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狐最不能吃什麼?南美洲的叢林裡面,有一種特别的鳥類,全身覆蓋着褐色的羽毛,外表平平無奇,甚至有點蠢萌蠢萌的,但卻被一些人稱之為“惡魔鳥”,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雪狐最不能吃什麼?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南美洲的叢林裡面,有一種特别的鳥類,全身覆蓋着褐色的羽毛,外表平平無奇,甚至有點蠢萌蠢萌的,但卻被一些人稱之為“惡魔鳥”。
究其原因在于它的叫聲刺耳、難聽又尖銳,人類正常接受的噪音最大程度為80分貝,超過80分貝後,聽力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而油鸱能發出100分貝的叫聲,試想一下,晚上大量的油鸱一起發出叫聲,音量不斷疊加,身處叫聲的籠罩下,一般人可承受不了。
油鸱的叫聲也跟其他鳥類的清脆的叫聲不同,低沉、發悶,有些人稱之為“惡魔“叫聲,完全是因為夜晚漆黑的環境下,油鸱的叫聲确實有一種讓人毛孔悚然的感覺。
不過油鸱最為出名的并非其獨特的叫聲,而是其全身富含大量油脂,被譽為“行走的油包“。
油鸱油鸱是夜鷹目油鸱科鳥類,這是一種夜行性鳥類,習慣晝伏夜出。動物選擇夜行,并沒有其他原因,完全是一種避敵行為,大多數猛禽選擇白天捕食,夜鷹目鳥類夜晚出行則能夠輕松躲避天敵的追擊。
從親緣關系來看,油鸱與貓頭鷹關系很近,不過兩者的生活習慣可千差萬别。貓頭鷹是純粹的肉食性鳥類,以昆蟲、小鳥、魚類等為食,而油鸱則進化成了完全的素食主義者。
牛油果、油棕果、橄榄科果實是油鸱的最愛,這幾種果實中脂肪含量超過一半,油鸱完全依靠這些植物果實就能夠滿足一日的營養需求。
這些果實不僅能夠填飽油鸱們的肚子,還被油鸱用來築巢,聰明的油鸱吐出富含粘液的果實碎片,再配合泥土,就能夠修建一個相當舒适的巢穴。
目前尚不清楚油鸱為何進化出了這種的進食方式,要知道油鸱體型可不算小,本身又能發出尖銳的叫聲,成為肉食性鳥類完全沒有任何壓力,沒想到卻獨愛油棕果。
自然界植物果實的數量遠超動物,或許這樣的飲食習慣減少了競争對手,使得油鸱可以從容地活下去,不用擔心哪一天因為食物減少而出現滅絕的危機。實際上,棕榈油果并非僅僅被油鸱食用,秃鷹和鹞也經常吃這種果實。
别看人家體内脂肪含量高,被戲稱大胖子,但成年油鸱飛行起來毫無壓力,甚至十分靈敏。
夜間出行時,它們從來不擔心撞到洞穴的牆壁,因為油鸱不僅具備出色的視覺,同時還擁有跟蝙蝠一樣的本領,即回聲定位。
哺乳動物依靠視覺來辨别方位,具備回聲定位系統的動物則依靠主動發出信号來探測周圍的環境,并且從周圍環境的回聲中獲得傳送反饋,然後判斷前進的方位。油鸱通過回聲定位可以實現夜間任何時間段的飛行,不用擔心碰到障礙物或者其他同類,這也是油鸱的最大秘密。
當然,油鸱的煩惱并非是飛行,龐大的體型、靈活的飛行技巧,使得這種鳥類很少有天敵能夠針對。而油鸱體内豐富的脂肪引來了觊觎,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将主意打到了它們身上。
行走的油包成年的油鸱由于飛行敏捷,很難捉到,但油鸱寶寶則完全不同,成年油鸱為了幼年油鸱順利成長,喂養了大量的油果,使得雛鳥體内聚集了大量的脂肪,體型還要超過成年油鸱,簡直像一個肉球一樣。
當地的印第安人發現了這一幕後,開始大量捕捉油鸱幼鳥。由于油鸱幼鳥翅膀沒有發育起來,并不會飛行,印第安人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捕獲大量的油鸱幼鳥,不過一些貪婪的印第安人并不滿足于收獲幼鳥。
他們特意在油鸱繁殖季節,來到其栖息的洞穴外面,架起大鍋,煙熏洞穴裡面的成年油鸱,用木棍搗毀油鸱的巢穴,從而擒獲大量的油鸱,幾乎将油鸱一網打盡,然後丢進鍋裡面,進行煉油。
在物質不發達的年代,油鸱成為了印第安人主要的油脂來源,甚至油鸱煉出的油幹淨透明,能夠長期存放,以至于世世代代的印第安人都十分依賴油鸱,幸虧油鸱能夠發出尖銳的叫聲,否則的話族群根本活不到現在。
憤怒的油鸱集體發出100分貝的叫聲,使得不少印第安人因此失聰,好在油鸱生存的洞穴又長又深,印第安人也不願意冒着巨大風險來捕獲幼鳥。
油鸱能夠生存下去,難聽的叫聲功不可沒。不過即便如此曾經每年都有成千上萬隻油鸱幼鳥被扔到鍋裡煉油,現在我們還能夠看到這種鳥類可真不容易。
我們無需指責印第安人,為了生存,原始部落不得不采用野蠻的方式來收集生存資料,而現代文明下各種各樣的熬油技術被發明出來,使用油鸱熬油這種殘忍的方法也就逐漸地被取代。目前油鸱栖息地已經被建成了公園,給予了保護,這種可愛的動物終于能夠自由自在地生存下去。
南美有一處著名的“大隧道”,一些作家稱其長達4000多公裡,實際上并沒有那麼大,因石灰岩層中的水長期沖刷而形成,其真正的用途就是油鸱的栖息地。
一些人認為大隧道是世界未解之謎,完全是被忽悠了。油鸱們能夠在印第安人手下活下來,這麼一個大的巢穴也起到了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