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東林富
01
今天是傳統佳節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們在今天吃元宵,舉行賞花燈,猜燈謎,舞獅子、踩高跷、劃旱船等活動。
元宵節也是一個合家團圓的節日,今天是農曆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在大衆的心理上,過了正月十五,這個春節才算是正式過去了。
家長可以收藏這篇内容,有時間給孩子講一講元宵節的由來、風俗,讓孩子了解我們中國的這個傳統佳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上元節"這個名字的由來是這樣的:北魏時期,道教有"三元神"之說,"三元神"分别指"上元天宮"、"中元地宮"、"下元水宮"三位神靈,他們的生日分别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又叫"上元節"。
唐代的蘇味道寫詩《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随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秾李,行歌徑落梅。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蘇味道的這首《正月十五夜》,寫得就是唐代過上元節時的盛況,街上火樹銀花,人來人往,車水馬龍,沒有宵禁,人們可以随意遊玩。
"燈節"也是元宵節的另一種稱呼,元宵節有賞花燈,猜燈謎,借燈興舞的習俗,所以,元宵節又叫"燈節"。
02
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的來曆和典故,關于元宵節的來曆,大體上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西漢時期,劉邦去世後,大權被皇後呂雉所掌握。呂氏宗族想奪走劉家江山,大将軍周勃平定了呂氏一族,就是曆史上的"諸呂之亂"。
劉邦的兒子劉恒成為了皇帝,也就是曆史上的漢文帝,漢文帝把取得勝利的這一天,也就是正月十五定為歡慶的節日,漢文帝規定,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家家戶戶要賞月、觀燈、舞獅子、吃元宵,"元宵節"便由此延續下來。
第二種說法是,根據北大中文系文學博士陳連山先生所說,元宵節起源于漢武帝創立的泰一祭祀,就是皇家祭祀。
這類祭祀,就是在新年的第一個滿月之夜燃火直到通宵,表示天人都能求得平安康泰之意。
第三種說法是東漢明帝下令在正月十五的滿月之夜要在宮廷、寺院"燃燈表佛",到了唐代之後,元宵節燈發展的盛況空前,并出現了賞燈和一系列狂歡活動,到了南宋,人們開始把謎語系在花燈上,既賞燈,又猜謎,娛樂性更強。
總體上來說,元宵節出現在漢代,到了東漢末年才成為節日,到隋代初期,元宵節才完全成熟。
明清以來,元宵節更是被作為春節的結束,因此很熱鬧,過完元宵節,春節基本上就過完了。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進入正軌。
03
元宵節有哪些習俗呢?
吃元宵。元宵節吃元宵這個習俗一般認為是從宋朝開始的,當時稱之為"浮元子",因為這種用糯米做的甜品,圓圓的,放在水裡煮的時候,會漂起來,所以就叫"浮元(圓)子"。
到了明朝,才改名叫元宵。
元宵象征着合家團圓,萬事如意。吃元宵意味着在新的一年裡,全家幸福、團圓,平安健康。
賞花燈。花燈種類繁多,材質多樣,比如有竹木、绫絹、羽毛、貝殼等等各種材質的,上面配上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在晚上顯得非常好看。
猜燈謎。在花燈的下面綁上一個謎語,猜對了就可以得到獎品,是廣大群衆都很喜歡的一個活動。
另外還有踩高跷、劃旱船、舞龍、舞獅、秧歌等傳統藝術表演,再加上鑼鼓的渲染,讓這個節日熱鬧非凡。
04
給孩子在元宵節講一講中國傳統民風民俗,讓孩子在這個團圓的節日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打個視頻電話,在濃濃的親情氛圍中,讓孩子過一個有儀式感的元宵節。
我在去年就給爸爸媽媽用了移動全千兆,上網速度快,"移動全千兆,暢快過新年",無論是年初一還是今天的元宵節,爸媽和我女兒視頻都很高興,女兒的嘴也很甜,一句句問候,讓姥姥和姥爺高興地合不攏嘴。
我媽也愛和我們打視頻電話了,用我媽那句話說,視頻不卡了,打起電話來更順暢,不費勁,沒事和我聊一聊他們在老家的近況,讓我更放心。
現代網絡技術的發達,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讓孩子通過視頻給老人問個好,教孩子尊重老人,懂得禮節,到什麼時候都不過時。
元宵節過後,我們又要投入到一年緊張的工作中去,孩子們也要開始上學,一年之計在于春,祝大家在牛年都有好運氣,都有新收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