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 52歲再讀大學,是“浪費教育資源”嗎?
“家長請留步,學生進去就行了”“我就是學生,我是來報到的。”9月13日,在湖北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這樣的對話在魯新林同學和學校工作人員間出現過多次,他隻好不斷出示自己的錄取通知書。52歲的魯新林,成為該校曆史上年紀最大的新生。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給自己定了目标,将來還要專升本。”
“我先以為他是家長,告訴他家長請留步,行李放在校門口就好,會有志願者幫忙。”學校職工耿娟說,聽到魯新林說自己就是大學新生時很是驚訝。
魯新林辦完手續到寝室,一路上還是不斷有人把他當做家長。“不是說家長不能進校嗎?他怎麼進來的。我們隻能解釋,其實他是學生,周圍的學生都十分驚訝。”耿娟說,到了寝室,室友許振坤和王子健都不敢相信,二人表示,“我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驚訝,第二反應是好勵志,這麼大年紀還來學校讀書。”
談及自己考大學的經曆,魯新林告訴記者他是襄陽人,去年十月因身體原因從單位提前退休,就決定參加今年的高考,考了411分。因為以前讀大學學的是漢語言文學,語文沒有怎麼複習,就考了100分,其他科目特别是英語和數學很吃力,高考總成績不算特别理想,“我已經做了決定,将來要專升本”。
随後,記者聯系上了魯新林的女兒,對方告訴記者:“爸爸告訴我們準備參加高考時,我們沒有特别驚訝,因為退休前他就常在家裡說将來要學很多東西。準備複習的時候,我還把我以前高中的課本和學習資料給他。”
魯新林說:“我不想退休後每天打打太極釣魚,希望可以活得更充實些,也是想給女兒做個榜樣,年輕人更要堅持終身學習。”
有人稱贊他“活到老學到老”,也有人質疑他“浪費教育資源,應該把機會留給年輕人”。9月15日,魯新林回應記者稱,被人質疑浪費資源是一種誤解,原因有二:很多大專高職院校完不成招生計劃;國家倡導學習型社會。
魯新林:還沒有,按照防疫政策,到學校後要在寝室隔離三天,現在還在隔離呢。
魯新林:很習慣,現在孩子的整體素質要比我們當年高,一代比一代強。和室友相處愉快,我不讓室友喊我叔,他們都喊我哥呢。
魯新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退休生活,有人會去釣魚、下棋、周遊世界,我就覺得我退休了還是要充實,考大學能讓人充實。大學環境單純,我來這學習有益于我身心健康。
魯新林:我是去年9月份開始備考的,總共加一起有9個多月的時間。我是學漢語言文學的,語文、曆史、地理、政治有老底子,沒怎麼複習,主攻數學和英語。數學比原來難多了。剛開始複習時,看高中數學課本,發現好多不會,我又把初中數學過了一遍。我的目标是考本科,複習到一半時知道自己考不上本科了,就決定考大專。身體不好也沒有太拼。
問:現在進入大學了,下一步計劃是什麼?畢業後再去發揮現在學的專業特長嗎?
魯新林:我目前的計劃是專升本,争取考上本科。本科畢業以後,再考慮下一步。反正人一定要往前走。
魯新林:注意到了。上歲數了,不容易生氣。我尊重他們的質疑,但我不認同他們的觀點。教育專家把為什麼不是“浪費教育資源”的原因講得很透。我覺得我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家人教育小孩時會說,你看他這麼大都要學習;同學看到我後會想:他這麼大還在學,學習太重要了;現在倡導學習型社會,青少年要學,難道我們中老年人就不學了?
