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裡以和為貴

論語裡以和為貴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4 03:33:53

 【原文】   

子曰: “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 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 張居正直解   道,是道理,當然。處,是居處。去,是避去。孔子說: “ 人之所遇,有順 有逆,然取舍之間,貴于審擇。且如富與貴這兩件,是人人所願欲,誰不要得而 處之,然有義存焉。不可苟得,若是理上應得的,雖處之亦無不可,設使無功而 受祿,無德而居位,不應得富貴而偶得之,這便是無故之獲,有道者所深憂。君 子見利思義,決然辭之而不處也,其能審富貴如此。貧與賤這兩件,是人人所厭 惡,誰不要避而去之,然有命存焉,不可苟免。若是理上該得的,其順受固不待 言,就是學成而人不見知,行修而人不我用,不應得貧賤而偶得之,這也是适然 之數,于身心上無損,君子樂天知命,決然處之而不去也,其能安貧賤如此。 ” 審富貴則可以處樂而不淫,安貧賤則可以處約而不濫,非修德體仁之君子,其孰 能之。孔子說: “ 審富貴,安貧賤,不徇欲惡之情,而惟要之于理,這是仁之道。 而君子之所以為君子異乎人者,以其有此實也。若于富貴則貪之,于貧賤則厭之, 但徇欲惡之私情,則舍去此仁,而無君子之實矣。何以成其名叫作君子。仁之不 可去也如此。 ”   終食之間,是一頓飯的時候。違,是違背。造次,是急遽苟且之時。颠沛, 是傾覆流離之際。是字,解作此字,指仁而言。孔子說: “ 去仁不可以為君子。 ” 所以君子之為仁,不但處富貴貧賤而不去也。自至靜之中,以至應物之處,自一 時之近,以至終身之遠,其心常在于仁,未嘗有一頓飯的時候,敢背而去之。雖 造次之時,急遽苟且,當那等忙迫,他的心也隻在這仁上。雖颠沛之際,傾覆流 離,遭那等患難,他的心也隻在這仁上。夫當造次颠沛而其心猶在于仁,則無一 時而不仁矣!所以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夫君子存養之功,其密如此,由是以 處富貴貧賤,又豈有不得其道者哉!此君子之所以成其名也。 子曰: “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

孔子說,富貴是人人所想要的,但如果不是正道得來,那我不要。 這不一定是撿來、偷來、騙來、搶來,而是說那不是我該得的,它自己來了,那 我 “ 不處也 ” , “ 處 ” , 安住的意思,我不要,因為不能安處這富貴。 比如是人家給的,但我覺得我不該得,是不是他搞錯了呢?心中不安,不能安處。 這就像前面說的 “ 吃虧論 ” , 不怕吃了别人的虧,就怕不小心讓别人吃了自己虧。

不怕沒得到該得的,就怕拿了不該拿的。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反過來,貧賤是人人都不喜歡的,人人都想擺脫貧賤,但如果以不義之道脫貧, 那我還是不要脫貧吧! 總之是安貧樂道,審富貴而安貧賤。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如果違背了仁, “ 惡乎成名 ” ? 那怎麼能被稱為君子啊? “ 終食之間 ” , 一頓飯工夫。 “ 造次 ” , 匆忙。 君子沒有一頓飯的工夫是違背了仁的,匆忙急遽之時仍是仁,颠沛流離之時仍是 仁。從富貴、貧賤的取舍之間,以至于穿衣吃飯之常、匆忙急遽之時,颠沛流離 之中,也不會 “ 去仁 ” , 不會放棄仁。 我們有時候會說: “ 喂!我跟你說!我不管了哈! ” 這時候是啥?不管啥?事實上 就是準備 “ 去仁 ” 了,不管什麼仁不仁了。給自己壯膽,準備幹壞事,傷害他人。 所以孔子用了 “ 去仁 ” 兩個字,深可玩味。不是要你 “ 取仁 ” , 而是叫你不要 “ 去仁 ” 。 因為仁本來就在你身上。

論語裡以和為貴(跟張居正讀論語)1

論語裡以和為貴(跟張居正讀論語)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