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吳敬梓的代表作。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 ,借名流隐括全文”中,王冕是主要人物。作者也把王冕放在了全書的卷首,是想借當時的名流王冕來隐喻作者寫作此書的目的,可見王冕就是作者心中的理想文人。
王冕是名流,不是因為他家世地位顯赫,我覺得主要原因有三。
一、王冕是一個繪畫天才。
王冕是農民出生,七歲父親就去世了,她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供他讀了兩年書,因為實在無力供養,隻好讓他辍學去給别人家放牛,以減輕家庭負擔。但是,天才的光芒是難以掩蓋的。
放牛的時候,他省吃儉用節省下錢買書看。看到雨後的荷花美景,他就想,“要是畫出來多有趣!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我為什麼不自己學着畫?”我們普通人如果有這種不服輸的精神是不是很多事情就容易做好呢?從此,王冕把節省下來的錢買了畫畫用具,自己在湖邊看着畫。畫了三個月,畫出來的荷花“就像從湖裡摘下來貼在紙上的”,畫出了精神風骨。這可不是自學成才,繪畫天賦極高嗎?從此名聲遠揚,人們都慕名來買它的畫,他便成了名流。
墨梅
二、王冕天性聰明,學識淵博。
王冕“不滿二十歲,就把那天文、地理、經史上的大學問,無一不貫通”。也就是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才華,有學識,有見解,有風度。
自古以來,取信于民才能長治久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朱元璋親自來請教“何以能服浙人心?”王冕雖身居鄉野,但見解不俗,他認為要以“仁義”服人,而非以“兵力”服人。
朝廷頒布了八股取士之法,王冕認為這個法定的不好,讀書人隻有此一條榮身之路,便把其他方面的學問看的輕了。作者借此表達自己對當時八股文取士的科舉制看法。作者也借天象暗示文人有厄,借此隐括全文,上天降下一夥星君去維持文運,我想這便是此書中一些可敬的正面的文人形象吧,如杜少卿,虞博士等人。
三、王冕不俗。
“不好名者,斯不好利。”王冕便是這樣一個淡泊名利的不俗之人。
“不俗”,也是文中一個主要人物秦老對他的評價。因為他不俗,所以鄰居秦老敬他愛他。
王冕和書中的其他世俗之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别人追名逐利、攀附權貴,參加科舉,就盼得有一天金榜題名,跻身官場,光宗耀祖。如第一回中出現的三個四五十歲的頭戴方巾的讀書人,作者借他們的談話暗示了他們都是追名逐利、趨炎附勢之徒:危素當了大官,有權有勢了,住兩千兩銀子的大房子,“比鐘街樓的房子還大些”,這才叫體面。太尊、縣父母,門生,人人都來慶賀,沒有關系的也要想方設法拉攏關系以求蔭蔽,危老爺是人人豔羨結交的對象。
王冕和他們恰恰相反,在别人眼中,他性情古怪。他“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納朋友,終日閉戶讀書”,仿照屈原的衣冠,戴上高帽,穿上闊衣,執着鞭子,乘着牛車,載着母親,唱着歌曲,在村裡湖邊遊玩。孩子們三五成群地跟在他後面笑,他也不生氣。
危素賞識王冕的才華,想約見王冕。知縣時仁想方設法想通過他去巴結自己的老師危素,親自去邀他,被王冕拒絕了。他不願做官。别人都很難理解,如此大好的結交權貴的機會為何還要拒絕呢?他的理由是:“時知縣倚着危素的勢要,在這裡酷吏小民,無所不為。這樣的人,我為什麼要相與他?”可見他性格耿直孤傲,他看不慣官場的黑暗污濁,既然看不慣,又無力改變,但不去做官總能自己做主吧!于是他每天畫幾筆畫,寫寫文章,侍奉母親,生活雖然清貧,但樂得自在逍遙,内心充盈。古有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一入官場,勢必身不由己,曲意逢迎,難免做一些與心意相違的事。王冕如此高潔之士,堅持做自己,他的快樂有誰能真正懂得呢?明朝建立,皇帝請他做官,他又匆匆逃往山中,隐姓埋名。
王冕
孝順、正直、才學出衆、品性高潔、視功名富貴如草芥,堅持做自己,這便是吳敬梓筆下的理想文人的寄托——王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