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
在南宋灰霾的天空上曾經短暫閃爍着兩顆耀眼的明星,他們上馬則持槍馳騁沙場,下馬則執筆揮毫文壇,他們一生詩詞筆耕不斷,他們至死抗金矢志不渝。
相信大家應該猜到他們是誰:對!陸遊和辛棄疾。
陸遊和辛棄疾皆生于北宋滅亡之際,辛棄疾1140~1207年,享壽68歲,在那個時代算是長壽的了;而陸遊1125~1210年,比辛棄疾早來遲歸,享壽86歲,在那個時代可是老得不能再老的老壽星。
今天不說辛棄疾,隻說陸遊。
陸遊
陸遊于嘉定二年(公元1210年)在老家山陰(今浙江紹興)告别那個令他憂心難忘的世界,臨走之前給兒子寫了那首非常出名的絕筆詩:
示兒
宋·陸遊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詩告訴我們,陸遊走的時候是無法将眼睛閉上的,因為直到他臨走的最後一刻,也沒能看到“王師北定中原”夙願,這是他為之呐喊和奮鬥一輩子的事業,終歸壯志未酬身先死,雖然死時已是八十六歲的老老翁。
陸遊示兒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們不說武的,光說說文的話題。
陸遊除了在臨終時寫了上面這首絕命詩給兒子,其實在他晚年的時候,還曾寫過另外一首給小兒子的詩,也是非常出名:
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陸遊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遊一生治學不怠,筆耕不辍,詩詞文并茂,作品等身,從該詩題目可以看出他“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一個八十多歲的老頭,在那寒冷的冬夜裡,還孜孜不倦地學習着,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子聿”是陸遊的小兒子,陸遊給他寫的這首詩是一首勸學詩,但又有别于其它的勸學詩。
縱覽中國浩渺如海的古詩詞,以“勸學”為題材的,羅列出來可以裝一籮筐,但大體都是從“勤學”、“早學”的角度出發。陸遊這首勸學詩,雖然也包含這兩方面,但更重要的,更側重于治學的方法:躬行。
在這首詩裡,陸遊以他幾十年的讀書體會,給他小兒子講述了治學的三個方面:
第一、刻苦。“古人學問無遺力”,自古以來,要想學有所成,就必須不遺餘力不怕吃苦。關于這方面的訓教,我們從小聽得太多太多,什麼“寶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什麼“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什麼“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什麼“錐刺股,頭懸梁”等等等等。
第二、恒心。“少壯工夫老始成”,學習在于積累,是一輩子的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有恒心,也就是要堅持,從年輕開始刻苦學習,也許老了才能水到渠成,有所收獲。古人關于這方面的說教也有很多,什麼“鐵杵成針”,什麼“滴水穿石”,等等。
第三、實踐。這是本詩的重點,重要的事情總是放在最後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躬行,就是實踐。相信這應該是陸遊幾十年讀書經曆的最大體會。
我們現在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什麼“實踐出真知”,什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标準”,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其實在陸遊之前,也有不少古人和古人的古人論述過這個道理:
比如唐朝詩人孟郊的“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孟郊《勸學》):任何事情都必須自己去實踐,别人得到的知識不可能變成自己的智慧。
《孟子》雲:盡信書,不如無書。紙上談兵的趙括以自己失敗的教訓驗證了孟子的觀點。
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聞世的荀子《勸學》篇也有句:“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大概也有這個意思吧。
我們雖然不是陸遊的兒子,但在這個世界讀書日,有幸重溫這首千年前他寫給小兒的小詩,也是一點小小的收獲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