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資易錯題100個?第七章中學德育第一節中學生品德心理與發展,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教資易錯題100個?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七章中學德育
第一節中學生品德心理與發展
一、品德概念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範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
(二)品德與道德的聯系
(1)個體品德的内容來源于社會道德
(2)個體品德的形成依賴于社會道德
(三)品德的心理結構
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四種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
1. 道德認識,道德認識是個體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
2.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認識所産生的一種内心體驗,是産生品德行為的内部動力,是品德實現轉化的催化劑。道德情感中義務感、責任感和羞恥感對兒童和青少年尤為重要。道德情感是道德行為的直接動因。道德情感表現形式上,主要包括三種:直覺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倫理的道德情感。
3. 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們自覺地确定道德行為的目的,積極調節自己的活動,克服各種困難,以實現既定目的的心理過程,道德意志通常表現為一個的信心、決心和恒心。
4. 道德行為,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是培養道德行為的關鍵,道德行為是衡量道德品質的重要标志。
(四)品德形成的一般過程
一般認為,品德的形成經曆依從、認同與内化三個階段。
1.依從,依從包括從衆和服從兩種,
2.認同,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态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其出發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緻。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一緻,将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二、中學生品德發展的特點
(一)倫理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識成分明顯1.形成道德信念與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動機中占據相當地位。
2.學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經曆一個長期的階段,表現出階段性
3.道德行為習慣逐步鞏固
4.品德結構更加完善
(二)品德發展由動蕩向成熟過度
1.初中品德階段發展具有動蕩性,初二年級是品德發展的關鍵期。2.高中階段品德發展趨向成熟
三、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
(一)外部條件
1.家庭教養方式
3.社會風氣
3.同伴群體,學生的态度與道德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們所歸屬的同伴群體的行為準則和風氣的影響。
(二)内部條件
1.認知失調,認知失調是态度改變的先決條件。
2.态度定勢,幫助學生形成對教師、對集體的積極的态度定勢或3.心理準備是使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4.道德認識
四、促使中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一)有效地說服
教師的說服不僅要以理服人,還要以情動人。教師進行說服時,還應考慮學生原有的态度。
(二)樹立良好的榜樣。多種示範方式的結合是較有效的。
(三)利用群體約定。經集體成員共同讨論決定的規則、協定,對其成員有一定的約束力,是成員承擔執行的責任。一旦某成員出現越軌或者違反規定的行為,則會受到其他成員的有形或無形的壓力,迫使其改變态度。教師則可以利用集體讨論後作出集體約定的方法,來改變學生的态度。
(四)給予恰當的獎勵和懲罰。
首先要選擇、确定可以得到獎勵的道德行為,
其次應選擇、給予恰當的獎勵物,
最後應強調内部獎勵。
一是給予某種厭惡刺激,二是取消個體喜愛的刺激或剝奪某種特權,懲罰不是最終目的。
(五)價值辨析
價值辨析是指引導個體利用理性思維和情緒體驗來檢查自己的行為模式,努力去發現自身的價值觀并指導自己的道德行動
第二節道德發展理論
一、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
(一)基本觀點
皮亞傑通過“對偶故事法”,發現并總結了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總規律,即兒童道德發展經曆從他律到自律的轉化發展過程,他認為10歲是兒童從他律到自律道德轉化的分水嶺.對偶故事法是皮亞傑研究道德判斷時采用的一種方法。
1.自我中心階段
2.權威階段,權威階段(5-8歲)也稱作他律期,該時期的兒童服從外部規則,接受權威制定的規範,把人們規定的準則看作是固定的、不可變更的,而且隻根據行為後果來判斷對錯。有人稱該時期為道德現實主義或他律的道德。
3.可逆性階段,8-10歲的兒童已不把準則看成是不可變的,而把它看做是同伴間共同約定的。同伴間的可逆關系的出現,标志着品德由他律開始進入自律階段,這一時期也稱為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道德發展到這個時期,不再無條件地服從權威。道德相對主義或合作的道德。
4.公正階段(10-12歲),他們開始傾向于主持公正、公平等。
(二)教育價值
1.重視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
2.不同年齡段的兒童需采取不同的道德方法
二、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
(一)基本觀點。他采用“道德兩難故事法”進行研究,最典型的就是用“海因茲偷藥”的故事,讓兒童對道德兩難問題作出判斷。三水平六階段。
1.前習俗水平,階段1:懲罰與服從取向階段,在這一階段,兒童根據行為的後果來判斷行為是好是壞及嚴重程度。他們還沒有真正的道德概念,服從權威或規則隻是為了避免懲罰,認為受贊揚的行為就是好的,受懲罰的行為就是壞的。階段2:相對功利取向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道德價值來自對自己需要的滿足,他們不在把規則看成是絕對的、固定不變的,評定行為的好壞,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習俗水平
階段3:尋求認可取向階段,也稱“好孩子”取向階段。處在該階段的兒童,個體的道德價值以人際關系的和諧為導向,謀求大家的贊賞和認可。
階段4:遵守法規取向階段。處于該階段的兒童其道德價值以服從權威為導向,他們服從社會規範,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懂法。
後習俗水平
階段5:社會契約取向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人認為法律和規範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種社會契約。他們看重法律的效力,認為法律可以幫助人維持公證。但同時認為契約和法律的規定并不是絕對的,可以應大多數人的要求而改變。
階段6:原則或良心取向階段。也稱為普遍倫理取向階段、普遍原則取向階段。這是進行道德判斷的最高階段,表現為能以公正、平等、尊嚴這些最一般的原則為标準進行思考。
(二)教育價值。
1.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
2.遵循學生的道德發展規律,
3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4.采用多樣化的教育方式
第三節德育及其主要内容
一、德育的含義
狹義的德育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四個部分構成。
二、德育目标
(一)總體目标
(二)學段目标:1.初中學段,2.高中學段。
三、德育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四)生态文明教育
(五)心理健康教育。
四、新時期德育發展的新主題
(一)生存教育
1.基本含義,身份教育與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并稱“三生教育”。
2.主要内容
3.生存教育的意義
4.生存教育的基本途徑。
(二)生活教育
1.基本含義,生活教育的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陶行知的教育理論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2.主要内容
3.生活教育的意義
4.生活教育的基本途徑。
(三)生命教育
1.基本含義
2.主要内容
3.開展生命教育的意義
4.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徑
(四)安全教育
1.基本含義
2.主要内容
3.安全教育的意義
4.安全教育的基本途徑
(五)升學就業指導教育
1.基本含義
2.升學就業指導教育的意義
3.升學就業指導教育的途徑
第四節中國德育過程
一、中學德育的過程的内涵
(一)概念。中學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按中學德育目标對學生在品德發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相應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對其政治意識、思想觀點和道德品質等方面施加影響,并引導其進行自我教育,從而促進學生品德發展的過程。
(二)德育過程與品德形成過程的關系
1.聯系
2.區别
(三)構成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德育内容
