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莞時間網-i東莞
端午佳節,粽子飄香。在東莞,每年臨近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家家戶戶的女主人就開始忙碌起來,開始一年的“重頭戲”——裹粽子,粽子的香味,飄散在大街小巷,節日氛圍濃郁。
粽子作為一種應節的傳統食品,根據各地風俗和粽子制作工序等差異,其品種繁多,口味也極為豐富。提及東莞的粽子,人們不禁會想到色香味俱全的道滘裹蒸粽、萬江水蛇湧粽 、虎門林旁粽,還有鹹肉粽、堿水粽等等。它們各有特色,也各有各的味道。
道滘裹蒸粽
裹粽15年,端午全家上陣
道滘鎮金牛新村,陳麗君忙碌着包粽子 記者 梁盤生 攝
道滘粽又稱道滘裹蒸粽,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已揚名在外。道滘裹蒸粽最大的特色是香味濃郁,餡料豐富,切開時色香味俱全,賣相極佳,吃起來香軟可口。此外,口味與其他地方粽子口味有所不同,道滘裹蒸粽是鹹中帶甜,甜中帶鹹,鹹甜相交,口味更為獨特。
道滘粽曆史悠久、口感特别,一直深受東莞市民喜愛,近年道滘裹蒸粽的制作技藝更是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随着美譽度的提高,每年臨近端午節,道滘裹蒸粽的訂單走俏。
今年端午節即将到來,道滘鎮各粽子店和一些家庭作坊又開始忙碌了起來。記者6月21日來到道滘鎮金牛新村,粽子的香味已經飄散開來。在金牛新村二橫路的十三姨裹蒸粽作坊裡,陳麗君和郭煥鑽比平時更為忙碌。
“我們開店很久了,店鋪是家婆開的,我們幫忙經營。”陳麗君說,家裡經營着一家美食店,平時就做早餐,每年端午時候就裹粽子出售,同時自己也吃。
十三姨裹蒸粽沿用道滘當地傳統方法制作,味道地道正宗,香軟可口。“我們裹粽子已經15年了,平時一般端午前兩個月就開始做,臨近端午訂單增多,有時忙不過來,我們就全家人出動裹粽子。”陳麗君說。
陳麗君說,道滘裹蒸粽之所以成為道滘頭号美食,主要是它一貫以來講究在選材用料及嚴格的制法上下功夫。
具體怎麼制作裹蒸粽呢,陳麗君說,“像粽子裡面的材料包括糯米、五花肉、鹹蛋黃還有綠豆等材料,都要精心準備。另外裹粽材料比如粽葉、粽繩都是用最原始的材料,裹出來的粽子,味道香軟可口。”
裹粽子時,材料先後順序也講究。“裹粽子時要先用兩張粽葉做漏鬥形狀,然後放糯米、綠豆、鹹蛋黃、五花肉,再放綠豆和糯米,之後再用4張粽葉,一邊兩張将其裹起來,用粽繩橫三豎一紮起來,粽子就裹結實了,這樣煮的時候才不會散開。”
最後裹好的粽子要放在鍋裡煮上6個小時,待裡面熟透,然後将其撈起即可食用。如果用于銷售,則還要晾幹,再放真空袋包裝,這樣才能保持原味。
“裹粽子是門手工活,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好,而且必不可少。”陳麗君說,每到端午,道滘鎮家家戶戶都會熱鬧起來,粽子飄香。送禮,到娘家“拜節”,粽子都是最佳選擇。
石排鹹肉粽
鄰裡同裹粽,開心過端午
石排赤坎村,姚宛容與姐妹們集體裹鹹肉粽 受訪者供圖
要說東莞的鹹肉粽哪裡最正宗,恐怕難以下定論,因為各地都有自家的做法,但萬變不離其宗,其裹法相差無幾,味道就看各自選材了。
每當端午節來臨之際,石排鎮的赤坎村粽子飄香了起來,該村的胡定珍婆婆每年都會在自家開展包粽子活動,邀請鄰裡一同參與。
6月17日(農曆四月廿六),這一有益文化傳承、有利鄰裡和諧的活動照常開展,十多人一起裹粽子的場面,十分熱鬧,十分融洽。村民們圍在一起說習俗、唠家常,紛紛拿出傳統手藝,捋粽葉、裝配料、壓緊實、封口、紮捆、蒸煮,一隻隻傳統的鹹肉粽就這樣新鮮出爐了。
據活動組織者胡定珍婆婆介紹,她們每年都是這樣很多人一起包粽子,多人一起包粽子會更開心些,特别是帶動一些年輕的婦女加入,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也有促進作用。
赤坎村村民姚苑容是參與裹粽子的其中一員,她今年七十多歲了。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每到端午來臨,村裡的一些婦女們都會為裹粽子忙活起來,吃粽子也是當地的一種過節習慣。
“我們裹的粽子是鹹肉粽,都是自己一手一道工序裹的,比市場上賣的更美味,更正宗。”姚宛容說,自己裹的粽子用料足,蛋黃、豬肉、綠豆、糯米等都是挑選上乘的食材,幹淨衛生,自己做的最好吃。“我們除了裹來自己吃,有時有一些公司企業有訂單,還會裹來出售。”
