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孔子和老子的比較

孔子和老子的比較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7 12:22:47

概述

在中國思想史上,根植于中華本土而影響深遠的是道家和儒家。這兩家思想是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主幹支柱,其不僅影響着華夏曆史的發展進程,而且造就了中國人的文化特質。

老子與孔子都與陳地有着深切的不解之緣。陳地是中國哲學家鼻祖老子的出生地,又是孔子遊說儒家思想的主要地域,民衆對這兩位東方文化巨人懷有特殊崇拜及緬懷之情。對于儒、道兩家學說,古今有創見的論述甚多,本文僅就兩派思想的差異和共同之處略加述說。

一、從表面看,孔子思想與老子

孔子和老子的比較(儒道同源老子孔子及其思想)1

思想迥然不同

孔子和老子分别是中國儒、道兩大文化體系的創始人,生長在中國這塊土地的人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孔子與老子思想的熏陶與影響,然而從表面來看,兩學說思想迥異,甚至截然相反。孔子一生追求仕途成功,力圖恢複西周社會的禮樂制度,渴望實現自己的仁政德治理念。在他心目中,最值得效法的偶像是周公。孔子在陳居教4年間形成的“中庸”思想,使孔學更加完美。“中庸”不是折中、調和,而是如成語“若即若離”、“恰到好處”、“适可而止”,體現了善與美的融合。他創立的“中庸”之道,曆來受到推崇,被看作是決斷事物的最高标準。孔子的處世态度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即使在他奔走颠簸飽受斷糧之苦,痛遭狂人譏諷,抱負理想受挫未果之際,也從未改變自己的主張,仍堅持“以治天下為己任”的人生觀。直至前481平孔子71歲高齡時,得知田成子(後來的齊桓公)殺國君齊簡公(姜壬),他認為此舉“大逆不道”,沐浴後拖着老軀去朝見魯哀公,請求派兵讨伐齊田氏,以正君臣之義。可見其觀念至老不移。

與孔子不同的是,老子的主張則是“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視為君于之術。老子《道德經》充滿高深哲理,他将“道”看作萬物本源,是超越時空的絕對精神。在政治思想上,老子反對儒家的“仁”,主張“無為而治”,無知、無欲的生活,向往“小國寡民”的社會。所以當他看到周王室衰微,乃歸故裡,又遭陳國滅國之痛,遂西行出關隐居,飄然不知所終。老子走的是一條“緻虛的思維路線”。

孔子和老子的比較(儒道同源老子孔子及其思想)2

老子提倡的“自甘淡泊”、“師法自然”、“上善若水”、“以柔克剛”等富有哲理的思想,永遠啟示着人們朝着寬闊時空前行。

孔子對于老子,譽之天上的龍,贊歎不已,通過孔子赴京都洛邑向老子問禮知他對老子深邃智慧的敬慕之情。然孔子對于這位長輩的諄諄告誡并未聽從實踐。老子“深藏若虛”的哲理,孔子不能接受,對老于“小國寡民"消極避世和“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學棄知”的主張更是抗拒。

孔子的政治主張及處世态度得到後世上下的肯定與贊譽,曆代帝王屢屢加封賜以至高無上的榮銜,受到祭拜。偉大而嚴肅的史學家司馬遷對孔子的評價,借用了《詩經》中“高山令人仰,大道讓人遵循”來形容孔子的偉大崇高。南宋理學大師朱熹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形象地比喻了孔子在中華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孔子和老子的比較(儒道同源老子孔子及其思想)3

二、從深層次看,儒、道文化同出一源

從上述看,孔學與老學在思想觀念上顯然有着殊異,主張相左,然而從深層次看,特别是從學術思想起源上看,兩家學說卻存有着密切的關聯,《老子》五千言的内容與孔子的儒學在精神實質上有不少相通之處,可謂同源而異流。

在先秦時期,論思想學派,隻提到儒與墨兩家,《孟子》、《韓非子》中均說:“世之顯學,儒墨也。”關于墨家、根據郭沫若先生所說,墨家出于儒家子張學派。而“道家”這一名詞,不見于先秦古書中,隻是在《史記》的《陳平世家》等篇中始提出。依據胡适之先生的說法,老、莊思想當歸入儒、墨兩大體系中,所謂“諸儒”也。“儒”字的本義為柔,而《老子》書中的教義,正是“寬柔以教,不報無道”的“柔道”。“儒,柔也”,老子的教義也正代表儒的古義。

孔子和老子的比較(儒道同源老子孔子及其思想)4

按照胡先生在《論儒》中的說法,被稱為“以柔克剛”的思想體系,實是殷商時期原始的儒所奉行的處世理論與原則。也就是說孔子與老子思想本是一家,老子代表的是原殷商之儒,是儒的源頭,孔子則是殷商之儒的改造和發展。老子是殷商老派的儒,這可從《禮記•曾子問》中得知,書中有二則有關老聃對孔子講述禮法的記載、第二則說:靈柩出殡途中,遇到日食,不見陽光,靈車要停下來,靠在路右邊,送殡人要停止哭泣,等待太陽出來再繼續前進。老子說:“這樣做是合乎禮法的。”說明老子是位谙熟禮法的大師,所以孔子才會千裡迢迢專程前往拜訪,虛心向老子求教問禮。

再聯系到儒家曾子的“犯而不校”的思想,其柔順謙卑的人生觀,正是從殷商以來的正宗儒行中提煉出來的。孔子漸漸超越了正統遺風,建立了剛毅弘大的新儒行,自成新氣象。孔子認為“以德報怨”、“不報無道”是違反人情的教義,是不足為訓的,因而上升到新的教義:“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在認識上進了一層。

孔子和老子的比較(儒道同源老子孔子及其思想)5

必須指出,儒家學說是孔子及其弟子與後繼者共同完成的,并且是經曆代補充、發展,才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内涵,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文化主流。同樣,作為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老子《道德經》,也經過不少後學者的注釋完善,最終才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哲學著作。

中華民族延續至今的儒、道兩大思想流派,互補相濟,不可分割,共同支撐着中華文化這座輝煌巍峨的大廈,使她充實、完整,魅力無窮,博大精深,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孔子和老子的比較(儒道同源老子孔子及其思想)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