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無論古今中外任何時期,軍隊都是對一個國家政權的穩定和存在是至關重要的存在,所以最高統治者總會想法設法或牢牢掌握住軍隊或給以強力的制約。一旦軍權旁落或者勢大,往往會不利于國家的正常運行,甚至造成社會的動蕩。
然而在明朝的曆史上卻出現了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時任内閣首輔的張居正竟能繞過皇帝完成調動部隊的一切所需手續,私自調兵遣将!明朝内閣首輔的确權柄不小,但是要說權力最大的内閣首輔就非萬曆初年的張居正莫屬,甚至于民間流言都稱其為張攝政,權柄之大可見一斑。那麼這張居正的權力又如何發展到這麼大,甚至可以染指兵權呢?
這就要從内閣的設立說起了,明朝立國之初沿襲了前朝的官員體系,設立有丞相。但是自古以來皇權和相權都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而恰好朱元璋從草根逆襲上位不僅權力欲極強,而且也不吃制約平衡的帝王術那一套,所以幹脆廢除了丞相制度,直接統禦六部。這樣一來,皇帝就不得不每日面對海量的公務,讓朱元璋忙的焦頭爛額,極大的牽扯了自己的精力和時間,所以朱元璋又成立了内閣,召集内閣大學士協助自己處理公務,盡管大學士品級不高僅僅是五品,但是由于可以靠近皇帝言論直達天聽,所以位低權重。
内閣大學士擁有一項極大的權力——拟票,即在群臣上書的奏折中寫上自己關于此事的處理意見,一般的事物大學士就可以直接決定,皇帝關注的或者軍國大事會再次送呈皇帝批閱,皇帝會用專門的朱筆批紅,寫下自己的意見,不過大多時候皇帝的批紅和大學士的意見往往是一緻的,這就足可以看出大學士對于皇帝決策起到的巨大影響力了。
發展到後來,明朝中後期的皇帝懶得處理政務,幹脆直接把批紅的權力給了司禮監,由司禮監掌印大太監負責批紅,這時候内閣和司禮監就會形成互相制約的關系。結果到了萬曆時期,這一平衡又被打破了,由于皇帝年幼,國家的具體事務基本上全由内閣首輔大臣張居正負責,而張居正卻與司禮監大太監馮保關系匪淺達成了進退一緻的戰略同盟,如此一來内閣轉呈過來的公文很快就會得到司禮監同意執行的批紅。
所以即使張居正一封奏折送到司禮監申請從外地調兵遣将,馮保執掌的司禮監也會很快予以同意執行的批示。雖然張居正此人沒有可能當上皇帝,但是以他的地位和權力,從朱家的後代裡挑一個出來另立個新帝還是沒有多大問題的。據傳萬曆帝曾經犯過許多錯誤,氣的李太後一度想要扶植潞王取而代之,毫不誇張的說,如果張居正在這個關頭再加一把火,估計萬曆皇帝也很難不下台。當然,這裡面也有李太後和張居正糾纏不清的關系在裡面,但是無論如何,張居正都算得上明朝實力最強的首輔。
其實無論是明朝的内閣學士還是清朝的軍機大臣,都是皇帝加強君主專制的手段,他們雖然擁有決定國家日常事務的權力,但是地位并不高,嚴格來說大多時候更像皇帝的秘書,隻有建議權。不難發現在明清時期由于君主專制的加強已經極少有臣子敢于直接向皇帝叫闆,而往前的唐宋時期則比比皆是,比如包拯和宋仁宗,宋仁宗沒有子嗣包拯就直言進谏盡快确立太子以防止國家動蕩,這要擱在明清時期是不敢想象的。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于《明朝出了個張居正》等書,小編保證内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