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是長期用眼過度導緻的眼科疾病,我國有史以來有記載的第一位近視患者是“眼如望羊”的周文王,東漢經學家劉熙在《釋名》中解釋“望羊”就是“遠視茫茫”的意思,遠一點就看不見。南宋文學家葉夢得在《石林燕語》中提到歐陽修“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可見近視度數之深。隋代太醫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把近視稱為“目茫茫”或“目不能遠視”,并認為“夫目不能遠視者,由目為肝之外候,腑髒之精華,若勞傷腑髒,肝氣不足,兼受風邪,使精華之氣衰弱,故不能遠視”,即近視是因為肝髒受損而導緻的,這種解釋可謂是讓人腦洞大開。
南宋收藏家趙希鹄在《洞天清錄》中說“叆叇,老人不辨細書,以此掩目則明”,老年人眼花看不清小字,将“叆叇”放在眼前則字清晰放大數倍。明代文學家田藝蘅在《留青日劄》中說“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绫絹聯之,縛于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餘。餘曰,此叆叇也”,這說明“叆叇”就是眼鏡。隻不過在明代眼鏡的制作工藝繁複,價格昂貴到驚人地步,一副眼鏡的價格幾乎與一匹馬差不多,普通人還真用不起。
明代崇祯年間蘇州工匠孫雲球利用機械原理發明鏡片研磨機“牽陀車”,改進天然水晶石磨制鏡片技術,可以制作出各種光度的鏡片,滿足近視人群的需要,孫雲球所著的《鏡史》對推動眼鏡制作技術進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經過孫雲球的技術革新後,眼鏡價格直線下降。清初學者葉夢珠在《閱世編》中說眼鏡“順治以後價漸賤,每副值銀不過五六錢。近來蘇杭人多制造之,遍地販賣,人人可得,每副值銀最貴者不過七八分,甚而四五分,直有二三分一副者,皆堪明目,一般用也”。
清代康熙年間眼鏡的制作與銷售在北京、廣州、蘇州等地蓬勃興起,眼鏡被人們廣泛使用,在蘇州甚至出現專門生産眼鏡的手工作坊。清代文學家李行南在《申江竹枝詞》中說“少年不盡風流态,理聰斜窺紅粉妝”,描寫了江南一帶年輕人以戴眼鏡為時髦,結婚時新娘用有色眼鏡遮掩羞容。
197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江蘇吳縣(今蘇州市吳中區)清代湖廣總督畢沅墓中出土一副折疊式水晶眼鏡,這是我國第一次考古發掘出土眼鏡的實物資料。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水晶辛寒,無毒……安心明目,去赤眼,熨熱腫,摩翳礙”,所以我國古代眼鏡的鏡片都是用天然水晶手工磨制而成,戴上後對眼睛有清涼作用。據清代學者李光庭在《鄉言解頤》中記載,清代眼鏡的深淺标度是根據子醜寅卯十二地支來劃分的。
戴眼鏡的雍正
雍正皇帝是清代諸帝中少有的眼鏡“發燒友”。雍正皇帝年少時酷愛讀書,登基後更是“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引自清·昭槤《嘯亭雜錄》),在位13年批閱的奏折、部本、通本有30萬件,留下批注字數超過1000萬字,書讀得多了、奏折批得多了,眼睛也就近視了,就不得不佩戴眼鏡。據清宮内務府造辦處的檔案記載,雍正皇帝常備的各種眼鏡達35副之多。
雍正皇帝對眼鏡的鏡片、鏡框的選擇與設計,都要親自過目,具體指導,鏡片的材質主要有水晶、墨晶、茶晶、玻璃,鏡框的材質主要是象牙或玳瑁,鏡腿的材質主要是青銅,從材質的選擇到設計的款式都要求是最好的。比如,雍正元年(1723年)十月初二日郎中保德奉旨“按12個時辰,做近視眼鏡2副。再,哪個時辰看得多的,重做6副”。十月二十日郎中保德又奉怡親王允祥傳谕“将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鏡,每樣多做幾副,俱要上好的”。十月初五日由郎中保德将這批做好的眼鏡進呈禦前。又比如,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初十日奏事太監劉玉傳旨“照朕用的眼鏡,再做10副”(引自《清實錄·雍正實錄》)。
雍正皇帝把這些眼鏡随處安放,每到一地,随手可取,在皇宮與圓明園、甚至在銮轎中,都放有專門的禦用眼鏡,而且這些眼鏡根據雍正皇帝中的要求分别按照年齡、時辰來制作的,所以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雍正眼鏡有30歲眼鏡、40歲眼鏡以及50歲眼鏡等,而且每副眼鏡上還标識有時辰,由此可知在不同年齡、不同時辰雍正皇帝佩戴的眼鏡竟然是不同的。
當然,眼鏡這種好東西,雍正皇帝不可能一個人獨享,所以除了自己使用眼鏡外,雍正皇帝還經常把眼鏡賞賜給大臣,就連身邊的小侍衛都有機會得到雍正皇帝賞賜的眼鏡。或許對于雍正皇帝而言,眼鏡不僅具有實用性,更有裝飾性,佩戴眼鏡就是引領清代的時尚潮流。
雍正用過的眼鏡
可是,雍正皇帝的兒子乾隆皇帝卻對眼鏡極為抵觸,甚至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還寫了一首名為《拒絕眼鏡》的禦制詩,“器有眼鏡者,用助日昏備。或以水晶成,或以玻璃制。玻璃雲害眼,水晶則無弊。水晶貴艱得,玻璃賤易緻。老年所必須,佩察秋毫細。然我厭其為,至今未一試。揮毫撫箋際,原可蠅頭字。抑更有進焉,挈矩具精義。賴彼做斯明,斯明已有蔽。敬告後來人,吾言直深思”。
可惜任誰都沒有想到的是,末代皇帝溥儀卻是一個高度近視患者,不得不一輩子與眼鏡為伴。所以對于新鮮事物,無論是雍正皇帝還是乾隆皇帝,無論是喜歡還是反對,實用才是第一位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