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言:不同于一般的利用悲傷煽情的悲情電影,或者是拼命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電影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作品。這部電影就是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一位事業失意但很有才華的馬修老師被分配到一家教養院中作代課老師,而這家教養院是為"問題少年"而設。這些孩子在父母和老師的眼中都是"未來毫無希望"的學生,但馬修老師卻發現了學校校長用非常殘暴、冷漠的高壓手段管制學生,這才是"問題少年"最大的陰影。
為了拯救這群被誤解、被冷漠對待的少年,馬修組成了學校的"放牛班",把各個孩子安排到自己創造的合唱團中,用春風化雨般的音樂解除孩子心靈上的額束縛,幫助孩子找到人生的希望。
影片中,最出彩的就是馬修老師這一個角色,他對"放牛班"的人生引導和啟示非常關鍵,他就是孩子們人生的"明燈"。
《放牛班的春天》用各種青春年少的故事和孩子與成年人的相處模式,點出了不同教育理念對應的教育方式。很多觀衆可看到了校長習慣性的怒吼和斥責,和與之截然不同的溫柔诙諧的馬修老師。這兩種教育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這兩種教育方式的對立面的出現,不僅僅是因為老師們的個性和習慣有很大的差異,而從更深的層面來說,這背後蘊含了兩種心理學流派: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
從這兩種流派,衍生出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緻于最後孩子的成長環境和性格特點都可能會截然相反。接下來,我們就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作為例子,從兩種從兩種心理學流派的對立,解析孩子的教育方式。
一、 《放牛班的春天》: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的對立
1、校長派:行為主義
面對迷糊少年,校長的教育方式非常能代表冷漠刻闆的"行為主義者",他信奉暴力和懲罰能夠讓孩子們安守本分,層出不窮、花樣繁多的懲罰手段就是他的得意之作。在校長的暴力面前,孩子們果然表現得噤若寒蟬、從規蹈距,但是他們并不是發自内心地信服校長。一旦校長離開不注意,孩子們就會在背後調皮搗蛋、發洩情緒。
行為主義其中一個核心的觀點是:環境是行為發展的唯一條件,人的發展完全是由外界環境決定的。所以,校長把教育的重點放在了體罰、懲罰、斥責、批評上,就算孩子們犯了小錯,都會得到劈頭蓋臉的一頓罵或是一頓打。
誠然,懲罰作為外部刺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孩子向好的方面發展,但是懲罰産生的恐懼往往大于收獲的教育,所以孩子們才會越來越不聽話,根本就沒有學到應有的知識。
2、馬修派:人本主義
相比起校長的作風,馬修老師把孩子們當成自己,理解他們的苦惱,走進他們的内心。馬修老師的是第一個真正把"問題少年"當作有尊嚴、有思想的個體來看待。馬修老師春風化雨般的教育和啟迪,就是人本主義者的經典特征。
人本主義認為不同的人對同一事實會産生不同信念,該事實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義。所以,人本主義者總能從個體的内心感受和信念出發,用感受和理念觸動他人。
馬修老師注重學習中的發掘孩子們的潛能,不斷地鼓勵孩子向上、加油,結合理性的隻是幫助孩子肯定自我,進而實現自我。
兩種心理學概念的教育方式有非常大的差異,電影中的以下事件就能很好地體現:校長懷疑小男孩蒙東偷了錢(實際上男孩沒偷錢),不分青紅皂白面對着蒙東,上來就是一頓呵斥。在小男孩三番四次的否認之後,校長還用暴力的方法逼迫蒙東承認,在把無辜的蒙東交給警察的時候甚至還露出了自以為是"神探"的沾沾自喜表情。
一直被暴力對待的蒙東産生了心理陰影,心中更是充滿了仇恨。悲憤交加的小男孩一把火燒了校舍,最後校長也因為校舍被燒而沒能得到晉升的機會。
校長的結局正是一種巧妙的暗諷,電影正是想告訴觀衆:行為主義的教育方式不僅不能把孩子交好,家長到最後還可能會"自食惡果"。
相反,面對蒙東經常在課堂上搗亂,其他孩子和老師都用異樣的看待蒙東,但是馬修老師還是一如既往地溫和。他鼓勵蒙東加入合唱團,給他一個表現自己、提升自己的機會。當蒙東在偷體育老師手表被當場抓獲的時候,馬修老師在窗口對着體育老師大喊:"他是我唯一的男中音"。
這句話包含了馬修老師對蒙東的肯定和鼓勵,就算是在蒙東行為表現得最卑劣的時候,他也願意擁抱他、接近他,幫助他肯定自我。
二、 人本主義教育方式三大法寶:尊重、理解和引導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經典的反映社會教育現實和問題的作品,這部作品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就是讓成年人去思考如何正确地對待孩子,如何利用兒童心理學來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從馬修老師的言行中,我們可以分析出人本主義教育的三大法寶:尊重、理解和引導,隻有做到以上這三點,孩子才會向父母老師敞開心扉,解放孩子的思想從,重塑孩子的靈魂。
1、尊重孩子的選擇和個性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正是因為如此,"放牛班"才會顯得多姿多彩。每個孩子都有了不同的特點,家長必須要從孩子自身的特殊之處出發,幫助孩子肯定自我。其次,家長不應盲目地為孩子做決定,包辦替代,實則應該把一定的自由權和選擇權交還給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和個性,做一個寬容的家長。
2、理解孩子的感受,走進孩子的内心
校長之所以不能夠正确地看待孩子們的行為和選擇,是因為他不懂得"換位思考",不理解孩子的感受。由于心理距離太遠,校長和孩子常常會做出令對方難以理解和認同的事。此外,我們真的需要聽聽孩子的心聲,知道他真實的想法,明白孩子到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3、引導比批評更有教育意義
引導是積極的教育方式,而批評則是一種負面、冷漠的手段。有時候,一味和孩子講道理、批評和指責都不管用,因為批評首先就是站在俯視和疏離的位置看待來自,這樣不平等的關系很容易會造成家庭問題。一味的嚴格要求會使孩子失去信心,而且從小就不能學會對自己進行正确、理性的評價。成人的評價非常重要,首先要以鼓勵、說理、支持的方式引導孩子,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