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一群候鳥在洞庭湖畔嬉戲。陳思汗攝
新華社長沙11月30日電(記者潘強 蔡潇潇 阮周圍)中國的洞庭湖與歐洲的盧森堡面積相當,但多年以前,白鶴、黑鹳等遷徙的候鳥卻難以在偌大的洞庭湖畔駐足停歇。
洞庭湖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位于長江中遊,素有“長江之腎”的美譽,是全球不可多得的物種基因寶庫,這裡的濕地“水漲成湖、水落為洲”,成為候鳥南遷北去必經的“千年鳥道”。
“20世紀70年代,為了發展造紙、木材等産業,當地開始大面積種植歐美黑楊,僅在西洞庭湖保護區的核心區,種植面積就有5萬餘畝。”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何木盈說,以前密密麻麻種滿的歐美黑楊,一眼望不到邊。白天鵝等鳥類降落需要像飛機一樣,滑翔很長一段距離,根本沒法落腳。
11月13日,在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門口,西洞庭湖水質情況被實時監測公示。陳思汗攝
大規模種植加速了濕地的旱化,土壤結構逐漸被改變,“樹下不長草,樹上不落鳥”。候鳥着陸遇到阻礙,西洞庭湖裡魚類的産卵、洄遊也遭到破壞,一些物種瀕臨滅絕。
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局長梅碧球見證着歐美黑楊從種植到生長,再被砍下的過程,也十分清楚其對濕地的破壞影響。
“周圍還有七八個蘆葦廠,五六萬畝蘆葦被大量砍伐用于造紙,湖裡還遍布着三十多艘采砂船,十多個捕魚捕蝦的‘地籠王’,西洞庭湖千瘡百孔,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梅碧球說。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梅碧球說,洞庭湖養育着一方水土一方人民,但以消耗自然環境發展生産的模式不可持續。
這是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半邊湖監測站。陳思汗攝
為了恢複生态,保護鳥類遷徙環境,西洞庭湖保護區自2017年起清理楊樹已超10萬畝,并将在2020年清理完畢,周圍直排污染的造紙廠、養豬場等也全部關閉。至于造紙廠關閉後蘆葦的出路,相關部門正在想辦法解決。
為促進長江生态修複,包括洞庭湖在内,中國将自2020年1月1日起在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施10年禁捕。
“以前一網下湖,最大的魚有三四十斤,而現在已經很少見了,一般隻有五六斤。”楊字明今年50多歲,祖祖輩輩依湖而居,靠打魚為生。他說,小時候,西洞庭湖漁業資源豐富,有着一望無際的蘆葦蕩,每到夏秋季節,成群結隊的候鳥來到這裡覓食、栖息、繁育後代。而随着環境破壞問題和人工捕撈情況的增多,短短二三十年間,這些景象很難看見了。
自從今年1月上岸後,楊字明加入了西洞庭湖濕地保護協會,這個有300多人的民間環保組織,成員大多是當地漁民。50多歲的會長劉克歡說,他們不僅帶頭放棄捕魚,還自發駕船到湖中去撿拾垃圾,守護候鳥。
這是湖南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陳思汗攝
北京林業大學生态與自然保護學院在保護區開展研究工作已10年,研究人員張曉波說,清理黑楊、禁止捕撈等,實際是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整體環境健康才能保證鳥類有良好的栖息環境。
“根據監測,這些年,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加速生長,白鶴、大小天鵝等一批鳥類數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鹳的數量增加明顯,這些都說明西洞庭湖生态環境在逐漸恢複。”張曉波說。
通過整治,湖裡的魚越來越多,體積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候鳥在此栖息。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來西洞庭湖越冬的候鳥已達3萬多隻,其中黑鹳數量達78隻。
“魚和鳥逐漸多起來,落霞與孤鹜齊飛景象再現,許多漁民、村民自發加入保護協會,投身公益活動。”何木盈說,未來,保護區将逐步發展“觀鳥經濟”推動生态旅遊,推進當地漁民深度轉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