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這首兒歌我們從小就在唱。但是很多人有這樣一個疑問:我們所見到的燕都是黑白的,哪有花衣服?其實,兒歌裡唱的沒錯,燕子的色彩還是很豐富的:前額和下颔羽毛為栗紅色,軀幹是墨藍色,胸前有一圈藍色胸帶,整體在陽光下有金屬光澤。隻是因為平時飛行迅速,即便降落也隻是在樹枝等高處,不方便觀察,才在視覺效果上被誤會成黑背白腹。
燕的甲骨文字形如上,這是個典型的象形字,字形就很像一隻燕子:最上邊的是燕子的嘴,下方圓形的是燕子的頭,左右張開的是燕子的翅膀,最下邊的像燕子的尾巴。《說文解字》說:“燕,玄鳥也。籋(niè)口,布翄(chì),枝尾。”所謂玄鳥,就是黑色的鳥。籋口,是說它的口象鑷子一樣;布翄,是說它的翅膀尖而長;枝尾,是說它的尾巴分叉。燕字本義和今天一樣,就是指我們常見的鳥類燕子。
晏殊詞曰:“燕子來時春社”,燕來去知時節,四時不失序,每年春天從南方遷徙到北方,秋天再回到南方,因此常被居住在北方的人稱為春天使者,“新燕”也成為了描寫早春詩歌中的常見意象。例如,範成大詩說:“不緣燕子穿簾幙,春去春來那得知?”白居易寫道:“幾處早莺争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就連素日寫詩風格沉郁頓挫的詩聖杜甫,也有“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的詩句。由于燕是春天的象征,所以明清時候,每年二月進士科舉考試,正值杏花開放時節,古人就以杏花和飛燕構圖,稱為“杏林春燕圖”,以此圖送人來祝賀科舉高中。
此外,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飛則相随,又成為愛情的象征。例如古詩詞中的“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等,都借用燕來表示感情恩愛。正是因為燕子的這種成雙成對,也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雙飛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的空閨寂寞,有了“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的惆怅傷感,有了“月兒初上鵝黃柳,燕子先歸翡翠樓”的失意冷落,有了“花開望遠行,玉減傷春事。東風草堂飛燕子”的留戀企盼……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舊巢,這也引發了人們的懷舊情緒,因此也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用以表現時事變遷、抒發人事代謝的寄托。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既暗示了烏衣巷往日的繁華,又袒露了詩人面對今昔變化的無限感慨。另外還有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李好古的“燕子歸來銜繡幕,舊巢無覓處”,文天祥的“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伴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燕子無心,卻見證了時事的變遷,承受了國破家亡的苦難,負載可謂重矣。
然而,燕在古人的記述中也并非都是好的寓意,由于燕身體小,飛得又不算高,所以常被人譏諷為目光短淺之人。《史記·陳涉世家》中記有“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南朝梁文學家丘遲《與陳伯之書》中也有“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鹄以高翔”等這樣的句子。可再想想,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有能力和機會去實現自己的鴻鹄之志,隻要自己已經為了理想而奮鬥付出過,做到無愧于心,那麼即便一生隻能平凡地度過,也一定有自己的閃光之處。就像燕子,雖然并不出衆,但是昭示一份春意是它的職責,它做到了;築起巢穴供子女成長栖息,它也做到了--盡到自己的責任,建立一個溫暖的家庭,信守雙宿雙飛的誓言,體味平凡生活中的百味,誰又有資格嘲笑它呢?(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