姚宛容表示,每年随着端午節的臨近,節日氛圍逐漸濃厚,一起參與包粽子活動的村民在忙碌中感受到節日的歡樂,這樣的活動不僅弘揚了節日文化傳統,傳承了傳統手藝,也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還促進了鄰裡感情。
萬江水蛇湧粽
從小吃到大,最美水鄉味
萬江水蛇湧,葵姨和姐妹們在包粽子 記者 陳棟 攝
早在農曆三月份,萬江水蛇湧一帶的家庭作坊就開始忙碌起來,從農曆三月持續到五月端午節前,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粽子從這裡送到各大消費場所。
葵姨是水蛇湧社區有名的包粽子能手,曾在社區舉行的包粽子比賽中脫穎而出,用18秒的速度包好了一個粽子,而這背後是她十多年的經驗累積。
采訪當天正值午間,太陽正曬,在葵姨家的粽子工作間裡,五六位本地阿姨正在幫忙包粽子,而外面煮粽子的爐子還燒着柴火。粽子雖美味,但完成整個工序也是非常辛苦的。最忙時,葵姨的兩個兒子都在家幫手打理。
水蛇湧粽
水蛇湧粽餡足,大小剛剛适合一個人的分量,口感偏甜。現場葵姨還向我們演示了粽子的包裹過程。“将兩片粽葉折成漏鬥形,依次放入一小撮糯米、煮熟的綠豆、蛋黃、裹了調味的肥肉,再蓋上一點糯米,然後把粽葉折過來裹緊,纏上線。”一個精緻的粽子就這麼誕生了。别看包粽子過程很快,但是整個流程下來,卻要花費近十個小時。
包好的粽子則通過最原始的柴火爐水煮,這樣做出來的粽子裹着濃濃的粽葉香味,同時肥肉、鹹蛋黃在制作過程中充分地溶解,吃起來口感非常細膩。
“我們小時候就是吃這個長大的,就是兒時的味道。”葵姨的兒子袁偉均說,制作粽子的高峰期,都可能要通宵加班,自己也常常是把粽子當作夜宵。
談起自己家包粽子的曆史,袁偉均介紹,一開始,媽媽的粽子受到親戚朋友的歡迎,每年端午很多親戚都要找媽媽幫忙包粽子,慢慢地口碑打開,越來越多的人預訂。現在不少企業、單位也會來預訂,多的幾件,少的上百套預訂。從2008年開始,端午成了葵姨家一年最忙碌的時候。
現在葵姨家除蛋黃粽,還會包堿水粽、水晶粽等多款産品。
雖然現在包粽子的都是一些年齡大的阿姨,但是這個味道仍在延續下去。袁偉均說,他上幼兒園大班的小侄女不僅喜歡吃粽子,而且也是一個小小的包粽子能手呢。
今年,葵姨打算一直包到端午節前一天,盡量滿足每一位顧客的需求。
虎門林旁粽
有八種形态,寓意各不同
每年端午節你應該都吃過粽子,但你吃過林旁粽嗎?它是許多虎門人的兒時記憶。自2016年被評為市級非遺項目後,林旁粽近年來頻頻在媒體“露面”。由于林旁葉産量較少,加上制作過程繁雜,能在端午吃到林旁粽實屬難能可貴。
福嫂和女兒、兒媳一起包林旁粽 記者 張欣儀 攝
在上周日廣東衛視播出的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中也特别提到了林旁粽。近日記者采訪了林旁粽傳承人福嫂以及福嫂兒媳婦梁珍玲。
今年已經85歲的福嫂仍在包着粽子,也有不少食客慕名而來預訂林旁粽。
福嫂全名林容弟,今年85歲,雖然年事已高,但是每逢端午仍會包林旁粽。長在幽靜小山溝邊的林旁葉是包粽子的好材料。
“林旁粽”起源于虎門懷德村一帶,其因用來包粽子的林旁葉而得名。後來村民在親友間相互贈送,别人看到林旁粽形狀可愛,也學着做,林旁粽就慢慢傳到了長安、大嶺山一帶。
同樣是非遺傳承人的梁珍玲阿姨說,小時候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在做林旁粽,那個年代,對于很多小朋友來說,林旁粽就是最好吃的零食。
梁阿姨說,虎門林旁粽有八種形态,寓意各不相同:有菜籃、魚簍、蝦迳、枕頭、神靴、涼鞋、筆架、狗頭等,内有糯米、紅豆、綠豆、花生、五花肉等食材,經過八九個小時烹煮,便可飄出清香。比如,魚簍形表示風調雨順,菜籃形寓意豐衣足食,筆架形祝願小孩聰明上進……
梁阿姨告訴記者,每年的五月初一這一天,他們家都會用蒸煮好的林旁粽祭神祈福。
“每年端午期間,我們家煮了林旁粽,附近的街坊就會說,一聞到這個味道就知道是你們家開始包粽子了!”梁阿姨說,現在林旁粽除了包裹制作難度大一點,最難的是林旁葉也難尋。而為了讓這種味道傳承下去,梁姨在虎門南栅社區三台山開辟了一小塊地種植林旁。
現在梁阿姨也學會了發朋友圈,她說把包好的林旁粽發到朋友圈以後,常常引來很多朋友點贊,也收到不少訂單。
最近,福嫂、梁阿姨以及福嫂的女兒都在忙着包林旁粽。她們每天清晨就去山上砍林旁葉,清理之後才能包裹。一天制作到下午三點左右才能完成一批。梁姨說,希望更多年輕人來學習林旁粽的制作手藝,将這項傳統美食傳承下去。
記者 梁盤生 張欣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