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代代有更叠”
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留不住的東西被保留在記憶裡,成為永恒的經典。而在我國古代的三百六十行職業中,有些已經杳無音訊,他們有的是被其他事務所替代,有的是因為傳承難度太大,或者一代單傳而失聯。
而農村人記憶中的5種職業,曾經是家庭請客尊貴的“座上賓”,也随着科技的發展在慢慢消失,那麼這五種職業分别是什麼呢?
一、木匠
木匠是近幾十年消失非常多的一個群體。說到古代的木匠,人人都知道魯班,知道魯班造鋸的典故。古代的木匠都是能工巧匠,可以不用釘子、不用膠水,隻用榫卯結構,制造出穩定又精美的家具,不僅耐看還耐用。
而在以前,農村人辛苦半輩子,也就是為了蓋一棟自己家的房子,對待木匠可謂是盡心盡力。小心伺候,生怕惹得木匠生氣,不好好置辦自己家的家具。因此木匠在以前可謂社會地位頗高,去主家工作,還會受到主家的熱情招待,端菜上酒,封為“座上賓”。
但随着時間的推移,木匠職業逐漸消失被裝修工人替代,也沒人再用複雜的榫卯結構,而是用釘子與膠水,放棄了木匠的堅持。
二、老篾匠
第二種消失的手藝人則是老篾匠,也就是用竹子編制籮筐、簸箕的手藝人。以南方人居多,因為南方主子茂盛。以前農民上山農忙,往往會背着竹子編成的載具,既方便又環保。
老篾匠都有一雙靈巧的雙手,将粗壯的竹子進行拆分,随後剪成細密的竹條,這樣就能進行編織,通過巧手編成精美的竹制工具,甚至是裝飾用的家具。
還有的手藝人會為精美的小物件進行上色、描繪,令其變得更加漂亮。可惜現在做這種手藝的工作者越來越少,随着鐵制器皿和鋁制器皿走進居民的生活,老工匠逐漸消失在老百姓的生活中。
三、焗醬
随着鋁制鍋碗瓢盆的普及,焗匠應運而生。
小時候使用的鍋子并不耐用,時間長了便會産生厚厚的黑灰,或者用着用着就會發生漏水現象,這樣就需要去補個底或者補個洞。于是農村婦人們便會在趕集的時候,帶着出問題的鍋碗瓢盆找人處理。焗匠手藝非常高超,敲敲打打之間,就能令破碎的鋁制器皿恢複如初。
而有的焗匠還有一門手藝,那就是粘補碎碗。
以前的農村,瓷碗可是緊俏物品,都要被放進嫁妝裡的貴重之物。因此家裡瓷碗不小心摔碎了,并不舍得扔掉,而是帶到集市上找焗匠處理,焗匠可謂“妙手回春”,能令瓷碗嶄新如初。
四、骟匠
骟匠是一種特殊的手藝人,他與其他擺弄死物的手藝人不同,他擺弄的是活物。以前的農村可謂是家家戶戶都進行牲畜的養殖,什麼牛啊、羊啊、豬的,不一而全。但這些牲畜要想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美味,那都需要經過一個流程,也就是它。
這就是去掉牲畜的生殖器,不去掉生殖器的牲畜會有一種騷味,是很難下口的。而去掉生殖器之後的牲畜,就不會再有繁育後代那檔子事,可以“心無雜念”,愈發白白胖胖。
但這種工作一般人是做不了的,因為要精準找到牲畜的生殖器,還要避免術後發膿感染,非常有技術含量。在以前一度是緊俏的職業。但随着養殖牲畜的老百姓越來越少,這種職業漸漸淡出了群衆的視線。
五、貨郎匠
貨郎匠是走街串巷,經常喊着“磨剪子來”的手藝人。
有的貨郎匠還兼職賣一些家用小物件,像是發卡、梳子,在交通不發達的以前,這樣的貨郎匠可以說遍布大街小巷,與誰都能聊上兩句。但随着交通愈發便利,老百姓足不出戶也能買到所有商品,貨郎将逐漸從大街小巷中消失,隻存在于人們的腦海中了。
結語
随着時代的發展,注定落後的職業要被人們所抛棄,曾經的職業者也就變成了無業遊民,或者說另讨生計。一項技術或者商品的問世,導緻的可能是成千上萬人的失業下崗,但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沒人能夠阻擋。
你的記憶中還有哪些消失的手藝人?覺得手藝人的消失是好是壞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