食的方方面面,而腌蘿蔔因為制作簡單,受到鳳凰人的愛戴。隻要有人群來往的地方,就有賣腌酸蘿蔔的攤子。鳳凰無論男女老幼,文人農民,都喜歡醮着鮮紅的辣子汁吃腌酸蘿蔔片,酸蘿蔔梗。腌蘿蔔泡制的方法良多,各家自有絕招絕不外傳,做得好的酸中有甜,甜中帶香,再加上辣椒的辣味,這種味道隻能品嘗,難以言傳...
秘制唆螺
選優質的江螺加以十幾味上等中草藥炒炖制熟,再放入祖傳的秘制漿,再加上生抽,雞精,麻油,蔥花等調料拌勻即可。
吃唆螺有一些技巧,沒有掌握好的人常常會吃一口的泥沙,外面賣的螺蛳往往沒有吐幹淨腸裡的東西,而技巧掌握不好會把螺蛳肉帶腸子一起送進嘴。其實吃唆螺倒還真不在于吃進肚的東西,恰恰在于這吃的過程。
鳳凰涼粉
涼粉是一種在夏天食用開胃爽口的消暑小吃。每逢夏天,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涼粉小攤。涼粉為晶瑩剔透的塊狀物,簡單的說就是和大家常見的果凍一般,不過比果凍又要軟一些。湘西涼粉,人們喜愛吃,不僅味美,而且可以清暑,更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其他營養,是一種低熱能高膳食纖維的健康食物。鳳凰的涼粉外形類似果凍,晶瑩剔透,似水一樣,一般添加紅糖水後即可食用。
血粑鴨
血粑鴨的主要食材是鴨和糯米,配料主要是辣椒和甜醬,血粑是指混合了鴨血的糯米塊,将鴨血與糯米拌勻,等晾幹後切片然後油炸.接着是鴨的做法,鴨要去除内髒、頭、腳、頸和脊骨,剁成塊狀下過爆炒,等鴨子差不多熟了以後在焖一會讓它的肉汁更變濃。
隔年熏臘肉
湘西的隔年熏臘肉跟我們平常的在臘月裡吃的臘肉是迥然不同的。隔年熏臘肉的肉大多選擇豬肉,有時候也會有人用雞肉、狗肉,先用鹽抹一遍然後用繩子穿過挂在竈頭上方,接着就任由它風幹了,一般需要風幹半個月,時間越長,肉的味道、口感越好。
鳳凰酸魚
鳳凰酸魚大多用的是鯉魚,将鯉魚清洗幹淨,放在酸壇上,然後均勻地撒上辣椒面、鹽,跟生姜、大蒜、香料等佐料拌一拌,這樣腌制三四天,在把魚從酸壇中取出來,在酸壇的底部鋪一層糯米飯,然後一層魚一層糯米的鋪上來,每一層都要壓實,之後密封,要與空氣隔絕...
陰米和糖散
陰米和糖散隻是湘西人的叫法,因為陰米陰幹後要用沙子炒,所以也有人把陰米叫做炒米,但我百度後卻發現湘西人做得陰米和百度裡的炒米有很大的區别,從百度的圖片來看炒米都是金黃色,看起來比較硬,而湘西人做的陰米卻是白色的,有點像爆米花,口感上也是綜合了米花和炒米的優點,香香脆脆百吃不厭。
包谷酸炒臘肉
包谷酸是湘西人的叫法,在湘西州龍山縣某些土家族聚居地區又将它叫做“雜辣子”。我的老家在湘西州龍山縣的八面山上,每年秋收之後,當地百姓都會制作包谷酸。包谷酸制作特别簡單,但也各有各的特點。制作時,先用石磨将玉米粒磨成粉,雖然現在家家戶戶都有了打米機,但是人們還是認為用石磨磨出來的玉米不失原味。将磨好的玉米粉中加入少許的鹽和辣椒,進行攪拌,這就完成了第一道工序。
米豆腐
湖南土家族、苗族地區少數民族的一種傳統風味小吃。當年劉曉慶主演的影片《芙蓉鎮》帶來的效應,所以芙蓉鎮所産的米豆腐最為有名。
油粑粑
油粑粑是湘西老少鹹宜的小吃。以黃豆與粘米浸泡後磨漿,在鐵瓢中盛漿,包上酸菜、辣椒、豆腐幹或肉爛,炸制金黃,油香四溢,酥脆爽口,常用來佐酒,或加湯煮食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