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非洲大草原上看動物時,我發現一個比較奇怪的問題,去捕獵的好像都是母獅子,而公獅子都慵懶的趴在樹蔭下納涼,這是為什麼呢?同行的人說給我一句玩笑話:因為不服從命令的母獅子都被公獅子咬死了。
但我忍不住想:這公獅子也太懶了!就這樣還是獅子王?
後來我了解到一些獅子相關的知識,才明白,原來它們這樣的配合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獅群中,母獅們是主要的狩獵者,在狩獵時它們總是小心翼翼地貼近目标,盡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用作遮掩的屏障隐藏自己,逼近獵物到三十多米的範圍内,然後突然地、迅疾地向目标猛撲過去。母獅在奔跑中貼住獵物,然後一口咬住獵物的頸部直到它窒息死去。這時獅群的其他成員會一哄而上。
公獅體形太大不利于隐藏,要想在開闊的草原上把誇張的鬃毛和碩大的頭顱隐藏起來,還真是不容易,與其讓它們在外面四處驚吓獵物,還不如回家閑待着呢。而公獅子們主要負責每天巡邏劃分地盤标記、驅趕其他大型掠食者,保護獅群如果一個群裡的公獅被殺或者被打敗,獅群裡的幼獅基本是死路一條。
但是在捕殺成年長頸鹿這些超大型食草動物的時候,沒有公獅的參與,是不可能成功的。
大規模獅群圍獵時,經常采用包超戰術:大部分獅子組成包圍圈,埋伏在獵物可能經過的地方,剩下的獅子驅趕獵物朝包圍圈裡鑽。另一種方式是接力賽跑,算是包超戰術的變形:獅子耐力不足,因此便有數頭獅子埋伏在獵物的逃跑路線上,一頭獅子追擊一段距離後另一頭獅子殺出來,直到獵物筋疲力盡。
畢竟獅子是貓科動物中唯一群居的,每群由兩頭到三十頭不等。一個典型的獅群,大體有兩頭成年公獅、一頭老年母獅、兩頭年輕母獅,其中一頭年輕母獅帶兩頭幼獅,另一頭則帶三頭幼獅。每個獅群有各自的地盤,面積由十五到五十平方英裡不等。公獅在保衛地盤方面負主要責任,每天巡邏劃分地盤标記、驅趕其他大型掠食者,保護獅群如果一個群裡的公獅被殺或者被打敗,獅群裡的幼獅基本是死路一條。
至于為什麼母獅捕獵回來,公獅享有優先享用權,也是這個道理。
獅群中母獅都是血親,而且單個母獅很難扶養後代,所以她們自身的核心利益(生存與繁衍)與共同利益(獅群的延續)是一緻的。因此母獅願意與姐妹親族共同捕獵、分享食物,甚至代為扶養其他母獅的幼崽。
公獅是“外來人口”,是通過擊敗老獅王、趕走其他公獅來獨占獅群的。所以公獅的核心利益(繁殖後代)建立在自身強大的戰鬥力上——隻要自身有足夠戰鬥力,這個獅群垮了再到别處搶一個就是了;而吃不飽或受傷的結果就是失去獅群、後代被繼任者殺光。因此公獅的選擇是優先保證自身足夠的營養,其次才是保護獅群。而公獅保護獅群的目的也隻是為了保證幼獅全部是自己的後代,以及讓自己的後代有時間長大。
對母獅而言,和公獅為食物争鬥危險且不必要;而且讓公獅優先吃飽也可以保護未成年幼獅不會死于繼任者的殺戮。所以母獅退讓一步也未嘗不可,反正周圍食物還多的是。
但是當遇上其他猛獸時,往往是母獅觀戰公獅賣命去打,也是一個道理,母獅沒有參與與其他猛獸肉搏的義務;當有其他公獅挑戰時,母獅往往也會旁觀,在她們看來。隻是換一個更強壯的雇傭兵而已。
多麼神奇的大自然、真實而又殘酷的動物世界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