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尾寒羊是原産于山東魯西南地區的一個優良綿羊品種,在當地有着數百年的育種、養殖曆史,在沒有引進國外專門化肉用羊品種之前,其一直是國内綜合生産性能最為優異的綿羊品種。第一個頭足夠大,成年公羊可達300斤以上,成年母羊可達180斤以上;第二長勢夠快,公羔育肥平均日增重可達0.7斤以上;第三産羔夠多,飼養管理得當的情況下,兩年至少可産3胎,且經産母羊每胎至少可産2~3隻羔羊,多則可達5隻羔羊以上。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少地區就引進了小尾寒羊進行養殖,或者與當地綿羊進行雜交改良,可以說相當一部分綿羊都含有小尾寒羊的基因,可見當時養羊戶對小尾寒羊的熱愛。然而随着養羊模式的不斷轉變,以及越來越多的國外綿羊品種可供選擇,不少養羊戶都淘汰或者打算淘汰小尾寒羊,認為小尾寒羊不如其他品種的羊好養。
小尾寒羊雖然優點很多,但缺點也非常明顯,那就是料口不好,通俗點來說就是挑食,一些粗、硬、劣的草料并不能較好地采食和利用。如果是放牧條件下,小尾寒羊可以自由采食适口性好的幼嫩牧草,隻要放牧回來稍加補喂一些精料,便可以有不錯的長勢和膘情,可現在對于多數養羊戶來說都沒有放牧條件,完全舍飼圈養以稭稈為主要草料的情況下,隻有喂大量精飼料才會上膘,而且每次喂料過後總會剩下一些料渣吃不感覺。除此之外,舍飼小尾寒羊生的比較多,但卻又常常因為飼養管理的問題,導緻羔羊斷奶成活率不佳。總的來說小尾寒羊就是不太适合舍飼圈養,因此養羊戶現在才不願意養小尾寒羊。
雖然養羊戶不願意養小尾寒羊,但在肉羊育種過程中小尾寒羊卻又是一個離不開的品種,沒有任何一個綿羊品種可以完全取代小尾寒羊。
首先和杜泊綿羊、澳洲白綿羊、薩福克綿羊等國外專門化的肉用羊品種相比,這些品種雖然飼料轉化率、屠宰出肉率都非常高,特别适合生産優質羔羊肉,但卻不适合我國國情,第一其繁殖率遠不如小尾寒羊,多數國外專門化肉用羊品種都為單季發情,也就是一年隻能産一胎;第二專門化肉用羊品種個體一般較小,前期生長速度比較快,但到後期長勢就慢了。
其次和湖羊相比,湖羊這幾年炒的雖然比較熱,其在繁殖率方面不輸于小尾寒羊,而且比小尾寒羊更适合舍飼圈養,但湖羊有一個明顯的缺點,那就是個體太小、長勢太慢,不否定湖羊種群中存在大個體的湖羊,但大部分湖羊體型都比較小,成年母羊僅有一百二十斤左右,其繁殖後代個體同樣比較小,且生長速度會比較慢。
現在大多數養羊戶都在養杜寒雜交羊、澳寒雜交羊,其要比小尾寒羊更好飼養,而且可以獲得更多的效益,但生産杜寒雜交羊、澳洲雜交羊,則必須要用到優質小尾寒羊來做母本,所以說雖然現在養羊戶不願意養小尾寒羊,其卻又是一個離不開的品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