魯新林稱,他注意到很多網友在說他“浪費教育資源”,他尊重不同意見,但不認同此觀點。“不是浪費,教育專家陳志文和儲朝晖把這個道理說得很透。”
記者注意到,上述質疑聲出來後,陳志文和儲朝晖接受了媒體采訪。
陳志文表示,2001年國家取消高考25歲年齡限制,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非常豐富,很多大專高職院校招不滿生是現狀,不存在“浪費”;魯新林“活到老學到老”,有很好的示範作用。
儲朝晖稱,國家倡導學習型社會,未來幾年會有更多的高齡考生去大學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人們的觀點也會趨于一緻:終身學習有益身體健康。
2019年,一段 "52歲維修老闆自學 1 年考上本科,2門專業課成績考第一"的視頻在網上引發關注。記者聯系上這位 52歲的同學楊小勇,他稱,自己原本在黔東南老家開電器維修店,2017 年 9月,兒子入伍當兵,他便用兒子的書自學,次年參加高考。收到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後,他一度猶豫了,經學校鼓勵,并為其減免學費、住宿費,解決了生活費,他最終決定去上大學。
家人剛開始并不支持他,作為家中頂梁柱,楊小勇也有壓力,但從大一下學期開始,妻子和女兒也來到學校陪他讀書,從行動上支持他。他表示,自己上大學後,感覺孩子們也受到了激勵,兒子在部隊表現很好,目前已被部隊留任士官,而 9 歲的女兒來到其大學附近上小學後,進步也很大,他覺得自己這個大學沒上錯。
52歲的楊小勇1986年高中畢業後便參加工作了,沒上過大學,更沒想過自己會在年過半百時再踏入大學校園讀書。
在黔東南老家,他有一雙兒女,兒子上高中,女兒上小學。他開了一家電器維修店,妻子開着一家早餐店,工作之餘,他就看點維修專業的書,讀點雜志,這樣的生活,他甘之如饴。直到2017年,上高三的兒子應征入伍,沒有參加高考。他支持兒子的決定,但還是覺得,不管在部隊還是将來退伍,兒子總歸要繼續學習。
于是,他拿起兒子的書開始複習,打算自己參加高考,給兒子做個榜樣。楊小勇白天在店裡維修電器,晚上時間幾乎全部用來複習功課,離開校園31年的他,自學起來并不那麼容易。"我以前學的是理科,我兒子學文科,我也就用他的書複習文科,英語對我來說很難,一直複習得不太好,數學剛開始也有點吃力。"2018 年高考,楊小勇最終考了496分,雖然他覺得不理想,但已經超二本線19分。
分數出來後,楊小勇對于填報志願、上哪一所大學卻沒什麼想法,最終,在妻子和大學生小表弟的建議下,填了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的電子商務專業。
2018年8月中旬,錄取通知書到了,他還是不太願意去上大學,畢竟他年紀較大了,作為家裡的頂梁柱,得顧慮家庭經濟問題。2018年9月,其他大一新生已經開學,楊小勇還沒去報到。
"我們縣沒有過這麼大年紀考大學的先例,鎮裡的武裝部部長知道我考大學也很關注,經常問我‘成績出來了嗎’、‘錄取通知書來了嗎’,一直覺得考上大學是好事,鼓勵我上大學。學校書記也給我打了好幾次電話,跟我談學習和理想,鼓勵我去上大學,也問我是不是因為錄取的專業不喜歡,如果不喜歡,去了學校也可以申請調劑……後來我的想法慢慢發生轉變,決定去上這個大學。"
當時,楊小勇家剛修了一棟新房子,還欠着10萬元的貸款,他開電器維修店一年能收入七八萬元,上大學四年,家裡的收入就少了30萬左右,但他覺得用這個錢換一個不尋常的上大學經曆值得。此外,學校領導和老師一直很關心楊小勇,為了解除其後顧之憂、圓大學夢,為其減免了學費、住宿費,并為其在學校安排了兩份兼職,每個月光兼職收入就有1800元,完全可以覆蓋他的生活費,這也是楊小勇最終決定來上大學的原因之一。
妻兒也來陪讀入學後,楊小勇便申請從電子商務專業調劑到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前我自己看書,一些文學作品經常讓我很感動,我有沖動想把自己的感觸寫下來,但因時間問題和知識水平有限,就一直下不了手,動不了筆。"大一第一學期,楊小勇對于大學學習有些不适應,尤其是計算機課,學起來有點吃力,挂科了,但在專業課方面,他的表現不輸同班同學,甚至要比很多同學好一些。