4.德育方法
二、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
(一)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
1.學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個心理因素構成,
知即道德認識,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
情即道德情感,是産生道德行為的内部動力。
意即道德意志,是調節道德行為的精神力量。
形即道德行為,是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水平的重要标志。
2.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知、情、意、行,以知為開端、以行為終結。
由于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德育影響的多樣性等因素,德育具體實施過程又具有多種開端,這可根據學生品德發展的具體情況,或從導之以行開始,或從動之以情開始,或從鍛煉品德意志開始,最後達到使學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諧發展。
(二)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内部矛盾運動的過程
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會所要求的道德規範)與受教育者現有的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其實質是社會矛盾在德育過程中的反應。學生品德發展的内部矛盾是學生品德發展的新需要與現有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
1.學生品德思想品德的任何變化,都必須依賴學生個體的心理活動。
2.在德育過程中,學生思想内部的矛盾鬥争,實質上是對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綜合過程。
3.青少年學生的自我教育過程,實際上也也是他們思想内部矛盾鬥争的過程。
(三)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統一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活動和交往是德育過程的基礎。
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響。
(四)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複的、不斷提高的過程。
1.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2.德育過程是一個反複的過程
3.德育過程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
第五節中學德育原則、途徑與方法
一中學德育的原則
德育原則是根據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過程規律提出的指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導向性原則
1.基本含義,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确的方向發展。
2.貫徹要求。
(二)疏導原則
1.基本含義,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2.貫徹要求
(三)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
1.基本含義,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于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2.貫徹要求
(四)教育影響一緻性與連貫性原則
1.基本含義,教育影響一緻性與連貫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的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緻,前後連貫的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2.貫徹要求
(五)因材施教原則
1.基本含義,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2.貫徹要求
(六)知行統一原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
1.基本含義,知行統一原則是指既要重視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又要重視組織學生參加實踐鍛煉,把提高認識和行為養成結合起來,使學生做到言行一緻,表裡如一。
2.貫徹要求。
(七)依靠(發揚)積極因素與克服消極因素相結合的原則(長善救失原則)
1.基本含義,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發揚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克服消極因素。
2.貫徹要求,教育者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分析,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優點和不足。
(八)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
1.基本含義,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是指教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導、說服教育、啟發自覺、,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動力,又要輔之以必要的紀律約束,并使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2.貫徹要求
(九)集體教育與個别教育相結合原則
1.基本含義,馬卡連柯指出:教師要影響個别學生,首先要去影響這個學生所在的集體,然後通過集體和教師一道去影響每個學生,便會産生良好的教育效果。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則”。
2.貫徹要求。
二、中學德育的途徑與方法
(一)中學德育的途徑。我國中學德育的基本途徑是思想政治課(品德課)與其它學科教學。
1.思想政治課(品德課)與其它學科教學。思想政治課(品德課)與其它學科教學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
2.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并通過活動和交往表現出來的。
3.課外、校外活動
4.共青團組織的活動
5.校會、班會、周會、晨會、時事政策的學習,
6.班主任工作。班級是學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單位,班主任是班級教育系統的主導力量。
(二)中學德育方法
1.德育方法的概念。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傳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養方式。
2.常用的德育方法。
(1)說服教育法。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确觀點的方法。說服教育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不論采用采取哪種說服教育的方式,都必須遵循以下基本要求:1.說服教育要有針對性。
2.說服教育感染性
3.說服教育要講究科學性和藝術性
(2)榜樣示範法。榜樣示範法是用榜樣人物的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優異成就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方法。
運用榜樣示範法應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1.選好的學習榜樣
2.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
3.引導學生用榜樣來調節行為,提高修養。
(3)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又稱陶冶教育法,它是教師利用環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運用情感陶冶法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1.創設良好的情景
2.與啟發說服相結合。
3.引導學生參與情景的創設
(4)實踐鍛煉法,實踐鍛煉法是讓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鍛煉思想,增長才幹,培養優良思想和行為習慣的方法。
運用實踐鍛煉法要注意一下幾點要求:
1.堅持嚴格要求
2.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3.注意檢查和堅持
(5)個人修養法,個人修養法是教師指導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自我反省,以實現思想轉化及行為控制的方法。
個人修養法對學生的自覺意識和自制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适合高年級學生使用。
(6)品德評價法,品德評價法又稱獎懲法,是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予以激勵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發展。
(7)角色扮演法
(8)合作學習法
3.選擇德育方法的依據。
(1)德育目标
(2)德育内容
(3)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