" 漢語言文學考了班級第一,我們班總共 59 人,我的年紀反而在學習上有優勢。" 他說,學校領導鼓勵他的話就像他心中的 "定海神針",支持着他克服不适應,專注學習。大一第二學期,楊小勇的學習越來越得心應手,重修計算機通過了,大學寫作也從上學期的前幾名躍居第一。
更讓楊小勇欣慰的是,自己上大學激勵了兒子和女兒,他覺得自己這個大學沒上錯。他上大學後,兒子在部隊的表現越來越好,今年服兵役滿兩年時,被部隊留任士官。
而9歲的女兒就在附近的小學上四年級,"來到這邊後,她學習上進步也很大,可能也是大學的這種學習氛圍感染了她 "。楊小勇說對于大學畢業後的生活,他還沒有具體的規劃,目前就想着把大學生活過得充實一點,不要浪費時間,平時就多去圖書館,多看書。"現在我已經大二了,已經開始嘗試寫下自己讀書時的一些感悟,但還不夠好,我還要嘗試寫小說,争取在大三發表自己的作品。"
52歲上大學,面臨着來自外界和自身的阻力,甚至遭到冷嘲熱諷。首先,人們會發問,52歲還适合上大學嗎?年過半百,與年輕人相比,精力和記憶都會下降,有人認為,此時學習猶如錯過春種,似乎也會延誤秋收。人生固然有生物節律,從幼童到青壯年,都是學習的好時光,但人過半百,未必就錯過了學習的好時機。
一方面,人生無涯,學而不止,活到老學到老。另一方面,神經生物學的研究結果表明,人的大腦神經元終生都在生長和更新,可以從生物機制上保證人進行終生學習。海馬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大腦區域,簡單來講,主要負責學習。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證明,人在79歲時大腦中的海馬體也有新神經元或新神經的形成。這意味着老年人仍然可以像年輕人一樣完成學業,并且取得好成績,當然,可能需要的時間和精力更多一些。更何況,根據最新的劃分标準,52歲還算不上“老年人”呢。
把時間軸拉出來,就能清晰看到學有何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2021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2020年的77.93歲提高到2021年的78.2歲。以78.2歲計,大學畢業出來,還有20多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如果可以獲得工作機會,并能勝任工作,就是為社會添加财富和貢獻。即便找不到工作,通過學習,也是從各方面提升了自己,對全民素質和文明水平的提升做貢獻。退一步講,在家庭中還能更好地輔導和教育孫輩,将經驗、觀念、理論和技能薪火相傳。
當然,亦有嘲諷之聲,認為他們占用了年輕人的上大學名額。然而,從法律和倫理上看,上大學并不是年輕人的專利。
考大學以學習能力為标準,與年齡無關。從教育理論和倫理來看,中國曆來有“有教無類”的傳統和認同。無論什麼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這種平等的教育思想是中國千百年來的文化傳統,同樣也體現在受教育者的年齡上。無論什麼年齡,無論男女,都可以受到任何形式的教育。隻要符合入學标準,隻要有學習能力,能夠學下去,就可以進入校園學習。
不僅如此,對于年齡較大的學生,學校還應當創造更好的條件以利于他們的學習。當初貴州民族大學對52歲的楊小勇除了鼓勵,還為其減免學費、住宿費,解決生活費。有大齡學生的高校,根據大齡新生的特點,在學費、住宿等方面給予照顧,如分配人少的宿舍或一個人住的宿舍,或允許其到校外租房,或減免學費、住宿費,鼓勵他們安心學習,才是高校該有的格局。
多一人接受高等教育,往小了說,是圓了個人的夢想,往大了說,有利于啟迪民智,提升全民素質和文明水準,為構建學習型社會增益。學習永遠不嫌晚。不管是52歲還是七八十歲,學習的大門一直開放。(文/張田勘)
(綜合來源:極目新聞、上遊新聞、澎湃新聞、環球時報、天眼新聞、北青報、荔枝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